聽到BGM就想解任務?音樂如何操控著我們玩遊戲時的情緒
聽到BGM就想解任務?音樂如何操控著我們玩遊戲時的情緒

當你決定為一款遊戲買單時,首先吸引你的是什麼?
畫面、劇情、解謎設計、舞台演出,都有可能,但我猜很少人會留意到遊戲裡的音樂。

當你聽到一首曲子的時候,或許你根本沒有玩過那款遊戲,而你卻能通過音樂的節奏、所用的樂器,歌曲長度等等資訊,推測出遊戲的大致定位,如果你的遊戲經歷足夠多,甚至還能猜出大概劇情。

這就是音樂的魅力,其實聲音所包含的資訊量比我們想像中要多得多,電影如此,遊戲亦如此。

如今一款遊戲包含了配樂、氛圍音樂、環境音、各種特殊模擬音效,甚至還有隊內語音,遊戲內的音軌眾多,但這遠未超過我們人耳的接受資訊量的上限。

在當年8-bit遊戲時代,遊戲裡只能播放MIDI裝置生成的電子音樂,那是類似於嘀嘀嘀的音效,遠稱不上是音樂。

但即便是最普通的嘀嘀聲,也給遊戲增添了另一維度的美。從無聲到有聲,玩家獲得的不光是更多的資訊,還有情感上的滿足。

早於電子遊戲的電影是如何製作配樂?

人類史上第一部電影被認為是盧米埃爾兄弟在1895年拍攝的《火車進站》,那時候的人坐在螢幕前,看到畫面中的火車由遠及近開過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真實感,如果再給那部電影加上火車行駛在鐵軌上的聲音,或許在場的觀眾真的會覺得幕布背後有一輛火車正向他們駛來。

火車進站
圖/ 愛范兒

然而遊戲配樂與電影配樂有類似的地方,但不完全一樣。當電影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後,配樂的工作被極致細化。

首先作曲家會跟導演、剪輯、製片一同審片,期間定位(Spotting)好需要插入配樂的節點,這是一個共同協作的過程。畢竟音樂需要與剪輯配合好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所以他們需要商量好配樂時長和插入音樂的時機。

一旦把節點都定好後,就到了配樂師講故事(Storytelling)的時候了,可以看作是導演交給配樂師的命題作文,日本作曲家川井憲次(代表作:攻殼機動隊動畫、葉問1/2)在知乎上的回答,便提到了他的配樂技巧。

Storytelling
圖/ 愛范兒

作曲的方式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我的話會結合影片影像的氛圍,以及導演的要求來進行創作。雖然已經創作了幾十年了,但也會根據拿到的影片影像改變想法,至今為止基本上就是這樣的。我並不是藝人而是個專業的音樂創作人,所以是必須要滿足導演的要求的。如果沒有任何影片影像資料和導演的要求的話說不定早就枯竭了。

透過這位著名作曲家的話語,我們能看出作曲家縱使有千百種創意,但他們在為電影製作配樂的過程中要做的,卻是收斂自己想要天馬行空的慾望,從而讓音樂盡量貼合導演的想法,最終在音畫配合下,給觀眾最佳的敘事體驗。

當然也有例外,譬如漢斯季默在為《星際效應》製作配樂之時,導演諾蘭只跟他說了一個片段,一段庫伯抱著女兒墨菲求其原諒的片段,漢斯最初以為這是一部親情片,這反而給了他更大的發揮空間,最終成就了這部電影。

憑藉《星際效應》,漢斯季默被第87屆奧斯卡題名了最佳原創配樂獎,雖然惜敗給了《布達佩斯大飯店》,但每當我的耳邊響起《Cornfield Chase》的調調,我腦海中馬上就會浮現出電影裡的畫面。

在《全面啟動》裡,柯布透過夢境給人植入虛假記憶,而在現實世界,作曲家利用音樂在觀眾腦海裡埋下悲與喜。

在作曲家完成編曲之後,便進入到現場錄製環節,抄錄員將樂譜分發給負責不同樂器的樂手,最後完成演奏,最後經過混響師的妙手安排,將配樂與畫面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以上便是一部電影的配樂被製作出來的大致流程,而到了遊戲這邊,情況稍有不同。

配樂是點綴,也是遊戲的一部分

遊戲也被稱為互動電影藝術,玩家透過按鍵、手柄甚至是體感等工具或手段,代入到遊戲敘事當中,因此遊玩過程並不是完全線性,玩家會被敵人的砲火、路人NPC、甚至是街角的武器箱打斷遊玩過程,開放世界遊戲更是如此。

如何讓配樂貫穿遊戲始末,一直撩撥著玩家的心弦,這成了遊戲配樂與電影配樂的最大區別。

業內通用的做法是給遊戲定下一個基調,根據遊戲流程不同,或加入不同樂器或進行變調,實現烘托不同的氛圍和情緒。

遊戲操縱更加得心應手的「GamePad遊戲控制器」,.jpg
圖/ asus

根據玩家在遊戲裡遇到的不同流程,配樂架構會被分成界面音樂、場景音樂、戰鬥音樂、劇情/動畫音樂等等,根據遊戲玩法不同,類型有增有減。

配樂製作人會在遊戲製作初期階段就開始介入,了解這款遊戲的世界觀、美術風格和核心玩法,一切確認無誤後才開始製作Demo、細化內容、正式錄音,最後進行後期。

跟所有團隊協作任務一樣,音樂製作人在以上各個階段,都需要與遊戲製作人進行頻繁的交流、協調、修改,從而讓音樂和遊戲呈現出嚴絲合縫的效果。

《刺客教條》作為育碧旗下最為人熟知的遊戲IP之一,配樂極富特色。JesperKyd從第一作開始便負責該遊戲的配樂工作,他用到許多管弦樂器,編織出悠揚的曲調,配合漸進漸出的女聲和聲營造出恢弘的氛圍,其中還穿插著電子樂器,讓人久聽不膩,這成了該系列的標誌性元素之一,老玩家一聽便能聯想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

如果我的描述勾起了你的好奇心,可以去搜一下《刺客教條II》中的《Ezio’s Family》聽聽,或許你會驚奇地發現,自己雖然沒有玩過這遊戲,但已經跟隨著音樂,在腦海裡勾勒出極為具象的畫面,甚至有了購入遊戲的慾望。

還有《電馭叛客2077》,雖說遊戲本身的質量跟我們想像中的樣子有較大出入,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它的配樂部分,負責這款遊戲配樂的是巫師玩家的老熟人Marcin Przybylowicz,他為《巫師2/3》製作過配樂,但《電馭叛客2077》的背景設定與《巫師》系列相差甚遠,他又是如何完成這樣的轉變的呢?

答案是「發動人脈技能」,針對遊戲中出現的工業、未來、幫派等元素,Marcin選擇用朋克搖滾、合成器音樂、說唱樂去展現,並邀請來了郭婷娜負責大提琴樂部分,神力女超人在《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電影中登場時響起的背景音樂,其旋律便是由郭婷娜演奏的。

遊戲裡有個叫「武侍」的樂隊,他們在遊戲裡扮演者反叛者的角色。Marcin邀請瑞典樂隊Refused樂隊為遊戲裡的虛擬樂隊製作多條曲目,預告片中強尼銀手(由基努李維飾演臉模)登場時的那首《ChippinIn》就是他們製作的。

成員出身富裕,卻用朋克搖滾嘶吼著對資本主義的憤怒,可見Refused樂隊本身就挺叛逆的,跟遊戲無比契合。

音樂就是這樣,不論是純音樂還是人聲,同樣起著述說故事的作用,服務於遊戲本體,互相成就。

game_遊戲_shutterstock_1161055600Resize 1280.jpg
圖/ Shutterstock

《光環》系列那標誌的唱詩和聲,令人不禁聯想到詭秘未知的太空;《最後生還者》背景樂吉他輕彈,訴說著末世中的荒涼與人性;《薩爾達傳說 曠野之息》中卡西瓦用手風琴演奏著輕愉歡快的曲子,用音樂演繹出他的詩意,玩家都會忍不住停下腳步,靜靜地聽他講故事。

音樂能烘托氣氛,讓玩家的情緒一步一步到達最高點。在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劇情指引的作用,通過心理暗示讓玩家做好淚目或是作戰的準備,發揮著類似於戰爭號角的效果。

遊戲與玩家之間的互動性正體現於此,或許下次當你進入遊戲時,可以騰出部分精力,多留意那些製作人用心打磨的配樂,去體會第九藝術的另一面。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精密檢測不只是工業專利!蔡司以AI渲染視界,打造個人化視力保健
精密檢測不只是工業專利!蔡司以AI渲染視界,打造個人化視力保健

在 AI 與高科技製造加速革新的當下,「精準」成為創新的關鍵基礎。對德國百年光學品牌蔡司(ZEISS)而言,精準不只是企業核心,更是一種跨時代的技術信仰;從半導體晶圓製程的光學檢測,到醫療、顯微技術及太空探索,蔡司始終以精密科技撐起產業尖端應用,穩坐全球光學領域的領導地位。

如今,這份對「清晰看見」的堅持,也走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面對數位設備普及所導致的長時間用眼,以及高齡社會帶來的視覺健康挑戰,蔡司運用百年技術基礎與創新服務,再次深刻詮釋「看見」的初衷,致力為每一個人帶來更清晰、更健康的視界。

AI科技結合視力保健,打造個人化的視覺體驗

蔡司近期推出的「NSLY 視界人格測驗」,即是一場以 AI 為基礎的創新嘗試。使用者只需在導覽角色 Ziris 引導下完成一系列問答,系統即能根據互動回應分析其性格特質,配對出對應的「視界顏色」與蔡司代表角色。

透過這種趣味且具備數據基礎的互動設計,蔡司不僅讓大眾對自身視覺需求有了初步認識,也進一步深化「NOBODY SEES LIKE YOU 渲染視界 如你所見」的品牌理念——每雙眼睛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同時,藉由科技導入參與式體驗的作法,也可能成為健康科技推廣的新趨勢。對視力保健而言,更是翻轉過往「有症狀才就醫」的被動模式,轉向從興趣出發的主動參與。

蔡司
透過 Ziris 導引互動,體驗專屬「渲染視界」的AI測驗,揭開個人視覺風格的第一步。
圖/ 蔡司

「蔡司優視力體驗」,重新定義配鏡流程

除了AI互動測驗,蔡司更以數位化技術改變以往傳統的配鏡流程。透過「蔡司優視力體驗」,提供全方位的專業光學解決方案,這套流程結合精密檢測與個性化設計,涵蓋以下三大核心步驟:

  1. 視力表現分析:透過專業設備深入了解個人視覺需求與用眼習慣,作為後續設計依據。
  2. 精準量測眼部數據:運用高科技儀器精密測量眼球位置、角度與瞳距等眼部數據,確保鏡片設計與視線軸心精確對位。
  3. 鏡片與鏡框定位:根據臉型結構與視覺行為模擬,精準取得鏡片安裝位置與鏡框配戴參數,優化視野穩定性與長時間配戴的舒適感。

同時,這套配鏡流程能滿足不同年齡層的需求,從兒童近視矯正到熟齡族群的多焦點鏡片,皆可提供量身打造的解決方案,讓每一副蔡司鏡片都是個人專屬的最佳視覺工具。

蔡司
結合精密檢測與個人化設計,蔡司優視力體驗重塑配鏡流程,讓清晰視界有感也有據。
圖/ 蔡司

科技與永續並行,推動視力保健的社會責任

除了技術創新領先業界,蔡司也以積極行動實踐企業社會責任,推動視力保健的普及與永續發展。近年來,蔡司透過多元形式落實這項承諾,展現品牌對視覺健康議題的長期投入。

其中,「光勢力行動車」計畫即透過全台巡迴,結合現場講座與互動體驗,深入各地社區推廣正確用眼知識與標準配鏡流程。降低了視力教育的門檻,也有效擴大了健康資訊的觸及範圍,讓視力保健成為更容易被理解與實踐的日常習慣。

此外,蔡司亦透過「蔡司光廊 ESG 計畫」串聯公益與永續,號召民眾回收閒置鏡片,賦予其第二生命。這些鏡片經重新整理後,將被用於公益義診與教育資源,在落實循環經濟之際,也為弱勢族群提供視力保健資源,讓「看見」這件事不因社經條件而產生落差。

專業支持與合作,打造完整光學服務鏈

在推動視力保健普及化的過程中,蔡司亦持續深化與各領域專業人士的合作,建立從技術、教育到應用場景的完整光學服務鏈。

在學術領域,中山醫學大學視光學系系主任孫涵瑛分享,蔡司長年在光學技術上的專業累積,為視光實務提供穩固的科學基礎,有助於提升檢測效率與準確性,並強化教學與臨床操作的連結。

而在應用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齊廷洹則從影像創作者的角度出發,指出無論是記錄風景還是進行公益拍攝,視覺品質始終是不可或缺的基礎條件。透過與蔡司的合作,讓影像更忠實呈現情感,也讓公益理念得以被更多人「看見」。

透過這些橫跨學術與實務的合作關係,蔡司進一步擴展光學技術的應用場域,從健康照護延伸至教育、影像、文化等多元領域,深化其作為專業夥伴的價值角色。

蔡司
蔡司持續深化與各領域專業人士的合作,從健康照護延伸至教育、影像、文化等多元領域。
圖/ 蔡司

以AI與精密技術深刻詮釋「看見」的價值

從工業檢測到視力保健,蔡司以百年技術積累與創新思維,持續探索「看見」的更多可能性。透過「NSLY視界人格測驗」、數位化的「蔡司優視力體驗」以及永續發展計畫,蔡司不僅讓消費者感受到品牌的科技實力,更深化了「清晰看見」的價值內涵。

未來,蔡司將持續以精密技術為基石,推動視覺健康與科技創新的雙向發展,為人類帶來更清晰、更美好的世界。

現在,邀請您從個人視角出發,參加《渲染視界 如你所見》NSLY視界人格測驗,就有機會抽中日本沖繩雙人來回機票!立即測驗: https://zeissvisexperience.pse.is/Businessnext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