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因疫情催化,零售滲透率持續攀升,不但帶動像momo、PChome這類電商平台的營收大幅成長,協助品牌廠商建立銷售官網的「開店服務商」也正在快速成長中。
各國開店服務玩家都不斷茁壯,以北美最大開店服務商Shopify來說,網站成交總金額就在2020年達到1,196億美元,坐上北美第二大電商企業的寶座,僅次於亞馬遜。到了2021年第3季,累積網站交易總金額更已突破4,000億美元。
聚焦台灣來看,開店服務商91APP在今年5月正式掛牌上櫃,在今年11月營收達1.34億元,年增26.49%。來自香港的SHOPLINE也在今年宣布獲得6億元的募資,規模持續擴大。另外,台灣本土開店服務商CYBERBIZ也預估在2021年創下百億交易額。
就連台灣第二大電商平台PChome,也看到開店服務商機,正積極往轉型「科技服務公司」轉型。面對愈來愈激烈的市場,開店平台業如何演化,搭上這波全球零售數位化大浪潮?
開店服務商如何搶市?專家:大小品牌需求不同
「開店平台跟傳統電商平台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的服務對象不一樣。」商業發展研究院國際數位商業研究所所長戴凡真解釋,momo、PChome等電商平台是直接面對消費者,開店服務商的客戶則是品牌通路商。
所以,對於開店服務商來說,要思考未來戰場在哪裡,就必須要想最需要線上開店的族群在哪裏?戴凡真將開店服務商的潛在族群分為兩類:
第一類:大型零售商
雖然目前依然有8成以上的消費行為發生在實體,但有愈來愈多零售商思考要如何搶攻線上市場,這也讓協助實體零售數位轉型的服務成為一大商機,特別是大型連鎖通路的需求。
而要搶下大型實體零售商的青睞,就必須要更客製化量身定做產品服務,「可以想見便利商店、寶雅、新東陽,他們要的電商服務都不一樣。」要輔助這樣的業者轉型電商, 最重要的是整合實體通路 。「他們原本的生意就在那裡(實體),因此特別需要虛實整合這一塊。」
第二類:小型零售商
當然,小型的品牌電商創業也依然存在,SHOPLINE就是專門針對這樣的族群,獲得超過25萬品牌客戶,數量是91APP的10倍。
這樣的小型賣家則與大連鎖零售客戶不同, 「這種小賣家要的是社群電商」,更在意社群、熟客經營 。
SHOPLINE也針對社群推出多種功能,如串接Facebook直播功能,讓消費者觀看直播想要下標時,在留言處輸入相關品項的關鍵字,就會自動透過Messenger收到購物連結。除此之外,在2020年也推出了SHOPLINE LIVE獨立直播間,在官網內直接開直播, 消費者可以直接將品項加入購物車。
從年費走向分潤制,開店服務商業模式轉移中
展望市場未來,開店服務商的商業模式會有什麼變化?91APP、SHOPLINE、CYBERBIZ都異口同聲指出:會逐漸從收取年費的制度,走向「分潤」。
為了符合大小型零售商的需求,開店服務商所推出的功能也愈來愈多,讓合作的品牌廠商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任意組裝服務。因此,未來開店服務商的收費方式也不會再被年費方案侷限,而是更著重於這些功能是否真的為客戶帶來業績。
也正因為需求更多元了,開店系統商的市場定位也有所轉變,戴凡真說,「與其叫自己開店系統服務商,不如想成是開電商成功顧問。」
她說明,許多實體通路在過去10年都不斷嘗試投入電商,然而在原先的營收架構中,一定是以實體為大宗,因此創立電商部門時,資源、營收規模都一定非常小。「全集團的資源都放在實體,但人家又會對你(電商部門)期待很深。」她這樣形容新事業在企業中的壓力。
因此,如今越來越多實體零售業者,開始尋求組織外的力量,來協助旗下的電商生意。「要認清客戶對你的需求,不是你給他什麼功能,而是要把電商模式做起來,才會有很大的營收、成功,你(開店系統服務商)的營收也才會長長久久地多。」
責任編輯:王郁倫、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