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賢:挺天然氣廠淘汰燃煤!公投連結破壞藻礁議題不會有簡單答案
童子賢:挺天然氣廠淘汰燃煤!公投連結破壞藻礁議題不會有簡單答案

公投在即,台北市電腦公會榮譽理事長童子賢17日對天然氣議題提出意見,他指出台灣長期能源應該轉天然氣,至於該在哪裡建進口站應該讓政府去傷腦筋,最近講三接問題造成藻礁破壞,希望政府可以克服,他也拋疑問:要天然氣只有「那個地方」可以進口嗎?

他認為台灣應該加速把燃煤電廠淘汰,改成天然氣廠。天然氣燃燒只會產生水跟二氧化碳,但火力燃煤發電一定會產生二氧化碳。甲烷不會有太多硫化物,只有燃煤的千分之一,懸浮微粒基本上已消除,也會有二氧化碳但沒有比燃煤多。

因為公投,有些人辯論把天然氣政治化,一直污衊天然氣會污染,比燒煤還嚴重,他直言應該是政治誤導,有種反科學跟反智現象。

以往天然氣是石油工業開採出來的副產品,過去為節省費用,業者會點一把火燒掉,當時是認為天然氣沒有經濟價值,其次就是任由其飄散大氣層,就會破壞臭氧層,因為甲烷(CH4)就是碳跟氫,跟臭氧O3結合變成二氧化碳跟水,但偏偏消耗的氧是臭氧,臭氧會保護地球防護紫外線,但現在天然氣價格高漲就不會這樣浪費掉了。

他認為台中空氣不好,不是因為二氧化碳而是懸浮微粒,比方PM2.5或1.0及硫化物,對皮膚造成刺激,加上煤灰媒渣會有碳酸鈣在其中造成空氣灰濛濛。若將燃煤改為天然氣,空氣就好了。

CDBDAE63-7AE8-4E66-AAA3-D1220A2839A5.jpg
童子賢挺天然氣,但質疑綁公投的意義。
圖/ 王郁倫攝影

能源跟政治該脫勾,天然氣改善空汙

脫離公投議題,不要把能源議題政治化,除非選核能可以安全到全民放心,不然選火力發電的話,應該要用天然氣取代燃煤,才是台灣民眾健康之福,人民健康的肺才不會受傷。

至於氫燃料跟燃料電池一樣,跟核融合一直都沒有實現過,童子賢也透露創業當年一個假設是筆電興起,WiFi跟燃料電池是兩大推力,但可惜後者沒有發生,被鋰電池所取代。

「氫燃料最大問題是氫哪裡來」,若從水裂解又要用到電,另一個氫來源是石油煉油的副產品,但量也不夠大,只是石油100分之1的比率,要產生率達20~30%才符合能源政策,第三個來源是甲烷,但還是要透過天然氣提煉氫,所以他下結論:燃料電池可以作為輔助或儲能裝置,但本質上不能做為能源來源。

「我過去曾想過燃料電池作為筆電的能源,可惜後者被鋰電池取代。」把氫灌到乾電池大小容器可以支持24~48小時,「夢想了很久,但最後被鋰電池取代。」童子賢說,當時認為石油化工產生的氫足夠筆電用,且氫能發電時會產生水,消耗二氧化碳,但至少水蒸氣比產生懸浮粒子對健康要好。

童子賢表示,台灣缺乏自主能源,且要兼顧不污染、不停電、不漲價;天然氣是乾淨能源,當乾淨的天然氣,遇上三接破壞藻礁的議題實在蠻頭痛。

他從可執行面評論:如果沒有天然氣發電,那只能用燒煤、或是使用核能發電,但煤污染度高,核能又有核安顧慮,若公投過了,要怎麼執行?若第二波有人推「禁止危險的核能發電」、「禁止易污染環境的煤發電」公投,萬一也過了,政府又要怎麼執行?

他指出,台灣的能源議題包括天然氣、煤、核能的污染與成本,抉擇牽涉許多專業判斷與專業資訊,想把難題簡化成Yes或No公投,他拋疑問「妥當嗎?」他認為台灣在能源決策上本就不可能有簡單、快樂、低成本的答案,因為台灣缺乏自主能源,想要兼顧不污染、不停電、不漲價「三不」實在很難。

關鍵字: #童子賢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掃地機器人到智慧座艙,凌陽科技C5晶片如何在AI時代掌握邊緣算力主控權?
從掃地機器人到智慧座艙,凌陽科技C5晶片如何在AI時代掌握邊緣算力主控權?

掃地機器人也會說話嗎?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它不只會自動導航和避開障礙物,還能經由辨識主動發問:「前面是水漬,要幫您拖乾嗎?」這不再是實驗室裡的遠景研究,而是IC設計大廠凌陽科技即將推出的C5平台晶片技術中,正準備實現的日常智慧場景之一。

創立於1990年的凌陽,從消費性多媒體IC設計起家,逐步拓展至車用數位影音、沉浸式聲學系統單晶片等領域。近年來,凌陽提出「C+P Plus 1」的晶片架構策略—也就是以核心運算晶片(Computing, C Chip)加上外部裝置(Peripherals, P Chip),形成一個策略性整合的應用單元(Plus 1),形成模組化、可客製的系統解決方案。這樣的設計方式,不僅能透過先進製程打造更小、更有效率的小晶片(Chiplet),還能透過與生態系夥伴共研周邊模組,降低創新應用的門檻,加快產品落地速度。

這樣的晶片模組策略,展現出凌陽對市場變化的敏銳洞察,也顯示在 AI浪潮的趨勢下企業的積極轉型。而如今打造C5平台的能力,正是建立在 C3平台的技術累積與經驗之上。

讓機器「看得見」,C3平台打開邊緣AI應用之門

C3平台具備 AI 影像辨識能力,應用於智慧設備場景。
C3平台具備 AI 影像辨識能力,應用於智慧設備場景。
圖/ 數位時代

「C3的任務,是要讓機器能看得見,」凌陽產品總監黃興生如此定義這款SoC晶片的角色。他表示,C3 平台是一款整合AI加速器的影像處理系統單晶片(SoC),具備即時辨識功能,能運行CNN(卷積神經網路,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等深度學習模型,適用於智慧相機、掃地機器人、安防設備等場景。透過感測與辨識畫面中物體、人臉、動作等關鍵資訊,C3讓終端設備不只是可以看見,還能提升裝置主動判斷能力還具備判斷的能力,像是避障、偵測跌倒等功能。

凌陽當初推動C3平台的關鍵決策,來自對邊緣AI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AI技術正從單純的資料擷取,邁向即時決策的全新階段。與其將大量影像資料傳回雲端進行處理,凌陽選擇在裝置邊緣端直接完成分析,不僅大幅提升反應速度,也確保資料安全性與隱私。

這項技術路線不僅展現凌陽在AI應用上的前瞻佈局,更幫助品牌客戶打造具備差異化的智慧產品,為其搶占市場先機。C3平台目前已廣泛應用於IoT、長照與消費性電子等領域,讓凌陽在相關市場搶得先機。

然而,隨著語音助理與生成式AI技術的迅速崛起,凌陽也意識到僅具備影像辨識與判斷能力的C3,已難以滿足未來市場對「互動性」與「理解力」的高度期待。下一代晶片勢必得導入語言理解與生成能力,才能真正滿足客戶對於AI在各場景應用的想像。

早在2023年中、全球掀起ChatGPT與大模型熱潮之前,凌陽就已開始密切關注生成式AI的應用趨勢。當時,凌陽團隊在分析C3平台的市場反饋時,發現儘管機器已能「看懂」影像,卻仍無法「聽懂」語言、更無法「理解」使用者的真實意圖,導致智慧裝置的互動體驗始終停留在被動回應的階段。

用C5迎戰AI互動時代,從晶片到平台加速少量多樣的AI應用

「下一代AI晶片,不該只是影像辨識的機器視覺工具,而應該是一個能『理解場景、理解語意』的互動平台,」黃興生回憶道。正是在這樣的思維驅動下,C5平台的構想逐步成形。

但這項轉型也意味著凌陽必須面對前所未有的技術挑戰。為了支援大型生成式模型運算,晶片所需的記憶體頻寬從過去的10GB/s躍升至100GB/s以上,晶片面積、功耗與資料搬運效率都成為設計瓶頸。開發C5所需的資源與技術複雜度,遠超以往,這已不再是單靠企業內部團隊即可獨力完成的任務。

因此,凌陽科技決定參與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推動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藉由政府資源挹注,加速推動C5晶片架構的研發、IP整合及場域驗證工作。在本計畫的支持下,凌陽成功建構完整的SDK(軟體開發工具包)工具鏈、模組化平台與開源開發架構,同時擴編軟體開發團隊。「與其說C5是一顆AI晶片,更貼切地說,它是一個完整的開發平台。」黃興生表示。

面對AI應用「少量多樣、快速導入」的市場特性,C5從一開始就被定義為模組化、可擴充的開發平台。凌陽同步提供韌體、SDK、開發板與可視化工具鏈,並開放原始碼,協助不同領域的業者依場景快速部署。比起 C3強調即時影像辨識的單點功能,C5進一步整合語音輸入、自然語言處理(NLP)與大型視覺語意模型(VLM),具備情境推論與語音互動的能力——讓機器從「能感知」真正走向「能理解」。

舉例來說,在C3的掃地機器人應用中,晶片可辨識障礙物與髒汙物並繞開它們;但在C5平台上,同樣的機器人不僅能看到,也能主動提醒使用者:「前方髒汙,是否需要啟動拖地模式?」或依據內建情境判斷,自主決策是否清理,並提供語音互動回饋。而在長照場域中,則能透過語音確認長者意識狀況,例如在偵測跌倒後主動詢問:「您還好嗎?需要我幫忙聯繫照護人員嗎?」

凌陽產品總監黃興生展示C3平台,奠定了推動 AI 視覺晶片C5平台的基礎。
凌陽產品總監黃興生展示C3平台,奠定了推動 AI 視覺晶片C5平台的基礎。
圖/ 數位時代

目前C5已完成初步晶片架構設計,預計將於2026年第二季投片,並於2027年進入應用導入階段。凌陽同步規劃將C5平台推廣至智慧座艙與工業機器人等領域,結合車內語音控制、駕駛監控與乘客情緒辨識等功能,打造真正具備語音理解與空間感知能力的智慧終端。「AI晶片的競爭力,不再只在於速度與功耗,而在於能否真正理解使用者與環境。」黃興生強調。 C5 不只是凌陽邁向 AI 世代的關鍵一步,更代表台灣 IC 設計產業朝整合平台與價值鏈重塑的重要實踐。。當晶片能讓終端設備具備說話、回應與推論的能力時,象徵的將不再只是技術進化,更是人機關係的重新定義。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凌陽科技
● 董事長:黃洲杰
● 核心技術:車用智能座艙系統、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無線音頻系統、家用影音娛樂系統與Edge AIoT小晶片等產品之研發。
● 資本額:新台幣59億8000萬元
● 員工數:320人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