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投在即,台北市電腦公會榮譽理事長童子賢17日對天然氣議題提出意見,他指出台灣長期能源應該轉天然氣,至於該在哪裡建進口站應該讓政府去傷腦筋,最近講三接問題造成藻礁破壞,希望政府可以克服,他也拋疑問:要天然氣只有「那個地方」可以進口嗎?
他認為台灣應該加速把燃煤電廠淘汰,改成天然氣廠。天然氣燃燒只會產生水跟二氧化碳,但火力燃煤發電一定會產生二氧化碳。甲烷不會有太多硫化物,只有燃煤的千分之一,懸浮微粒基本上已消除,也會有二氧化碳但沒有比燃煤多。
因為公投,有些人辯論把天然氣政治化,一直污衊天然氣會污染,比燒煤還嚴重,他直言應該是政治誤導,有種反科學跟反智現象。
以往天然氣是石油工業開採出來的副產品,過去為節省費用,業者會點一把火燒掉,當時是認為天然氣沒有經濟價值,其次就是任由其飄散大氣層,就會破壞臭氧層,因為甲烷(CH4)就是碳跟氫,跟臭氧O3結合變成二氧化碳跟水,但偏偏消耗的氧是臭氧,臭氧會保護地球防護紫外線,但現在天然氣價格高漲就不會這樣浪費掉了。
他認為台中空氣不好,不是因為二氧化碳而是懸浮微粒,比方PM2.5或1.0及硫化物,對皮膚造成刺激,加上煤灰媒渣會有碳酸鈣在其中造成空氣灰濛濛。若將燃煤改為天然氣,空氣就好了。
能源跟政治該脫勾,天然氣改善空汙
脫離公投議題,不要把能源議題政治化,除非選核能可以安全到全民放心,不然選火力發電的話,應該要用天然氣取代燃煤,才是台灣民眾健康之福,人民健康的肺才不會受傷。
至於氫燃料跟燃料電池一樣,跟核融合一直都沒有實現過,童子賢也透露創業當年一個假設是筆電興起,WiFi跟燃料電池是兩大推力,但可惜後者沒有發生,被鋰電池所取代。
「氫燃料最大問題是氫哪裡來」,若從水裂解又要用到電,另一個氫來源是石油煉油的副產品,但量也不夠大,只是石油100分之1的比率,要產生率達20~30%才符合能源政策,第三個來源是甲烷,但還是要透過天然氣提煉氫,所以他下結論:燃料電池可以作為輔助或儲能裝置,但本質上不能做為能源來源。
「我過去曾想過燃料電池作為筆電的能源,可惜後者被鋰電池取代。」把氫灌到乾電池大小容器可以支持24~48小時,「夢想了很久,但最後被鋰電池取代。」童子賢說,當時認為石油化工產生的氫足夠筆電用,且氫能發電時會產生水,消耗二氧化碳,但至少水蒸氣比產生懸浮粒子對健康要好。
童子賢表示,台灣缺乏自主能源,且要兼顧不污染、不停電、不漲價;天然氣是乾淨能源,當乾淨的天然氣,遇上三接破壞藻礁的議題實在蠻頭痛。
他從可執行面評論:如果沒有天然氣發電,那只能用燒煤、或是使用核能發電,但煤污染度高,核能又有核安顧慮,若公投過了,要怎麼執行?若第二波有人推「禁止危險的核能發電」、「禁止易污染環境的煤發電」公投,萬一也過了,政府又要怎麼執行?
他指出,台灣的能源議題包括天然氣、煤、核能的污染與成本,抉擇牽涉許多專業判斷與專業資訊,想把難題簡化成Yes或No公投,他拋疑問「妥當嗎?」他認為台灣在能源決策上本就不可能有簡單、快樂、低成本的答案,因為台灣缺乏自主能源,想要兼顧不污染、不停電、不漲價「三不」實在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