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招募「賞金獵人」,鼓勵研究人員回報數據漏洞!能洗刷隱私外洩臭名嗎?
Meta招募「賞金獵人」,鼓勵研究人員回報數據漏洞!能洗刷隱私外洩臭名嗎?

12月15日,Meta(原Facebook)宣布針對數據抓取問題,擴張2011年以來的「賞金計劃」。

他鼓勵研究人員報告兩種情況:一種是尋找漏洞,提高惡意抓取行為的成本和難度;另一種是查找「木已成舟」的抓取數據集,Meta將與相關公司合作刪除數據集或尋求法律手段。

這裡的數字抓取,指的是使用自動化工具從用戶資料中大量收集個人訊息,例如電子郵件地址、電話號碼、個人資料照片。儘管這些訊息多數並不保密,但爬蟲可將其更廣泛地公開,集中發布在可搜索的數據庫,快速觸達數百萬用戶。

數據爬蟲
圖/ Meta

Meta的條款不允許任何人自動訪問和收集數據。Meta安全工程經理Dan Gurfinkle指出:「我們正在尋找漏洞,這些漏洞使攻擊者能夠繞過抓取限制,以比我們最初預期的更大規模訪問數據。」

今年4月,超過5億Facebook用戶的個人資訊被發布在一個黑客論壇,更恐怖的是,實際的數據抓取發生在幾年前,儘管Meta已經在2019年8月補上了相關漏洞,可是當數據開始在網上傳播,它就無能為力了,只能提醒用戶小心垃圾郵件和詐騙訊息。

臉書上的資訊被洩
圖/ engadget

今年10月,超過260萬Instagram和TikTok用戶數據遭洩露。安全人員追溯後發現,洩露數據的是數據分析型公司IGBlade,他們的服務器及數據未加保護,導致爬取得來的數據洩露。雖然這次Instagram的數據洩露並非由Meta直接導致,但也說明了控制爬取行為的必要性。

此外,個人訊息的洩露,威脅的不僅是Facebook一個帳戶,Facebook ID和許多帳戶相關聯,牽一髮而動全身,這些帳號也不難找到。

每個漏洞或數據集可獲得至少500美元的獎勵。如果發現的是數據集,Meta會將獎金捐贈給研究人員選擇的慈善機構,以免研究人員「做賊喊捉賊」,先抓取數據再領取賞金;如果發現的是漏洞,Meta將發放金錢獎勵。

對於數據庫來說,研究人員將因發現「未受保護或公開的公共數據庫,其中包含至少10萬條獨特的Facebook用戶記錄」被獎勵,用戶記錄指個人身份訊息或敏感數據,例如電子郵件、電話號碼、實際地址、宗教或政治聯繫。

今年以來,Meta已向來自超過46個國家/地區的研究人員提供了超過230萬美元的資助,總共收到了大約25000份報告,對800多份報告進行了獎勵。

facebook_data
圖/ Unsplash

Meta自稱這是第一個專門針對數據抓取的賞金計劃,但它在隱私安全方面堪稱劣跡斑斑,除了用50億美元罰款達成和解的劍橋分析醜聞,還有大大小小的數據洩露前科。

2018年10月,Facebook遭黑客攻擊,暴露了2900萬用戶的私人訊息,其中的1400萬用戶訊息非常詳細,在常規資料外還包括關係狀態、宗教信仰、教育情況、工作情況、關注的人、最近搜索和登錄設備等等。

「監守自盜」的Facebook,自身也愛拿數據做文章,它收集和利用大量用戶數據,銷售有針對性的數字廣告。非盈利新聞機構ProPublica稱其為「監視資本主義」(surveillance capitalism)。

愛范兒曾寫過,《金融時報》的一項調查發現,自從今年4月蘋果開始實行新的隱私設置,Facebook等四大社交平台損失近百億美元。2020年12月,Facebook曾用整版報紙廣告批評這項隱私設置,認為它將傷害依賴個性化廣告的小型企業。

事實上,當涉及個性化廣告時,用戶才是社交平台上真正的產品。

2019年3月,祖克伯公佈了一項新的「以隱私為中心的願景」,他將旗下應用程式WhatsApp 的「端到端加密」模式作為榜樣,「端到端加密」指只有發送方和接收方能讀取消息,其他人甚至WhatsApp官方都無法查看。

目前,Meta旗下所有產品,僅有WhatsApp自稱實現了端到端加密。就算是WhatsApp,也依然需要人工或AI審查被用戶舉報的消息是否違規,他們還審查未加密的材料,包括有關發件人及其帳戶的數據。

WhatsApp在2020年向相關部門報告了40萬個可能的兒童剝削圖像。WhatsApp負責人Will Cathcart在接受澳大利亞智庫採訪時表示:「我認為我們絕對可以透過端到端加密,為人們提供安全保障,並與執法部門合作解決犯罪問題。」

總而言之,不論出於商業用途還是安全需要,幾乎沒有平台像我們期望的那樣私密,或許盡可能減少個人訊息曝光才是根本。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愛范兒ifanr

責任編輯:吳佩臻、錢玉紘

關鍵字: #資訊安全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帳戶安全再升級!國泰世華銀行攜手國泰產險以科技與保險打造新世代數位防衛陣線
帳戶安全再升級!國泰世華銀行攜手國泰產險以科技與保險打造新世代數位防衛陣線

根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布的數據資料,截至2024年底,台灣數位存款帳戶的開立數量突破2,446萬戶,較2023年(1,968.6萬戶)增加24.3%,超越了總人口數,與此同時,帳戶安全也面臨前所未見的挑戰。

國泰世華銀行作為台灣金融領導品牌,不僅提供用戶導向的便捷安全金融服務體驗,透過先進技術杜絕駭客、釣魚攻擊風險,同時,以全方位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機制搭配跨界創新推出的「帳戶安全險」,打造從「預防」到「關懷」的數位金融安全。

國泰世華銀行攜手國泰產險,以帳戶安全健檢與帳戶安全險雙引擎竭盡保障金融安全

隨著數位金融普及成為你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詐騙集團或駭客以各種方式發動攻擊,如釣魚簡訊、木馬程式竊取帳密、假網站盜取信用卡資訊,或者是假冒官方機構的社交工程…等,因此,無論是登入金融帳戶、轉帳、消費,還是投資理財,民眾除要有資安防護意識,金融機構提供的科技防護也是重要防線。

國泰世華銀行領先市場推出的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服務,從登入安全、交易安全、個資安全與系統安全…等四個面向提醒用戶須注意的地方,包含登入兩步驟驗證、FIDO快速登入、裝置綁定、交易認證碼、人臉辨識驗證交易、交易推播通知、Email/手機號碼檢核、App版本、手機作業系統…等項目,完成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設定,即可再強化帳戶安全的防護等級。國泰世華銀行對於數位安全不斷突破創新,此次攜手跨界夥伴–國泰產險推出「帳戶安全險」活動,用戶若完成10項安全健檢設定,並至CUBE App保險專區點選參加帳戶安全險活動,即有可能獲得最高新臺幣16,000元的理賠保障(限額45,000名)。(詳細保障內容依國泰世華銀行官網為準,可至活動專頁查詢。)

登入、交易、個資、系統等四層面十大安全健檢項目
登入、交易、個資、系統等四層面十大安全健檢項目
圖/ 國泰世華銀行

根據用戶動態提供主動防禦與提示,阻擋盜用、詐騙潛在風險

除從帳戶安全出發,國泰世華銀行更因應消費者使用行為,以多項主動防禦與智能提示機制保障交易前、中、後安全,讓安全防護不再是被動防禦,而是隨時偵測、即時反應:例如,透過「登入兩步驟驗證」等方式強化登入安全,運作概念就像是Google帳號的雙重驗證機制,當陌生裝置嘗試登入CUBE App帳戶時,系統會即時發出第二道OTP驗證來確認登入者身分,大幅提升登入安全。其次,用戶還可透過CUBE App啟動、人臉辨識驗證與交易認證碼…等多元交易驗證機制,並且綁定裝置才可使用,大幅保障交易安全。

除了前述安全機制,CUBE App還有提供「卡片安全鎖」服務,可依照交易地區、交易類型、交易時間與單筆交易金額上限進行個別設定,讓用戶根據自身需求,靈活控管用卡範圍。而針對風險與頻率日益攀升的釣魚簡訊詐欺事件,CUBE App也有「簡訊收件匣」提供客戶確認簡訊來源,若收到疑似詐騙簡訊客戶能直接開啟CUBE App登入後查詢簡訊內容,讓用戶可以一眼辨識訊息來源,杜絕偽冒門號發送的詐騙簡訊。

持續與時俱進推升數位安全防護

從全方位的 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業界首創的帳戶安全險,到全面覆蓋交易前中後的進階防護機制,國泰世華銀行始終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結合跨界創新,不斷推升金融科技的安全標準。未來,將持續進化安全防護策略、精準因應各種場景挑戰,以高規格守護每一位用戶的資產安全,讓用戶可以安心享受智慧金融生活。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產險商品由國泰產險提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