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台灣的新創生態大放異彩,快速成長之外也屢屢躍上國際版面,不過縱使你的商業模式極具前瞻性,若企業沒有制定良好的預算規劃,將會導致資源無法妥善運用。相信許多創業家們跨年前最大的煩惱就是新年度的預算編列,以下為創業家提供幾個面向,幫助大家掌握編列預算的技巧與方法。
台灣新創趨勢
根據國際調研機構StartupBlink最新發布的《2021年全球新創生態系指標報告》指出,在全球100個參與評比的國家中,台灣名列第26名,較去年進步了4個名次,臺北市甚至被點名為發展快速的創新城市,這顯示台灣的新創生態備受世界肯定。
這份報告的評比依據,並不單純只是調查各國新創企業的多寡,而是利用SEMrush、Meetup、Crunchbase等機構的量化數據資料,針對新創與支援機構數量、質量以及當地商業環境三個面向,對全球100個國家與1,000座城市進行創業完備程度與發展綜合評比。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創與支援機構數量方面,臺北市獲得1.63分,超越東京、首爾、上海等亞太高度發展城市。回顧過去幾年,臺北市政府全力協助新創發展,舉辦各種創業媒合會,提供從創業、研發、品牌到投資一條龍的獎勵補助,持續為城市注入創新能量,帶動全產業轉型升級。
在新創與支援機構質量方面,北市府積極佈局的科技園區,不僅匯聚華碩、研華等眾多國內大型科技公司總部,也吸引Google、Microsoft在此設立研發中心,讓臺北市獲得3.25分,勝過墨爾本、曼谷等知名大城。
新創如何編列預算?
全球高度競爭的政經環境,原本就讓新創產業發展受限,這次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更讓新創腹背受敵。為了因應市場局勢變化,2020年掀起數位轉型熱潮,投資者也樂於提供資金協助新創跟上轉型步伐。
然而,以往的預算編製總耗時耗力,該如何編列完整的年度預算,吸引投資人資金挹注呢?以下提供幾個編列概念與方法,面對未來變化多端的景氣,也能有效預估企業營運損益的狀況。
採用應計基礎制
企業年度預算的編製牽涉會計概念,且應該以應計基礎(當交易發生時,就該認列款項)為原則。雖然現金基礎(有資金流入或流出時,才認列款項)比較符合生活常理,但以企業運營的角度而言,商品有可能是以賒銷的方式銷售,以現金基礎制衡量會有缺陷,所以不論是財務報表或是預算表的編製須建立在應計基礎之上,以利後續決策。
提醒各位創業家們先理解財報的原則,進行預算規劃時,較不會迷失方向。
掌握預算管理三步驟
成功的新創雖然少不了獨具創意的商業模型,不過沒有完善的財務規劃,未來容易被市場淘汰。在制定年度財務預算之前,勤業眾信建議新創應導入預算管理三步驟:計劃、預算、預測。
設定目標計畫為預算編製的前提,這次提供的年度預算表範本,是以部門為預算提撥基準,不同的工作表中,分別建立了各部門的成本中心,讓部門主管可以有效地根據成本屬性(固定或變動成本)將計劃具體量化為預算。
然而,普通的預算編製通常過於樂觀與理想化,這時應透過預測,維持固定的時間幅度調整預算,公司整體運營才能按照最初構思的模樣推進,不過預測預算的方式非常多種,下述為勤業眾信推薦適合新創公司的預測模式。
滾動式預測(Rolling Forecast)
勤業眾信新創事業服務團隊負責人張鼎聲建議使用滾動式的方法進行預測,透過現有的實際數據資料定期修訂和調整,除了使預算更貼近現實的角度,也能快速地回應市場需求,有效抵禦大環境的變動風險。
此外,為了讓年度預算準確反映營運情況,新創可依照不同的產業特性,按月份或季度進行滾動預測,不過採用此方法進行預測,編製工作會較為繁重,企業應視實際需求訂定滾動期間。
編製預算的注意事項
編製預算完成後,勤業眾信也建議團隊可以用以下原則來檢視是否編製得宜,以下三點注意事項節錄自勤業眾信新創事業服務團隊:
1.創辦人及團隊要清楚定義公司的策略,並一定要比較實際跟預算數,分析其中差異。另外人事費用是否合理、是否可以支持公司策略,若產生費用,是否也會有相對收入產生?
2.除了正常版編列,企業也可以編列悲觀版/樂觀版的預算類別,也要確認每筆資本支出,更不要出現重複編列的情形,也因此策略、目標一定要再三確認。
3.即便再怎麼熟稔財會上的流程,有一些是數字外要用心反覆注意的事情,若能將這些挑戰及議題都顧及到並且解決,相信新的一年企業能持續成長到下一個階段。
進入2022前新創團隊必修的一堂課
預算編列經常是牽一髮而動全身,財務流程更是公司發展至關重要的一環,除了影響部門組織的年度發展計畫,更會牽動到企業對於長遠目標的制定,再進入新的年度前,先來聽聽Deloitte新創團隊負責人張鼎聲會計師,如何解讀財報中每個數字的意思,幫助你知道所有數字在公司的不同成長階段,分別代表什麼意義。
責任編輯:吳佩臻、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