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外送業者Delivery Hero表示,由於在日本面臨激烈競爭及外送員短缺的影響,其亞洲品牌Foodpanda將退出日本市場。雖然外送市場仍持續增長,但是什麼讓進入日本市場僅一年多的Foodpanda宣布退出呢?目前各國家地區幾乎都面臨當地與全球外送公司的競爭,分析師認為,外送業者未來將經歷幾輪的整併,因此必須謹慎調整新的增長策略。
由於新冠疫情讓個國家市場對外送的需求持續成長,讓Delivery Hero在2020年9月決定透過其收購而獲得的亞洲品牌Foodpanda進入日本。Foodpanda執行長雅各布·安吉利(Jakob Angele)甚至親自坐鎮日本三個月,希望能憑藉在新加坡、台灣的成功經驗在日本快速站穩腳跟。決定退出後,Foodpanda將在明年第一季出售日本業務,預期將加速外送服務業者在各市場的整併。
Foodpanda在日本市場面競爭者中及外送員短缺的挑戰,其實在多個國家地區也同樣能看到,加上吸引新用戶和外送員的成本也與日俱增,阻礙營利能力,成為目前外送業者難以拓張市場的主要困境。日本調研機構ICT Research and Consulting在2月進行的線上調查可見,3,600 名受訪者中有428人表示使用Demae-can,同時有426人使用Uber Eat,僅有34人表示使用Foodpanda。
事實上,不僅是Foodpanda想在日本市場分一杯羹,來自美國的外送業者Doordash也透過併購芬蘭外送服務Wolt來拓展日本業務,同時中國叫車服務滴滴出行,也從日本大阪開始推出外送服務,讓日本外送服務市場的競爭逐步加劇。
在Foodpanda進入日本市場前,同樣為全球性業者的Uber Eat和日本業者Demae-can已分佔不少用戶,因此要成功突圍獲得用戶支持並不容易。目前Uber Eats在日本與13萬家餐廳和商店合作,Demae-can的合作商家也達到10家。
然而,Uber Eats和Demae-can目前財報表現仍呈現虧損狀態,Demae-can更表示截至8月的財年淨虧損已達1.8 億美元(206 億日元),面臨市場的新競爭者Foodpanda加入,三家外送廠商勢必將以常用的折扣補貼作為拉攏用戶的行銷手段,讓如履薄冰的財報更雪上加霜。
儘管在各市場的競爭激烈,但外界對行業的成長仍十分看好。根據谷歌、淡馬錫控股和貝恩公司 11 月發布的報告指出,東南亞的外送行業的總交易金額(gross merchandise value)預計將從2021年的120億美元,倍數增長至2025年的230億美元。另外,ICT Research and Consulting的報告也表示日本的外送市場規模,從2020年到2023 年之間將成長38%,達到59 億美元(6820 億日元)。
雖然外送市場仍持續成長,但Momentum Works執行長李江乾表示,外送服務是一個利潤相對較低的行業,需要建立巨大的數量和密度才能盈利,從許多市場可見容納兩個以上大型外送服務平台,基本上就分佔了該市場的利潤,因此並非所有廠商都能搶到成長的紅利,所以未來外送業者將以何策略提升營運效率就成為搶佔市場的關鍵。
例如在新加坡,就是全球性廠商Foodpanda、Deliveroo和本地廠商Grab三者間較量,另外,在印尼就是來自新加坡的Grab所推出的Grab Food和Sea推出的ShopeeFood,與印尼當地業者Gojeck推出的GoGood之間競爭。
資料來源:Nikkei Asia、Reuters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