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為2000萬聽障者開闢急救「生命線」,看聽障者的呼救難題如何迎刃而解
騰訊為2000萬聽障者開闢急救「生命線」,看聽障者的呼救難題如何迎刃而解

撥打119是一件較頻率比較低的事情。有人一生都不會遇到。有人遇到了,就是一生的坎。

網路上,經常有人因心臟驟停猝死的消息。中國國家心血管中心的一組數據顯示,在日本,這種危急狀況的院外救治率是50%,在美國是30%,在中國卻不足1%。

現有的急救體系,是否能有效滿足全部急救需求,以及能否加入社會化的方法來優化這個體系。

今年7月,騰訊內部組建了一支團隊,嘗試開發一個社會化的應急平台。他們試圖在急救資源調度、急救志願者連接、急救內容整合等多個環節做出改善。

負責人滕超說,他們希望實現一個願景:有人遇到緊急事件,他的家人朋友,或是社會上的陌生人能快速得到消息,主動伸出援手,並且具備所需要的急救能力和相應設備物資。

如今,該平台首個開放能力正式落地。這是一套無障礙呼救系統,為兩千多萬聽障者開闢的一條急救「生命線」。

medical-emergency
圖/ Pixabay

2000萬聽障者的呼救難題

中國有兩千多萬聽障者,當他們遭遇突發性疾病,需要緊急救助時,卻無法做到獨立呼叫119。這方面的急救能力,長期以來是缺失的。

中國聾人協會主席楊洋提到過一個案例。兩位聽障者在公園散步,其中一人突發心髒病,情況十分危急。他的朋友沒法自主撥打119,只能求助身邊的路人。路人起初感到奇怪,看他舉著手機在跟119通話,才知道是求助。

這種溝通障礙險些耽誤了急救時間。楊洋說:「每個聽障者都希望能獨立報警。這不僅是解決現實困難,更事關生活的尊嚴。」

有公司嘗試做過些改善。比如,有為聽障者提供119代打服務的。遇到急救狀況時,聽障者可以先給他們打視訊電話,通過手語描述病情,接著他們再幫忙報警,可效果並不好。

名叫依眾公益基金會的機構,也曾開發過一個通訊軟件,讓聽障者利用文字跟119取得聯繫。該基金會負責人董明昊說,儘管這個工具在中國十幾個城市的急救中心上線,但使用率並不高。

2019年前後,中國不少城市集中推出過針對聽障群體的補償性呼救方式,像是短信呼救,或者通過接入微信公眾號與119急救中心取得聯繫,最終都沒能推行下去。

語音電話是中國通用的呼救方式。接線員接起呼救電話,與求助人確認位置、現場狀況等關鍵資訊,便在系統上創建訂單,發送給調度台,派出救護車。

騰訊應急開放平台的技術負責人魏正平說,這是中國通用的呼救流程,也是被驗證過的高效的急救資源調配流程。此前的嘗試不成功,關鍵在於沒適配這套流程,反而在一些環節給119調度員增加了工作量。

基於這個判斷,騰訊應急開放平台提出了一個新方案。

騰訊應急開放平台
圖/ 騰訊應急開放平台

具體來說,聽障者依舊通過文字呼救,這些文字通過小程式等用戶端,發送到騰訊應急開放平台上。平台會將它們轉化成語音,幫助聽障者撥打119。119接聽或者回撥,也會通過語音識別轉化成文字,反饋給呼救者。

「實現用戶端多模態多方式報警急救,原本就是騰訊應急開放平台規劃中的一環。」魏正平說。

「沒想到騰訊會做這個事情」

今年10月,在北京騰訊總部大廈,董明昊第一次見到滕超。董明昊記得,他們聊得很投機,「只花了二十來分鐘,就在無障礙呼救合作上達成一致。」

利用語音識別技術輔助呼救,依眾也想過,「可是技術能力不夠,很難實現」。但無障礙急救功能的上線和推廣,需要對接到119,這是依眾的強項。成立這個基金會的公司叫遠盟康健,他們為中國數十個城市的119急救中心開發了呼叫調度平台。

雙方的合作,從一份27頁的技術文檔開始,裡頭詳細整理了此次合作中,騰訊應急開放平台會提供的技術支持。

「沒想到騰訊會做這個事情。」袁本初說。作為遠盟康健119急救系統的一位技術負責人,他參與到這次項目的用戶端研發。

此前,他以為這只是一次急救小程式的共同開發。可看見那份標準化介面文檔後,他意識到,自己將要開發的產品只是其中一個前端,作為聽障群體急救資訊的入口,嫁接到騰訊應急開放平台上。

騰訊應急開放平台
為了提高呼救效率,呼救端產品加入了地理位置自動抓取、病症狀況描述模版等功能
圖/ 騰訊應急開放平台

魏正平說,騰訊應急開放平台除了「公益」,還強調「開放」,是希望讓多方以「開放連接」的模式接入進來,以此實現應急資訊有效互通,資源高效匹配。

這樣,無論接入方是蘋果系統還是安卓的,是App還是小程式,都可根據應用端的需求和特點做適配開發。這極大提升了接入方的開發效率。

正如袁本初所說,他們只需要對騰訊應急平台的介面文檔進行驗證,看是否滿足急救報警流程,再完善用戶側的急救交互,便能完成無障礙呼救用戶端產品的開發。

雙方此次合作開發的產品,微信小程式是聽障者發送急救文字的入口。在文字和語音轉化環節,調用了騰訊雲的語音識別技術。

緊急呼救溝通可能涉及特定地名、病症名稱。此外,語音識別還得做到精準斷句。這樣才能提升呼救資訊的讀取效率。

這些都對語音識別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騰訊雲的語音識別技術,經歷了微信十億級用戶考驗,具有超強的穩定性,完全能複用到這個平台上。

為進一步提升語音識別率,避免不同地域接線員的普通話問題,魏正平他們還加入了方言數據庫。

被一個電話號碼難住了

聽障者將呼救資訊發送到騰訊應急平台後,平台便開始為其撥打119。在魏正平看來,這是打通這條急救「生命線」最難的環節。

當下,119急救存在一套明確的規範。其中一條是,119只接聽由營運商號碼打進來的語音電話。

電話接通後,還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報警人可以準確說出關鍵資訊;電話號碼可被回撥。不滿足任何一條,都會被調度員判定為廢單。

「這就把我們難住了」,魏正平說。為了實現為聽障者代打119,平台首先要向通訊營運商申請一定數量的電話號碼。

如果用固定電話撥打,必須使用119急救中心所在地的固定電話。也就是,固話區號必須為所在地的,否則119系統就會自動過濾掉,接線員接不到這通電話。

隨著上線城市越來越多,應急平台需要給每個城市申請充足的固話資源。有的城市相對好申請,有的城市可能申請不到。每個地方的狀況並不一樣。

手機號倒是可以撥通中國的119。但手機號的申請需要個人身份證實名認證,對於一個應急開放平台來說,要申請足夠的手機號也很難。

「騰訊雲的雲端服務裡有網路電話功能。這次號碼申請也是這邊同事在幫忙。」魏正平說,「我們也在想方案提高號碼的使用率。目前的策略是固話打底,中國再配合一組手機號碼做流動。」

Saving
圖/ 極客公園

號碼資源之外,另一個難題是保證電話能實現回撥。

在急救流程中,平台撥入119的號碼是唯一標識。意思是,救護車司機只會通過回撥這個號碼來聯絡呼救人。

所以,「平台的號碼一定要跟這通呼救訂單維持住,要保證通訊線路的通暢,」魏正平說。要保持穩定性,這在技術上的挑戰就很大。

更麻煩的環節還在用戶側。在急救的慌亂情況下,聽障者容易產生誤操作,比如退出小程式。這時候,呼救人就跟平台的聯繫斷了,救護人員極有可能聯絡不到。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他們在急救小程式內添加了明顯提示,告知用戶不要亂點或者退出。即便誤操作了,也會發出一條短信,內含急救小程式連結。呼救者直接點擊即可回到報警頁面。

應急平台的開發跟網路產品不同。網路產品可以迭代,上線一個demo版,再逐步完善。但應急工具事關生命,交付時必須是最可靠的狀態。

「我們在設計流程、研發系統的時候,考慮最多的問題就是,上線之後它怎麼樣能做到100%穩定。」魏正平說。

「這是驚心動魄的一夜」

今年11月下旬,這個無障礙呼救系統的開發就基本完成了。讓它真正嫁接到119急救體系,在實際救助的場景中發揮作用,成了需要翻越的下一座大山。

在原本的設計中,聽障者通過騰訊應急平台呼叫119,接線員接收電話後,會先聽到一段語音合成的提示,大致內容為「這是一通聽障者打來的呼救電話,是否同意接聽」。

有接線員反饋,「我們每天接幾百個電話,對這種機器聲的電話,可能條件反射地認為是騷擾電話。」於是,語音提示變成了消息視窗,直接在系統上通過文字告知接線員。

在原本的語音提示裡,還有一個確認接聽環節,必須要接線員說出「同意」二字,才能接通電話。

一個工作大廳,十幾個接線員同時在處理緊急來電,環境嘈雜會影響語音識別率,可能接線員扯著嗓子喊了好幾聲「同意」才能最終認。於是,這個環節就改成了按鍵確認。

為了進一步保證回撥電話的穩定性,119急救中心還建議添加緊急聯繫人。在聯繫不到救助者本人時,也可以通過緊急聯繫人,進行二次確認。

上線之前,騰訊應急開放平台、依眾基金會聯合數地119急救中心進行了密集的調整和測試。

有次深夜,他們進行模擬測試,救助消息已經從應急平台發送到急救中心,可接線員那邊卻沒接到電話。當地急救中心的主任很重視,半夜把技術人員叫醒,拉了一個群,分析呼救失敗的原因。

距離正式上線不到24小時,為了保證首批落地城市使用的穩定性,他們決定再集中測試一次。多數城市都順利接通了,但有幾個城市卻一直無法撥通。

確認系統運行狀況,摸排流程,最後緊急通過騰訊雲的同事聯繫上當地通訊營運商,才最終查出了原因。為此,他們一直弄到了深夜。

魏正平說:「在這幾個城市撥打119後,當地營運商發現是網路電話,就把呼救過濾掉了,所以119那邊接聽不到。」

經過溝通,這個問題得到解決。事後,有同事評價「這是驚心動魄的一夜」。

今年12月3號,這天是國際身心障礙者日,包括北京、南京、武漢、南昌在內24個城市的119急救中心,終於成功接入了這個無障礙急救功能。

實現無障礙呼救,只是開始

為什麼要做社會應急?要解決什麼?從做這件事的第一天,滕超就在思考這個問題。

有人會說,應急這個事情有什麼好做的,使用頻次這麼低。也有人說,你們不就是做了某個場景下的解決方案麼。

「最終,應急是為了提升社會的安全感,無論你是在家裡還是在公共場合,都能夠在需要幫助的時候便捷的發出請求,並得到響應。」騰超說。

騰超進一步解釋:「因此,我們的底層解決方案需要有一定的普適性,能適應於各種場景。我們構建在上層的產品又需要把每個場景做透,從而實現更好的體驗閉環。整個社會急救的網路應該是有層次的。先是你的家人朋友,然後是社區機構,以及無數的陌生志願者」。

今年夏天,河南洪水,當時很多人受災,也有很多人想要伸出援手。可真實情況卻是,一度比較混亂,有的受災人有網路,通過微博發了求救信號。很多人看到,一股腦衝過去。「這時候,雖然把人救了,但也浪費了極大的社會資源。」

還有很多人沒有資訊傳遞的途徑,或者不知道通過什麼路徑求助。魏正平感慨,這就導致了一種急救資源的錯誤配置狀態。

emergency
圖/ 極客公園

現有的急救體系,是否能有效滿足全部急救需求,以及能否加入社會化的方法來優化這個體系。滕超表示,這是他們思考社會應急這件事的起點。

什麼是社會化的方法?舉個例子,從救助者撥打119到救護車抵達現場,這中間一般需要十五分鐘。如果交通擁堵,可能得三十分鐘。大部分人在這段時間裡只能焦急等待,是急救的空窗期。但這個時間是可以充分被利用的。

比如,是否能調動救助地附近的志願者,有醫療技能的可能先於醫護人員抵達現場查看病情,熟悉當地路況的可以為救護者指引,減少找路花費的時間。

這是一個科技問題。科技能否做些什麼,讓這個體系運轉的更好。「我們要發揮好連接人的能力」,滕超說,「同時,這也是一個社會問題。」

今年4月19日,騰訊發布了其公司歷史上第四次戰略升級,提出「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戰略,並宣布將為此首期投入500億元。

對此,騰訊執行長馬化騰在接受《南方周末》採訪時提到,騰訊在教育、環保、醫療等諸多領域進行了公益方探索,「這不是一個部門花錢跑項目就能解決的,而要著眼長遠,深入幾個領域去做前期的積累。開始不追求回報,但要幫助它們形成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騰訊應急開放平台也是在這個思路下的嘗試。實現無障礙呼救,這條為2000萬聽障者開闢的急救「生命線」,只是一個開始。

本文授權轉載自:極客公園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

關鍵字: #騰訊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