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總募資金額達33億!貝殼放大:掃地機器人創歷史紀錄、年度爆紅品是這個
全台總募資金額達33億!貝殼放大:掃地機器人創歷史紀錄、年度爆紅品是這個

群眾集資顧問貝殼放大於今(30)日發布「2021年度群眾集資報告統計書」,發現2021年全台總集資金額超過新台幣33億元,贊助人次超過115萬,與往年相比仍舊穩定成長。

以贊助金額最高的前10名專案來看,其中8件專案為海外代理型產品,在金額表現與進榜案件數量皆遠遠勝過「原創型產品」或「議題倡議型」專案,以更加成熟的商業模式投入資源帶動集資成績的成果,也大幅拉高了整體進榜門檻。

全年集資總金額33億元,共67件破千萬專案

即便群眾集資市場在台灣已愈發成熟,仍呈現持續成長的趨勢。根據貝殼放大的線上工具Backtail統計,2021年度台灣群眾集資專案成果並與往年比較,2019年全年度集資總金額為近17億元、成功專案超過900件、總贊助人次近66萬;2020年總金額超過25億元、成功專案超過1,500件、總贊助人次超過100萬,而2021年更是來到總金額超過33億元、成功專案超過1,500件、總贊助人次超過115萬,呈現穩定成長趨勢。

全年度排行前10名專案,以金額加總來說,2021年(6.66億元)與2020年(4.81億元)相較,也有超過1.8億元的增幅。

另外榜首門檻也大幅提高,去年第1名為魏德聖導演「《臺灣三部曲》電影集資計畫」為1.24億元,年度第2名的產品案件「科沃斯 ECOVACS T8 系列掃地機器人」則為5,314萬元。

2021年贊助金額TOP15
石頭掃地機器人S7+系列,成為2021年年度最強集資專案。
圖/ 貝殼放大

今年第一與第二名皆為「破億」成員,第一名「石頭掃地機器人S7+系列」集資金額突破2.16億元,正式成為群眾集資產業史上金額最高專案,第二名「POIEMA ONE 零耗材空氣淨化器」也獲得1.13億元的成績。

而破千萬案件則從2019年35件總金額6.3億元、2020年72件13.8億元,到今年2021年雖案件數微幅下降至67件,但總金額仍上升至15.8億元。

代理型產品持續霸榜,疫情概念品項效益加乘

繼2020年海外代理型案件大舉攻佔榜單,2021年則更為明顯。2020年排行榜前十名當中共有6件為海外代理型專案,金額加總為2.5億餘元、贊助人次為70,011人,而2021年10件專案中則有8件為代理案,金額加總突破5.7億元、贊助人次為80,828人。

以類型來說,仍以家用電器為大宗,包含第一名「石頭掃地機器人S7+系列」、第二名「POIEMA ONE 零耗材空氣淨化器」、第四名「FoodCycler|廚餘大師」、第五名「Black Shark 黑鯊4電競手機台灣版」。

前十名榜單當中屬於「非代理型案件」則包含第三名「目目非營利|全台重症孩童認養計畫」是本次唯一入榜的公益倡議類型案件,以「眼動科技」幫助重度身障孩童獲得學習與表達自我的機會;另外則是第六名「iNO 太空人律動機(46,402,896元,集資進行中,數據結算至12月22日)」。

2021年贊助人次TOP15
2021年年度贊助人次TOP15中,出現了不少月曆、日曆形式的專案。
圖/ 貝殼放大

另外,在今年受到疫情重創的同時,能夠回應「居家生活、工作、娛樂」需求的品項也獲得民眾青睞,例如上述進榜專案中,除了歷年熱門的空氣清淨機、掃地機器人,「Haylou RS3智慧手錶」便具有偵測心率、血氧功能,除了集資金額擠進榜內,更成為今年贊助人次最高的專案。

「日曆」成最火紅品類,10萬人次贊助、總金額1.27億元

除了上述案件趨勢,2021年最特別的莫過於「日曆/月曆」型專案,無論在案件總量、主題類型、贊助金額,從第3季起便呈現蓬勃爆發的現象。

今年共計有超過60件日曆專案進行集資,其中有超過50件成功達標,總集資金額突破1.27億元、總贊助人次則逼近10萬;若與過去相較,2020年日曆型專案為20餘件、總金額近4,000萬元,2019年10餘件、總金額為1,300萬餘元。

今年日曆型專案若以實際贊助人次排名,由「國師」唐綺陽《2022 共時曆》2.2萬人響應的驚人成績(集資進行中),順利拿下第一名寶座;第二名則為Podcast節目《敏迪選讀™》推出《國際觀察曆》的1.5萬人次,第三名則為《虎虎生風 貓日曆》獲得8,591人次贊助。

而探究主要原因,過去每逢年末,大家便習慣以「買本年曆/日曆/手帳」作為迎接來年的儀式,即便各式數位工具越來越方便,但紙張的溫度還是大家割捨不去的情感。也因此,特別重視群眾需求、理念溝通的群眾集資,便成為一年一度日曆類產品推廣、購買的一大主力戰場,從近2年取得傑出討論聲量與集資成績的專案陸續出現,以至今年呈現百家爭鳴的精彩表現,主題從星座、專業知識、親子、動植物圖鑑、動保環保倡議、知名IP等無所不包,滿足各式族群的多元需求,迎接新的一年到來。

2022 共時曆
星座運勢大師唐綺陽推出的《2022 共時曆》成群眾集資的大黑馬。
圖/ 2022 共時曆

因應群眾集資指標型案件越來越多,除了前幾年許多國際知名品牌加入,今年更是明顯出現許多「名人」提案者,包含上述提到的唐綺陽、敏迪,另外也有理科太太「太空人維他命」、聶永真「白白筆記本」與「工作室氣味香氛蠟燭」、馬克瑪莉《馬曆2022》等,因著自帶聲量與獨特的專案定位,皆創下驚艷成績,甚至成為當年度的指標性成績。

例如唐綺陽《2022 共時曆》除了是今年度總贊助人次第二,也同時創下了台灣日曆產品「集資金額」、「贊助人次」最高紀錄;而理科太太「太空人維他命」則是目前台灣群眾集資平台上成績最亮眼的保健食品提案。

責任編輯:錢玉紘

關鍵字: #群眾募資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