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手錶,已經不再只是手機廠商們的「副業」。根據市場調研機構CCS Insights此前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早在2020年蘋果公司的成人智慧手錶出貨量就達到了4200萬隻,排名第一,華為以1800萬隻的出貨量位列次席,排名第三的三星公司也有1100萬隻的出貨量表現。
龍頭手機廠商中,vivo是入局相對較晚的一個,新品迭代速度也不算快,到目前為止不過兩代產品。通常來說,這樣略顯「佛系」的更新策略,並不利於很快把量做起來。但vivoWATCH2卻在正式發售之後的24小時內,迅速成為了天貓、京東兩大電商平台全價位段銷售冠軍。
這其實是一件「非典型」事件。事實上,龐大的市場出貨量已經足以驗證,以智慧體驗、運動功能以及健康監測為核心,在此之前智慧手錶產品定義的正確性。那麼,在現有看似成熟的行業體系下,vivoWATCH2能夠做到被大眾消費者所認可,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是什麼?
要「融合」,更應該獨立
從手錶到智慧手錶,中間經過了一段極為漫長的演進期。早在1940年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能夠用於計算的手錶產品Mimo Loga,它是在錶盤外圈增加了對數表,基於物理機械結構來實現計算需求。雖然實現路徑並不那麼先進,但卻跳出了手錶只是用於「看時間」的傳統思路。
進入到上世紀70年代之後,手錶發展迎來了新的轉折點。1972年,漢密爾頓發布了全球首款電動數位手錶Pulsar,成功擺脫了傳統機械裝置,並且通過LED顯示螢幕來直觀顯示數位資訊。自此,越來越多廠商開始嘗試不一樣的產品思路,也奠定了手錶向智慧化轉型的基礎。
對於誰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款現代智慧手錶,一直以來人們其實並沒有達成共識。有人認為具備獨立儲存空間,可以提供諸如計算、FM、看電視等等功能體驗的新型電子手錶,已經可以算作早期的現代智慧手錶。也有人認為,搭載獨立系統且可以運作獨立應用,才是真正的智慧手錶。
站在如今這個時間節點往回看,事實上更接近現代智慧手錶的產品,是2010年推出的Sony愛立信推出LiveView,當時官方給它的定義是腕式顯示器,通過藍牙和Android智慧手機進行連接,來顯示手機端的一些內容。這種產品邏輯,已經和現在的智慧手錶極為接近。
在Live View的基礎上,才有了2012年的Sony Smart Watch。Smart Watch的定位比較清晰,就是作為Sony手機的附屬品。和手機成功連接之後,手錶能夠同步手機中的簡訊、郵件等資訊,也可以接收手機端的來電提醒,進行掛斷操作。
次年發布的三星Galaxy Gear和Sony Smart Watch的路線極為相似,同樣需要配合手機使用才能實現更多的功能體驗。而智慧手錶開始邁入全智慧發展階段,其實是2014年之後的事情。那一年的I/O大會上,Google正式宣布了Android Wear系統,蘋果也公佈了Apple Watch。
自2014年開始算起,智慧手錶行業又走過了將近8年的時間。經過不斷摸索和試錯,如今廠商們在智慧手錶功能層面上基本達成了一致,包括蘋果、三星、華為、小米、OPPO、vivo等龍頭品牌在內,大家都是圍繞智慧化體驗、運動功能以及健康監測能力三個核心點來做產品。
以結果作為參考標準往回推,其實之前行業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明確智慧手錶正確的功能發展方向。事實也證明,出色的智慧化體驗、豐富的運動功能以及全面的健康監測能力,的確讓智慧手錶獲得了大眾消費者的認可,這也是這類產品年出貨量能過億的根本。
不過,漂亮的出貨量數據,並不意味著智慧手錶行業可以完全「躺平」了。不斷優化迭代的功能體驗,雖然讓智慧手錶距離全場景應用這個目標又近了一步,但本質上,如今絕大多數智慧手錶依舊沒有脫離對手機的依賴,想要獲得完整的功能體驗,還是需要手錶和手機協同才可以。
這顯然並不符合「好產品」這一定義,用戶體驗會有很強的割裂感,同時可穿戴裝置的自由使用特性也沒有得到最大化發揮。所以到了「下半場」,智慧手錶除了需要在健康監測等功能層面上去做更多有意義的嘗試,更重要的一點是擺脫對手機的依賴,具備獨立通訊能力。
以接打電話這個場景為例。在如今的智慧手錶上,接打電話並非新鮮功能,近兩年上市的主流產品都已經做到了這一點。不過之前智慧手錶所謂的通話功能,和廣義我們理解的通話功能有很大區別,本質上還是通過手機來實現,一旦超出藍牙有效連接範圍,就沒辦法正常使用了。
這種尷尬在vivo WATCH2上完全不存在。由於它支持eSIM獨立通訊,自身擁有網路連接能力,即便手機不在身邊,你依舊可以在手錶上接聽或者撥打電話。如果出門忘記攜帶手機,或者遇到手機沒電這種特殊情況,手錶便能很好保證你不會處於失聯狀態。
獨立通訊能力也將賦能於智慧化體驗。作為智慧手錶重要的發展方向,幾乎所有廠商都在努力打造手錶的生態應用體系,某些智慧手錶甚至已經擁有獨立的應用商店,方便用戶獲取想要的第三方應用。但由於需要通過手機或者連接Wi-Fi才能接入網路,實際用起來體驗會打很多折扣。
而以vivo WATCH2為代表,擁有了eSIM獨立通訊能力之後,很好補齊了目前手錶應用生態建設過程中所留下來的這一「缺口」,同時也讓智慧化體驗變得更加方便。外出跑步的時候,不需要將手機放到口袋裡,也能隨時隨地打開手錶中的網易雲音樂App在線聽音樂。
回歸「手錶」本質做產品
智慧手錶,本質上是「智慧+手錶」,談智慧化體驗,不應該脫離手錶應該具備的基礎特性。回顧機械手錶時代,體驗端最省心的一點,是沒有所謂的續航焦慮。外出的時候,無需時時刻刻惦記著是否帶了手錶充電器,也不必擔心手錶會因為沒電變成一個純裝飾品。
智慧手錶和其它電子裝置一樣,如果沒有電,一切功能體驗都會成為空談。所以從2014智慧手錶開始進入大眾視野到現在,續航便一直是這類產品被大家所詬病的地方。尤其是進入到全智慧時代之後,伴隨各種新功能的不斷增加,續航問題也變得愈加突顯。
通常,想要讓電子產品具備更好的續航水平,最為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配備更大容量的電池。但智慧手錶的內部空間的確太小了,這種路徑很難走得通。所以「節流」,就成為了現階段唯一可行的辦法,廠商們通常會在節電方案和晶片架構上去下功夫。
雖然大方向上,各家品牌的處理理念沒有太大區別,但具體實施方案不同,反應到實際使用層面上,也會存在比較明顯的差距。像vivo WATCH2這樣能夠在eSIM功能下還可以做到7天續航水平的智慧手錶,其實並不多見,或者說它是目前唯一具備這種能力的智慧手錶產品。
將續航能力提上去之後,相當於回歸到了「手錶」原本應該有的樣子,能為手錶的各項體驗提供出色的底層支撐,同時將用戶的聚焦點匯集到省心使用這件事情上。以健康監測功能為例,智慧手錶之所以能夠以此作為核心發展方向,一部分原因是隨身佩戴的使用特性,但這並非全部。
想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24小時實時心率監測或者血氧飽和度測試,很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像vivo WATCH2這樣,擁有足夠長的續航時間。對於用戶來說,連續性的健康數據採集,可以讓我們清楚了解到不同時間段自己的體徵變化,一旦出現異常情況便可以及時採取相應措施。
不斷打磨功能體驗之外,未來智慧手錶還需要思考的一點,是成為一款何種屬性的手錶。這就延伸到了另外一個話題:形態選擇。目前市面上的智慧手錶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以Apple Watch為代表的方形設計,另外一類就是vivo WATCH2這樣的圓形方案。
事實上,不同形態所傳遞出來的產品理念會有很大區別。方形手錶的螢幕形態更接近手機或者PC這類大螢幕裝置,優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方方正正的螢幕,能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尺寸螢幕的內容顯示效果;另外一個則是方便在手錶上進行觸控互動。
圓形設計方案,則比較接近傳統腕錶的樣子。從機械手錶時代到電子手錶時代,過去幾十年裡,圓形手錶一直佔據主流地位,其實更符合大多數人對於手錶這類裝置的認知和審美,無論哪個年齡段的用戶,戴著vivo WATCH2都不會有違和感,這是方形手錶所無法提供的體驗。
從功能屬性的維度出發,方形智慧手錶有先天優勢。但換個角度單論美學設計,圓形手錶更容易做出高級感,也比較容易被廣泛用戶群體所接受。短時間內,兩種產品形態必然會呈現分庭抗禮的局面,但如果想要讓智慧手錶真正實現破圈,去挑戰傳統高端腕錶,圓形手錶可能更有機會。
需要有意義的創新
無論手機、PC還是智慧手錶,從落地到最終走向成熟,都是在不斷摸索中前行,而每一個發展階段也有著不同的訴求。就像前邊我們提到的那樣,智慧手錶誕生之初,人們更多是在功能層面上去做各種嘗試,希望找到真正能服務於用戶的落點。
當明確了功能方向的正確性,並且在體驗端已經有所展現之後,想要繼續往前走,就需要從更高的維度來思考,這類產品下一步該如何和去做創新,或者大家心目中所希望的智慧手錶,應該以怎樣的姿態出現在手腕上。
未來,功能創新依舊是智慧手錶保持持續吸引力的關鍵。不過這類產品想要走得更遠,創新方向的選擇,可能還是要向更多維度去做拓展。Vivo WATCH2上所強調的eSIM獨立通訊和7天長續航是其中一個方向,但行業需要更多新的思考出現。
本文授權轉載自:極客公園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