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是AR與VR的延伸概念,並融合3D投影技術,看似與VR相同,但最大的差異在於虛擬與現實世界可以即時連線、互動與連通,為社會、經濟、文化活動創造新的價值,結合區塊鏈、加密貨幣、NFT,就能在虛擬世界中,進行實際的經濟活動。
具備全球商業影響力與人才培訓專家沈載宇,根據35年跨國商務、合作和顧問經驗,提出元宇宙大爆炸的概念,展望2025年元宇宙的生態、平台、商業和技術趨勢。
由采實文化出版的《2025元宇宙趨勢》授權數位時代摘錄、搶先與讀者分享。
持續兩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小說或科幻電影中才看得見的虛擬世界和線上生活成為現實。雖然是迫於疫情的影響,不過人們面對這種生活,逐漸習以為常,透過線上虛擬空間辦公的方式,現階段也成為必須而非選擇。
過去雖然也有線上的交流與合作,卻都只是扮演輔助的角色,所以不熟悉線上操作的人,盡可能選擇逃避或被動參與,導致未能培養線上操作的能力,普及速度也相當緩慢。
然而隨著新冠肺炎的擴散,確診者大增,政府嚴格落實社交距離與禁止群聚,民眾也必須遵守相關政策。組織或企業不得不推動居家辦公,因此藉由線上處理業務與合作,短時間內成為主要的工作模式。全人類彷彿同時搭上時光機,瞬間移動到未來世界。
大約十年前,韓國開始推動智慧辦公(Smart Work),用來提高工作效率與產能,從數年前開始,智慧辦公發展為遠距工作(Remote Work)模式。相較於在地企業,跨國企業更積極引進與運用遠距工作模式,希望提高業務效率並降低經營成本。韓國大企業也目睹了這樣的變化,為了能在各國順利經營分公司競相模仿跨國企業的做法。
結合虛擬與現實世界,提供新視角與新體驗的元宇宙(Metaverse)時代,正快速來臨。其實元宇宙一詞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是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與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的延伸概念,並且融合了全像投影(Hologram)技術,透過虛擬與現實世界的互動與連通,為社會、經濟、文化活動創造新的價值。結合區塊鏈(Blockchain)或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 NFT)等技術,便可以在虛擬世界中進行真正的經濟活動。
元宇宙指的是3D虛擬世界,與虛擬實境看似相同,但者最大的差異,在於能否即時互通。 虛擬實境雖然是高度模擬現實世界的3D環境,卻與現實世界完全分開;元宇宙則能與現實世界即時互通 ,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的活動會與現實世界同步。在虛擬世界中,透過代表使用者的虛擬替身(avatar),就能在虛擬空間中與朋友見面、購物、一起旅行,也可以與其他人共同開會或合作,如同在現實世界。
到目前為止,虛擬實境主要運用於遊戲與娛樂產業,使用者的選擇有限,自由度相當低;反之,元宇宙將現實世界擴張為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再將虛擬世界中的產物重新帶回到現實世界運用,等於涵蓋了虛擬與現實的生態,具有相當高的自由度,現實世界中的使用者與3D空間的虛擬替身連通,可以主導虛擬空間的一切活動。
過去虛擬實境是以供給者為中心,使用者只能選擇供給者提供的物件或選項;而元宇宙則改為以使用者為中心,使用者可以自行開發或製作內容與物件,並且進行販售,獲得收益。
以下比較幾個與虛擬實境相關的數位技術:
擴增實境:
連通將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兩種空間,使現實環境與虛擬空間看起來重疊的技術。使用者不在擴增實境之中,也沒有介入擴增實境,只是站在第三方觀察者的角度,運用擴增實境提供的資訊或數據。
● 使用者角色:第三方觀察者
● 使用者的自由度:低
● 智慧型設備:谷歌智慧眼鏡(Google Glass)
虛擬實境:
像一般遊戲或娛樂那樣建構一個虛擬的世界,以使用者(玩家)為主體。使用者只能選擇開發者製作的選項或場景,因此自由度有限。多應用於針對個別使用者的遊戲或娛樂。
● 使用者角色:為遊戲世界的主角,站在第三方觀察者的角度。
● 使用者的自由度:中等
● 智慧型設備:虛擬實境眼鏡Oculus Quest 2
數位分身(Digital Twin, DT):
是將現實世界中個體的形象與動作,轉移至虛擬世界的數位分身。這項技術先在虛擬世界中設定各種狀況與情境,進行模擬與預演,再運用於現實世界,進行最佳管理、經營、改良與完善等。好比實際個體與鏡像的互動,使用者在過程中可以影響或介入,不過基本上分身的動作模式才是根本與核心。
● 使用者角色:第三方觀察者角度
● 使用者的自由度:低
延展實境(XR):
是綜合虛擬實境、擴增實境、全像投影等概念的總稱,也就是元宇宙的相關技術。
● 使用者角色:透過虛擬替身進行主動、自主的行動。
● 使用者的自由度:高
● 智慧型設備:頭戴式顯示器(HMD)、微軟混合實境智慧眼鏡(Microsoft HoloLens)
元宇宙並不是沒有明確的定義,只是每個人的想法或觀點不同,對元宇宙的解釋也不盡相同。不過,以下有幾點是元宇宙必須滿足的條件:
- 即時連線:需要能隨時隨地連上網路。雲端與無線通訊系統至為重要。
- 互動與社交:眾多使用者同時參與,彼此互動與溝通。
- 現實與虛擬的融合: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即時互通,使用者隨時都能感受到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同步性。
- 虛擬替身:在虛擬世界中,必須有能代替或代表使用者的虛擬替身。
- 3D 網路:必須在3D 立體空間中實現擴增實境,而非2D平面。
- 設備依賴性:需要有協助使用者連上虛擬世界的HMD或智慧型眼鏡。最重要的是結合半導體、顯示器與光學技術,達到輕便迷你且適合配戴,同時能快速處理資料不斷線,又兼具高解析度的3D 畫面。此外,微型電子設備與作業系統(OS)也不可或缺,它能實現不以電線連接穿戴式裝置與外部電腦,達到獨立組網(Standalone,指建立新的獨立網路基地,傳輸速度較快)的效果。
- 經濟系統:元宇宙內部有可實現經濟活動的系統。如虛擬平台「Decentraland」上的虛擬房地產正是典型的案例。
- 生產系統:元宇宙使用者不只停留在消費者的階段,甚至能在其中製作並運用個人專屬的內容,創造經濟收益。
技術皆已就緒,企業紛紛搶占商機
除了技術成熟度曲線,高德納集團也發表《策略技術趨勢報告》(Strategic Technology Trends),2021 年的技術趨勢如下:
- 「以人為本」:至今為止,主要由交換與蒐集物品間資訊與數據, 運用其分析結果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主導,未來能夠存活下來的企業或產品,必須要能觀測人類生活與活動的所有數據,加以分析後,提供差異化的體驗,因此行為網際網路(Internet of Behaviors, IoB)、全面體驗(Total Experience)及相關個人訊息保護技術備受矚目。
- 「位置獨立」:普及(Ubiquitous)與雲端、資安保護。
- 「企業韌性」:是以人工智慧為基礎,結合商務智慧與機器人的超自動化技術。
我對第四次工業革命技術有濃厚的興趣,長期投入學習與研究開發新的技術,所以在運用大數據與IoT、雲端等技術與服務上,也有許多開發與上市的經驗。圖表0-1 是我研究與執行的汽車開發相關內容,在40 年前就已經應用了數位分身的概念。順帶一提,數位分身一詞,在2002 年就已經由美國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 GE)首度提出。
然而,在高德納集團分析發表的資料中,怎麼也找不到元宇宙一詞。是高德納集團不知道元宇宙,才將元宇宙排除在外嗎?
這是因為元宇宙不是只有單一技術,而是許多技術彼此串聯、整合而成,像是擴增實境、虛擬實境、全像投影、5G、人工智慧、雲端、社群網路、區塊鏈、數位分身等,都包含在內。但技術成熟度曲線只有列出單一技術,因此我們不能因為元宇宙還處於初階技術,或是沒有被標示在技術成熟度曲線上,而忽略它的發展,必須一併分析與元宇宙相關的技術現階段發展情形才行。從過去發表的技術成熟度曲線
來看,元宇宙相關的技術早已超越了最高點,這代表技術已經高度發展。
既然技術成熟度曲線只以單一技術為調查對象,而非整合型技術,導致元宇宙技術遺漏,那麼同時發表的策略技術趨勢中,怎麼仍然不見元宇宙蹤影?這或許可以解釋為元宇宙未來將會大放異彩,只是當時還不是主要趨勢。
國外部分龍頭企業正進行元宇宙相關技術與服務的開發,只是依然處於初期階段。相較於此,在韓國,元宇宙可謂2021年最受矚目的技術與服務,韓國最大入口網站NAVER與SK電訊正投入大量人力與資金於開發元宇宙技術與服務。
由元宇宙相關技術市場規模統計資料來看,擴增實境比虛擬實境呈現更急遽的成長趨勢。
站在搶占新興市場的角度來看,韓國企業將籌碼全押在元宇宙上,可謂正確的決定。開發ZEPETO這類以虛擬替身為核心的社群網路,以及開發連接數位分身的技術與服務,是具有先見之明的卓越策略。雖然Cyworld(1999年成立,曾是韓國最流行的線上虛擬社群、社群交友網站,使用者達到3,000萬人)最早開發出以虛擬替身為核心的社群網站,不過仍被其他競爭者擠下而黯然離場,希望韓國元宇宙龍頭企業未來不會遭遇類似的失敗。
元宇宙並非嶄新的概念或技術,1992年的小說中已首度出現此概念,至今已經過了30年,所使用的技術,是由現已經開發出的各種技術串聯、整合而成。但是為什麼轉眼之間,元宇宙忽然成了最火熱的話題而且擴張得如此快速?在解釋這個問題前,得先了解周邊技術的類型與發展歷史。
元宇宙是連接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概念,而要實現這個目標,以下技術缺一不可:
監測附近情況,並進行數位化的小型精密感測器;
繪製高畫質圖案的繪圖技術;
即時渲染(Rendering)複雜3D 模型的電腦性能與軟體;
以低延遲、高速度傳送大量數據的通訊技術;
將蒐集到的大量數據進行處理的大數據技術;
儲存、處理大數據的伺服器與雲端,以及支援這一切的人工智慧技術。這些都是建構元宇宙必要的技術。
不過一直以來,這些技術都沒有獲得均衡的發展,達到一定程度的引爆點(Tipping Point),直到最近,這些技術才一一超越引爆點,使元宇宙的實現成為可能。
有人認為,元宇宙將可實現3D網路或更多元的行動裝置。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紅極一時的3D電視?在電影《阿凡達》(Avatar)上映後,市場上對3D的興趣爆炸性增加,3D電視也隨之推出,最後卻因為缺乏可觀賞的3D內容,以失敗收場,換言之,3D內容未能達到引爆點。不過今日所有技術與要素都已經超越引爆點,元宇宙迎來「大爆炸」(Big Bang)。
責任編輯: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