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專業的時代早已來臨,請安心擁抱不夠專業的自己
多重專業的時代早已來臨,請安心擁抱不夠專業的自己

「請問,如果我對技術不熟悉,能做PM的角色嗎?」這是我對外演講時,很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也許這是一個對職涯未知產生的提問,事實上,這個問題背後跟隨了一個重大的世界變革,從九年前到現在,我給予的答案也因為環境改變而十分不同的。

九年前我會說,作為一個軟體PM的角色,對軟體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對於打造系統來說,是十分有幫助的。如果對技術不熟悉,那麼學點技術的基礎邏輯,像是簡單的演算法跟資料結構——那是很多程式的基礎——是需要的。

時至今日,並不是技術不重要,而是相較之下,現在的軟體開發案,更重視拼湊各種工具,學習技術對PM的幫助,相形之下是變少的。舉個最近常見的例子,最近接觸到一些區塊鏈與NFT相關的案件,這些新型的技術其實都已經有不少的工具可應用,雖然少部分還是要撰寫程式,但PM的研究方向,大多花在如何組建技術、達成營運效果,而非於研究程式的部分,這就是現在PM的走向。

專案管理_軟實力_shutterstock_314343362.jpg
現在PM的角色,除了對技術本身有基本概念外,更重視組合不同工具、跨部門溝通及時程管理等軟性能力。
圖/ ShutterStock

現在比過往更講究廣度,不懂技術完全不是問題,相反的,如果你只是守城於單一技術,但卻不懂得轉換各種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軟體系統或產品的方針,作為PM的角色,可能很快就會被擊倒,這就是這個時代跟過去十年完全不同的地方。

這個時代,絕對歡迎對技術不熟悉的PM入門,但要能留在戰場決勝負的,是你的成長曲線。為何我會說要安心擁抱不夠專業的自己,一來,如果你凡事只是追逐空洞的專業,卻忽略了做事的基本功,也許前期衝刺快速,但衝到一半大跌一跤的機率,絕對會隨著這個世界的快速變化而大幅上升,名氣越響亮的人在這個世代是越容易被放大檢視的。

二來,在未來世界的專業定義,可能已經不復存在,工作技能的逐年轉移、對跨領域人才的要求,未來的工作型態、甚至公司型態,早就變遷,不需要每件事自己都要自己來,但懂得研究、運用、組建並且跟各種專業的團隊合作,反而是未來的重要戰場,這才是接下來重要的功課。

team meeting
未來的社會裡,工作中已不需要樣樣自己來,懂得研究、運用、組建並且跟各種專業的團隊合作,或許是比專業技能更重要的事。

從T型人才到元宇宙

T型人才於1991年被提出,而2021年則是開始元宇宙(Metaverse)盛行,這兩者看似毫無關聯,事實上,這是一個世界趨勢。隨著資訊傳遞的速度越快,早期要能做到T型,也就是同時跨越許多不同的專業,的確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經過了三十年的洗禮,各種資訊發達的速度,甚至企業轉型的需要,現在對T型人才的要求,是比以往更強烈的。

根據2020年世界經濟論壇的預估,在未來的兩年內(2021~2022),核心的工作技能42%會有所改變。對知識的理解程度,變得更廣,絕對是肯定的方向。在2021年,Facebook改名Meta,元宇宙一詞活躍於這個世界的每一個媒體上,元宇宙的概念出現,大大驗證了前述核心工作技能轉換的趨勢。

姑且不論元宇宙到多久以後會真的實現,但可以確定一件事——這個時代定義一個人的專業,已不再只是評估單一技能的標準。除了你要有專業技能外,你還要能對未來的世界有一定程度的主張與想像

metaverse
「想像力」在職場上也是重要的能力之一,從近期崛起的元宇宙概念便可見一斑。
圖/ wilder world on artstation

工程師如果只會寫程式而不知道商業運作邏輯,就不會被人認為是專業;如果你要做一個PM,遇到各種不同的產業背景,或是遇到不同的新科技問題,一被問倒,就也會讓人覺得不專業。但事實上,這些內容在過去的數十年,可能是被歸類在各種不同的專業上,現在卻要全部放在一個人身上去解決,雖然有可能發生,但可以說是十分不容易。

而元宇宙的來臨,更揭露了一個很大的重點:未來的世界,將有無窮的想像。但過往的技術基底,一個都沒變少,知識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不夠專業叫做正常,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要搭火箭上火星或是打造一個平行世界,實在不需要過度強求自己變得超級厲害,那也是不真實的。

專業的定義已然改變,我們該如何應變?

既然專業的定義改變,就算不追求一個夠專業的自己,但對自己的工作型態,還是可以有些對應的改變,幫助到你自己,我的建議如下:

1.固定留下時間吸收新知

很多公司經營一個生意久了之後,自然會忘記跳脫自己的生意出來找尋新機會。事實上,在工業的世代,一個生意的興起到沒落,可以至少是40~50年一個循環,所以大家如果研究S&P 500的變化,2000年以前的變化速度,跟2000年以後的變化速度,是截然不同的。

這個議題告訴我們一件事,現在這個時代,不能永遠固守一個生意超過10年,一定需要不斷地迭代與更新。因此,研究新知便是給自己一些新的方向,不只是公司,對每個人來說,其實這都是再基本不過的事,研究不代表要投入,但如果沒有研究,便很容易錯失機會。

shutterstock_244451959_reading.jpg
不是你是受雇的員工或是創業當老闆,都要留下時間吸收新知,讓自己保持好奇心與活力,而不會固守領域、和世界脫軌。
圖/ file404 via shutterstock

2.建立自己的原則,並且養成持續迭代的習慣

在現在這個社會,資訊龐大且複雜,網路上的新聞與內容,絕對會讓你自己覺得不如人,但事實上,隨著網路越發達,自主意識是更重要的。

就像是一部易經,就有各種不同的專家解讀,沒有標準答案,但每個人就是用自己的觀點去解讀與應用。或許有人好奇,這跟工作有何關係,事實上大有關係,因為你沒有原則,自然不會形成自己的職場脈絡,在未來的世界,AI能做的工作,人搶不贏,而所有要擔任管理者的角色,如果沒有自己的主張,只會聽命行事,自然容易被取代。

小公司亦是如此,如果只是做些瑣碎的雜事,品牌自然沒有價值,那麼就容易一瞬間消逝。因此,建立原則,遠比你想的更困難、更重要,並且隨著市場反饋而做出必要性的迭代,這個選擇過程,將造就你的職涯。

Paul Shih
研究不代表要投入,但如果沒有研究,便很容易錯失機會。

3.請建立自己人生目標的認知

數位時代的走向,跟工業時代恰巧相反,工業時代的學習,是建立產線,是反覆地完成既成的事實,把事情做的精度越來越高;數位時代的走向,是擁抱未知,因為多重專業,所以每踏入一個新的領域都容易犯錯,但越犯錯便走得越深,自然會形塑因為經驗而產生的專業

因此,找出自己認知的未來目標在哪,變得十分重要。如果你對於人生未來的認知越明確,在這個時代便越有機會成功,因為越明確的人能夠鑽研某個領域到夠深入的深度,如果沒有認知,自然容易一直跳來跳去,卻沒有自己根本的核心知識,時間一久,兩者高下立判。給自己一個夠大的目標去追尋,是面對這個時代重要的一個心法。

pexels-man_future.jpg
如果能知道自己未來要往哪裡走,就會鑽研某個領域到夠深入的深度,而不會在核心知識還沒建立好之前就跳來跳去。

不變的基本功:引導、談判、銷售、管理、文化塑形、品牌精神

這幾個不同的詞,看起來似乎有點發散,領域也有些廣泛,但事實上,如果你有點敏感度,就會發覺這每一件事,都跟人有關。AI再發達,至少在未來10年,都還是無法取代人性,而人與人之間,不外乎就是上述這些內容。

透過引導來讓對方說出他的需求;透過談判,找到彼此可以互相合作的切入點;透過銷售,讓別人對你的想法有興趣;透過管理,讓眼前的工作可以逐一實現;透過文化塑形,讓自己可以組建出自己的團隊或是生態系;而透過品牌精神,讓更多人知道你的使命。這些內容,已不再是一間公司要去思考的事,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家公司,這些基本功自然每個人都跑不掉。

或許多重專業的世代,讓每個人都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適應這個世界,去了解未知的領域,是一種壓力,但反過來想,就因為有這些新世界,對於人才的需求才會只增不減,機會才會越來越多,不會越來越少。如果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有那麼一點想去追逐這個世界的機會,好好練習這些基本功,相信一定有所收穫。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吳佩臻、侯品如

關鍵字: #職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