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過往服務全球數十萬客戶的經驗,我們總結出三個企業現代化應用轉型可選擇的路徑:平移(Replatform)、重構(Refactor)和建構共用服務平台(Shared Services Platform)。
在多數情況下,這三個路徑將共同組成一個現代化應用架構的完整生命週期。因此,企業在進行現代化應用轉型時,並非只取其一或遵守固定的順序。在什麼時機、什麼需求場景、選擇哪種路徑,最終要根據企業特性和業務需求而定。
小辭典:現代化應用
現代化應用讓創建者結合人事物以建構符合現今需求的應用,它們關乎自動化、可操作性、商用專門解決方案等特色,無論是網路與行動後端、IoT應用程式、AI/ML工作負載、微服務後台等使用場景。
現代應用程式結合模組化架構模式、無伺服器操作模型和敏捷的開發人員程序建置而成,讓組織能夠加速創新,同時降低風險與成本,並縮短產品上市時間。
三大路徑轉型,「微服務化」提高創新靈活度
一、平移
「平移」通常是企業上雲的第一步,即利用容器把本地資料中心的應用遷移到雲端,快速實現現代化應用的架構、交付模式和營運模式。對使用者來說,平移的主要目的是將核心應用快速上雲,利用雲端具備彈性的特點簡化基礎設施營運並降低維護成本。因帶給使用者更靈活的容器產品和服務選擇,80%的雲端託管容器都在AWS上執行。
二、重構
指的是透過微服務拆分、資料重建以實現應用基於業務邏輯的重構,從而獲取資料驅動的敏捷性和創新力。重構過程中,微服務化是最重要的方法──把業務邏輯和資料透過API向其它團隊公開,打造一個高度解耦的架構。微服務的開發團隊可以獨立反覆運算、發佈應用,大幅提升創新速度,同時最小化故障發生時的影響半徑。
重構階段往往是利用新技術的最佳時機。企業可優先考慮使用Serverless,讓「企業所寫的每行程式碼都是應用邏輯」的願景成真。而Serverless並不僅僅是無伺服器運算Lambda,而是提供給使用者一整套無伺服器服務,協助使用者開發基於無伺服器的端到端核心應用。
三、建構共用服務平台
當企業的微服務達到一定規模,可能面臨沒有專門針對微服務應用快速部署營運平台的挑戰。「建構共用服務平台」就是讓企業透過共用服務平台標準化、自動化的能力,加速現代化應用開發的規模化,協助使用者專注於產品開發、提高生產力。
去年發佈的AWSProton是第一個針對容器和無伺服器應用程式部署的完全託管服務,讓營運平台團隊可以提供統一管理的無伺服器和容器的範本,使高達數千支應用開發團隊無須自己管理和維護這些基礎架構,只需專注於開發業務邏輯程式碼。
達成五元素,有效提升敏捷性與創新速度
企業實踐以上三個路徑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了建構現代化應用,使其能夠有效提升企業的敏捷性和創新速度。為此,企業需要做到讓自身的現代化應用按任意順序達成五個元素,其中包括設計和建構方式與管理模式轉型。
一、架構微服務化。
微服務克服了單體式應用龐大、添加改進功能複雜等挑戰,應用程式由獨立元件組成,每個元件作為一個服務執行以實現特定業務功能,按照需求進行靈活更新、部署和擴展。
二、資料庫專用化。
應用現代化後,資料和應用也可以解耦。資料庫和微服務相輔相成,可以帶來多個好處:微服務資料量成長時只需變動相對應的資料庫,獲得更好的擴展性;可避免單體式資料庫故障而影響整個應用,容錯性更強;微服務可以自由選擇最適合業務需求的資料庫,靈活度更高。
三、自動化的軟體交付管道。
當單個團隊獨立交付軟體,尤其是在手動交付時,彼此的協調性和品質一致性就成為挑戰。對此,我們的解決方案是標準化和自動化雙管齊下。首先,將軟體交付流程定義為最佳實踐範本,各個團隊都用範本配置基礎設施資源以確保正確起步;其次,透過持續整合和持續部署等自動發佈管道,快速測試和發佈大量程式碼,最大限度地減少錯誤。
四、基礎設施無伺服器化。
無伺服器指的是不需要基礎設施供應和擴展,具有內建可用性和安全性,並使用按用量付費。無伺服器能夠讓團隊不必擔憂與業務無直接關連的基礎設施維護工作,專注於創造更有價值的使用者體驗和創新產品。
五、安全特性整合化。
在現代化應用中,安全功能內建於每個元件,隨版本變化自動測試和部署。這代表安全不再只是安全團隊的責任,而是深入整合到開發生命週期的各個階段,工程、營運和合規團隊都要發揮作用。
現在深入探討現代化應用恰逢其時,企業對基礎設施敏捷性和彈性的高度需求前所未見,而作為連續11年被Gartner評為領導者的雲端服務供應商,AWS帶來的一整套現代化應用建構方案及方法論確實值得被關注和思考,因為這些都經過無數實際應用的檢驗,且已被證明有效。
現代化應用轉型將是長期、持續的過程。AWS也期待聆聽所有客戶的需求,並運用我們在雲端服務領域卓越的廣度、深度和創新速度,為客戶建構可支援未來長期業務創新的現代化應用架構。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吳佩臻、侯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