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發Z世代有感的網路服務設計?這五點建議趕快筆記!
如何開發Z世代有感的網路服務設計?這五點建議趕快筆記!

最近RUBY大叔不斷在網路上看到與Z世代相關的文章,其中不乏是一些具偏見的觀點,像是:說的多做的少、職場抗壓性低等,前陣子還有一位朋友因為跟Z世代同事一起共事,感到挫折滿滿地表示:「覺得未來經濟快毀滅了。」Z世代真的很難取悅嗎?其實千萬別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每個世代的人都有不同的優缺點,今天想跟大家分享在網路服務設計上如何讓Z世代有感,並從中分享Z世代的相處之道。

Z世代,這群人是誰?

Z世代(Generation Z、Gen Z)指的約是1997年(25歲)至2012年(10歲)間出生的小孩,他們出生時,已經對911事件及921大地震毫無印象,開始求學識字時,數位科技也到了很發達的階段,他們生長在Digital Native(數位原生)的環境,「數位化」這三個字對他們來說也已經過時,因為「現在」已經是數位世代。

他們搜尋資料還有使用網路服務的習慣已截然不同,以前我們萬事問Google,現在YouTube或Instagram(還有TikTok)才是他們的瀏覽器,他們會在上面查找任何資料。

專欄_Z世代_iphone_use_internet_people.jpeg
Z世代(Generation Z、Gen Z)指的約是1997年至2012年間出生的小孩,他們生長在Digital Native(數位原生)的環境,也就是常聽見的「數位原住民」。

Z世代有感的網路服務設計建議

有些公司的產品想主打年輕族群,但他們不確認如何適切的將產品曝光到年輕人愛用的平台,這絕非只是到TikTok上註冊帳號上傳產品影片就算接觸Z世代,他們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聰明、還更有見地,數位對他們來說是自然而然的發生。

所以我經常會建議我的客戶,現在要做的事不是急著去融入他們的群體,而是回頭檢查自己的網路服務設計,可能是網站前後台、購物結帳頁面或銷售通路的鋪陳等,具體該怎麼做才能引起Z世代好感?以下五點提供給各位焦慮的業主們參考:

1.別一直打廣告

Z世代成長於網路資訊發達,各種訊息唾手可得的環境,單純的「廣告促銷」對他們而言可能不再有吸引力(廣告做得太花俏還會招致反感),關掉各種蓋板廣告、略過5秒影音廣告,也只是反射性動作而已。

在網路服務設計上,採用簡潔有力的UX Design,能讓他們直覺性的找到「需要的訊息」,琳瑯滿目的廣告闖關不但沒有增加好感度,還會加速他們的離去。

2.吃誠實豆沙包(誠實很重要)

聽說現在星爺梗大部分Z世代已經無感(汗)。即便現在網路上還是充斥著各種詐騙資訊,但別忘了,Z世代可是從小就進入網路環境的一群人,他們分辨真假資料的能力不容小覷。

今天若產品做的差,那就把它做好再曝光,別只是美化包裝,讓產品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產品若不好,就算你的網路前後台設計做的再頂規,大眾體驗後實際落差太大或與預期不同,覺得被騙了,你的品牌就永遠被打入冷宮,所以,品牌在網路上必須盡量誠實以對,才是上上策。

3.回歸品牌初心

Z世代們身長在世界巨變的環境、他們重視兩性平權、冰山融化議題、環保意識等等社會議題,這點也反應在選擇品牌上,比起盲目追隨,他們更看重品牌個性與價值觀,當他們認為自己的理念與品牌一致時,品牌的發言彷彿就代表著他們自己。

想一想,你在設計品牌的網路服務時,有沒有不小心走到只剩銷售導向的配置,忽略了企業最初的品格?雖然RUBY大叔一向鼓勵服務設計要「簡潔有力」,但那不代表品牌要犧牲初心(兩者也不衝突)。找回品牌的初心,呈現在Z世代面前,更有機會獲得他們的信賴。

hamdiulukaya-chobani-yogurt-innovation
Z世代相較其它世代而言,更重視環保、人權等社會議題,故對於品牌的選擇,除了產品吸引度外,也會關注品牌的核心價值及企業責任。
圖/ Pixabay

4.快一點,快就對了

Z世代已經很習慣在3-5個不同的數位載具(PC、Mobile、iPad、App、TV、Alexa等)上切換自如,他們的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這也意味著企業並沒有太多時間「說服」他們停留在網站上購物或互動。

首先,不管他們是透過哪一種載具瀏覽,讀取速度一定要快,讓他們盡可能第一時間看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其次,停用會拖垮速度的網路服務,或是避免採用會大量拖累網站速度的設計,Z世代追求的是從數位開始到全通路的快速體驗,所以,快就對了。

5.資安,哪次不講資安

Z世代希望品牌在服務上可以公開透明,但他們在展現自己的同時,又期盼這些開放性平台能夠保護個人隱私。對任何公司、任何平台來說,資安意識都是很重要的,RUBY大叔都已經呼籲到變成口頭禪了,現在有很多網路服務在設計時會與第三方平台串接,選用會定期更新、信譽好的第三方平台也會比較有保障。

說到資安漏洞,這邊必須特別提出來講CSRF(跨站請求偽造),如果網站沒有內建好防止CSRF 的機制,很容易被有心人士偽造網路請求,進而發出以自己名義發表的文章甚至購物訂單等等,所以在網路上做任何交易時,有e-mail認證、手機認證、QR Code、一次性密碼等都是好的資安防禦行為。

young-man-working
Z世代已非常習慣在不同的科技載體(電腦、手機或平板等)間切換,「速度」會是他們非常講究的事情。

面對Z世代,跟風不是好策略

面對Z世代,高姿態鐵定行不通的,未來的相處之道不能以「帶領」心態面對他們,而是號召他們一起前行。至於在網路服務設計上,Z世代並不拘泥於形式,根據Genzinsights這個網站對Z世代的統計調查發現,有55%的人喜歡戶外廣告,當他們若從網路上認識某一品牌,品牌也深得他們的信任時,他們並不介意在各種媒介上追隨品牌。

在RUBY大叔經手過的案子裡,有不少品牌是從實體店鋪開到網路商店,但現在有點風水輪流轉,最近連某個線上電商平台都開起實體連鎖店,平常逛書店還能看到一些新出版又受歡迎的雜誌(BTW,有51%的Z世代人喜歡實體雜誌)。

市場就是一個循環,但跟風不是好策略,梳理出自己的品牌特色與價值觀,才有機會打獲得Z世代的忠誠度!

最後祝各位2022農曆年虎虎生風、春節快樂!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吳佩臻、侯品如

關鍵字: #行銷策略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