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突破目前的瓶頸,以及競爭對手的步步蠶食,Intel正積極搶攻新的業務領域。本週舉辦投資者活動上,Intel揭露了在GPU業務上的布局,以及發展汽車業務的目標。
儘管Intel曾大刀闊斧發表IDM 2.0計畫,宣佈進軍晶圓代工,但外界似乎仍對此抱持懷疑。稍早半導體協會(SIA)公佈的半導體產值報告中,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在2021年成長26.6%至5,559億美元,然而Intel卻沒有乘上這股浪潮,營收反倒衰退4%。
相較之下,競爭對手正快速發展,AMD去年營收成長了68%,而Nvidia也同樣繳出61%的成長。Intel希望藉由這場投資者活動一掃外界陰霾,讓股東們相信在執行長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的帶領下,能夠重返過往榮耀,再次登上半導體霸主的寶座。
猛攻GPU領域,目標2026年打下百億營收
Intel曾經離開獨立顯卡市場多年,然而去年8月揭露了消費級高效能繪圖產品品牌「Arc」,旗下新推出Alchemist GPU將於2022年登場。
不過有一個壞消息,原先計畫在2022年第一季推出的Arc系列顯卡,預計電腦版本將延後至第二季登場,而工作站使用的版本則要等到今年第三季。官方沒特別解釋延後原因,但按照先前走漏的風聲,主要是驅動程式出現問題,筆記型電腦使用的版本將如期於第一季面市。
Intel對新發表的GPU產品信心滿滿,預計今年獨立顯卡出貨量能達到400萬以上。目前Nvidia是獨立顯卡領域的霸主,擁有高達83%的市場佔有率,Intel想在這塊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勢必得和Nvidia正面對決。
與此同時,Intel還發布名為「Project Endgame」的雲端服務,讓用戶可以雲端使用Intel的GPU產品,目前確切使用場景等還不明確,但聽起來類似於變種的串流遊戲服務。
另外,Intel還揭露未來幾年GPU產品的路線圖,預計2023至2024年間將推出「Battlemage」,是有著「獨立GPU性能,整合GPU效率」的GPU產品,以及2024年後將推出瞄準超高端市場的「Celestial」等產品,很可能將與Nvidia RTX 3090 Ti等同級別的顯卡競爭。
Intel還計畫將CPU與GPU整合。加速運算系統及圖形業務負責人、資深副總裁柯杜里(Raja M. Koduri)表示,藉由全新處理器架構Meteo Lake,GPU能夠與CPU結合,「這是一種全新的繪圖處理器,不能說是獨立或整合。」
藉由這一系列的布局,Intel期望在2026年時,加速運算系統及圖形業務營收能夠在與Nvidia、ARM的競爭中,奪下100億美元營收的成績。
目前Intel與Nvidia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除了Intel想跨入獨立顯卡市場,Nvidia也極力發展資料中心業務,去年4月曾發表首款ARM架構處理器Grace,被認為劍指Intel稱霸已久的伺服器市場。最新的2021年第四季財報中,Nvidia資料中心業務營收達到32.6億美元,占季度營收的42%左右。
成立汽車業務部門,Intel要搶吃電動車大餅
汽車業務則是Intel著眼的另一個領域,在這次活動上,Intel成立了一個新的汽車業務部門,隸屬於晶圓代工部門(Foundry Services)旗下,預計將會汽車產業提供相關服務。
基辛格一直很看好電動車發展帶來的晶片需求,雖然目前汽車產業對半導體貢獻不大,他曾預估未來10年內車用晶片市場規模將達到1,150億美元,占整個半導體產業的11%。同時半導體佔據整車成本的比例,也將從2019年的4%成長至20%以上。
新的汽車部門主要將瞄準三個領域的需求:自駕與輔助駕駛、無線電頻率(RF)及電源管理。根據《Fierce Electronics》報導,預計2030年時,高階車用半導體市場規模可達到160億美元,Intel希望自己能吃下其中的80%。
子公司Mobileye讓Intel在自駕、輔助駕駛領域擁有一定的基礎,稍早宣佈以54億美元收購的Tower Semicondoctor,則被認為能進一步擴大Intel代工業務觸及的範疇。
Intel預計會提供車廠一個開放式的運算平台,讓各大車廠能夠客製化自己的服務。Nvidia的Drive也提供類似服務,近日才與荒原路華締結合作。
外媒《Cnet》評論,雖然代工業務獲利率不如Intel原先一條龍的作法漂亮,但為了跟上台積電、三星的腳步,他們必須藉此籌備經費,彌補開發新製程的巨大投資。
在這些策略下,Intel預估營收成長將能夠持續回穩,從2022年的1%至2%,在2025、2026年投資告一段落時,達到10%至12%的成長率。「我對我們加快腳步、實現交貨的計畫非常有信心。」基辛格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ARM未能出售給Nvidia,改為上市一事,基辛格則提到,他很高興看到ARM能夠IPO,並聲稱倘若出現投資ARM的聯合財團,他們非常有興趣加入投資行列。先前高通就提出聯合業內各大公司,共同投資ARM的提案。
「雖然我們不是ARM的大客戶,但我們的確有用ARM,我們已經將這納入代工業務的規劃,未來與ARM的合作關係會更加深入。」基辛格指出。
資料來源:CRN、Cnet、The Verge、Bloomberg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