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法國、肯亞、澳洲、巴西、菲律賓、以及美國將辦選舉。2024年,不僅台灣、美國,還有印度、印尼、烏克蘭(如果現在的烏國政府屆時還可有效正常推動政務)、墨西哥、英國、以及歐盟也將有選舉。
同年有這麼多選舉,不僅是對各個民主體制、以及選務人員的挑戰,更將對所有全球化的網路業者形成嚴峻考驗。
曾在網路巨頭企業內處理選舉期間網路活動的幹部,在SXSW期間特別提出上述警告。
今年奧斯丁SXSW期間,與過去數年對比,明顯發現與網路、社群上的假訊息(或假新聞)以及網路負面影響選舉的議題大幅增加,單是講題中包含這幾個名詞及相關字的場次就超過十場。過去展會中所流露對科技的樂觀主義,此次明顯轉調為示警與對應。
網路與政治一路共生,精準廣告煽動特定用戶
綜觀網際網路崛起的歷程,它與政治活動、選舉掛鉤近乎共生。只是在網路的新起階段,它對連結人群與散播快樂的許諾稀釋了許多人對它可能極化對抗、撕裂社會的憂慮。
多年以來,從事政治動員幹部發現,網路世界的運作機制極度有利於所謂精準放送廣告的成功運作。不論是去賣素假肉類健康漢堡、或集眾支持特定政黨的特定候選人,透過一波波益發細密的受眾研究分析,不斷琢磨的焦點訊息,細細篩選出極易被打動情緒、影響認知的網路用戶,綿密地傳送,效果卓然。實證證明,網路的精準廣告對政治宣傳高度有效。因此,對所有面對一般大眾的網路業者,政治精準廣告都是他們營收大、獲利高的黃金業務項目。
精準投放的廣告訊息,一旦投放在人群中,網路社群平台所高度依賴的演算法,更確保訊息的傳播速度與幅度,將會在短時間內極度放大。
以美國為例,2008、2012年的歐巴馬還算是初階的初略操作,到2016年的川普則是最成功的運作範例。
善用網路遂行政治動員、選戰鬥爭早已不是美國專利,演變至今,類似的戰法隨著全球化的網路平台在西方陣營以及西方的敵對陣營等各國國內、跨國界推進。
網路業者不是不想管控政治廣告的負面影響,但是所謂政治傳播與平凡百姓間的慣常溝通實在難以區分,除非斷網,不可能阻絕人際間的政治訊息分享傳送。巨型網路業者與政治訊息廣告間的愛恨交織關係,實在有它結構性因素。
3月13日下午,原本紐約時報專門報導國家安全事務的記者在奧斯丁會展中心談俄國入侵烏克蘭可能引發的資訊戰事風險,會議大廳全場爆滿。她特別提醒,普丁如果被逼急了,可能會對美國的公用事業、油管、交通系統進行惡意網路攻擊。她更指出,美國的公用事業體系面對惡意攻擊的防護力固然偏低,但是更讓人擔心的,是來自海外持續的假訊息資訊戰對美國社會的殘害。
假新聞讓情報專家「束手無策」,媒體素養是最重要課題
假訊息氾濫似乎已是這個時代的恆常現象。由訊息發送端擋不住假訊息,只能由訊息消費端來阻卻負面效應。換言之,平凡大眾如何過濾接受的訊息就成了網路時代基本的媒體素養。
今年SXSW策展團隊安排了一場由美國情報機構現職與過往幹部針對假訊息、假新聞的討論,她們所提出的觀點不約而同地要受眾自行積極過濾。討論當場,台上的情報專家曾開發間諜衛星、所撰寫的情報分析報告每日送到美國總統手中。但她們對假新聞卻束手無策。面對美國國外的敵人持續植入虛假訊息、國內不同政治勢力又互丟真假難以辨認的資訊,撕大社會裂痕,她們建議:如果看到任何訊息會讓自己有情緒上的反應,小心;仔細查出訊息首出的日期,是否明顯過時;想想訊息來源可能有何目的,慎思;有任何疑慮,不要轉發。
接下來網路界所要面對的選舉挑戰,將於過去有極大不同。在訊息接收端,慣常推行的精準廣告機制已益發受限。蘋果已推出的iOS作業系統中,對精準廣告的投放與追蹤設下路障,除非消費者自願主動加入,廣告業者不可對其發送。類似的限制,Android 系統也將跟進。而歐盟也已經議會決議,將立法導入類似限制。廣告投放這一方,面對針對傳統精準廣告的多方限制,正在構思研發新的作法。
另一方面,消費者使用的網路社群工具也正歷經分化轉型,不再定於少數兩、三家巨頭業者。在全球各地,其他的傳訊、視訊應用程式與平台,也開始扮演可用於政治溝通的角色,包括Signal、Telegraph等等工具,甚至 YouTube,都已證明具備作為政治動員工具的高度潛能。
換言之,可用來影響政治活動的工具更多,新科技可影響選舉的地域也更廣,在將有多場選舉的未來數年,要用科技來攔阻新科技影響選舉,將更加困難。
不管對網路大企業、或是全球各國的市井小民,選舉都是心智的挑戰,不僅是要選賢與能,還要辨別、制止假訊息的網狀快速傳送。嘉許訊息、假新聞對政治秩序的騷擾已是我們所處網路時代的常態。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