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一個動輒2000萬台幣起跳的ERP系統,怎麼算,對年營收數億台幣的中小企業而言,都是一場大賭注。
儘管企業導入ERP系統,能大幅提昇效率,但在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要投入龐大花費的ERP系統,仍讓許多中小企業卻步。「台積電做e化是拔一根毛,我們做e化,得要砍掉兩條腿!」去年營收38.4億,從事金屬手工具製造的力山工業副總經理鄒懷志,用明快的比喻形容當初e化的掙扎。
「ERP最初的導入模式,就是強調提供企業量身打造的Best Practice,」待過台積電、康柏等公司,實際參與過台積電工廠自動化,與協助企業導入ERP的麥實創投副總裁戴偉衡說。
**e化才能走入國際廠商的供應鏈
**標準的ERP導入過程,是先由顧問公司進行企業流程診斷,先改善企業的營運流程,才開始架構最適合的ERP系統。由於前段的流程改善,是整個ERP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通常得選擇國際知名的專業顧問公司進行;不過,每人每天2000至5000美元的顧問費,即使軟、硬體再便宜,整個專案的總費用仍高居不下。戴偉衡指出,一個ERP專案,硬體、軟體及顧問花費的比例,約為1:3:5。
但是,當所有國際大廠都已完成e化,並透過網際網路做供應鏈管理時,無論傳統或科技台灣廠商,只要是以製造為主,就必須走入客戶的供應鏈系統中,因此e化往往是必要的條件。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統計,美國在進、銷、存貨等物流成本上,佔總生產成本的10%,而台灣為13%、中國為26%,其中,降低成本的關鍵,就在於資訊處理能力所造成的生產效率不同。尤其當所有生產都逐漸轉往中國,大家的勞工成本相同時,資訊處理能力直接影響競爭優勢,「不ERP是死,ERP則死得更快,」甲骨文台灣協銷部協理施淑琪說出中小企業面對ERP的兩難心態。
然而,這樣的兩難,在近來經濟部中小事業處推動的e化專案上,可以找到出路。
由中小事業處主導,以ASP模式,將中小企業分為8大產業別,計畫用5年的時間,在每個產業的ASP平台上,導入20家企業。以8個產業之一的金屬手工具為例,得標廠商為甲骨文的協力廠商艾爾法科技,預計在年底前開始,以甲骨文的ERP系統導入第1家廠商集元機械,明年上半年正式上線。
「整個產業的ASP平台,如同滿足各家廠商流程需求的最小公倍數,」艾爾法董事長桑梓強形容。在同一個產業中,各廠商的標準流程約有8成是相同的,這只需要在ASP平台上建立一次即可,另外2成因廠商不同而產生的差異,則以量身訂做不同的模式解決。
**政府必須扮演主導的角色
**
這個5年計畫中的前3年,由中小事業處分別補助1200萬、1400萬、1600萬,在第1年全額補助輔導1家廠商,以後則逐年降低補助金額,第二、三年每年2家廠商,第一階段(前3年)完成的5家廠商,就等於讓ASP平台上擁有5種不同模式。第二階段(後2年)加入的15家廠商,則從這5種模式中,選擇最適合的模式導入,「可降低量身訂做ERP的龐大費用,5種模式也涵蓋相同產業中多數的各別廠商,」桑梓強指出,後續導入的15家廠商花費約在1000萬之內。
大型企業導入ERP,就像早期在林森北路訂做西裝,由客戶選款式、顏色、布料等,再由老師傅拿著皮尺,從脖子、肩膀、手臂……,一路往下量好每個尺寸,1個星期後再來拿徹底量身訂做的合身西裝,耗時且昂貴。中小企業導入ERP,則像現在上班族逛專櫃買西裝,做好的西裝就在架上,由顧客自己選尺寸大小,最多改褲管長度,15分鐘後就可拿到自己需要的西裝,快速且便宜。「中小企業e化,一定要用ASP的方式,才能在成本與效用上兩全其美,」施淑琪說道。
政府在中小企業e化過程中,必須扮演主導的角色。施淑琪分析,在台灣有許多由負責導入系統的廠商所發起的e化聯盟,但效果往往有限,「就好像通訊協定一樣,e化重視的,就是Internet開放與溝通無礙的精神,但不同聯盟之間的系統未必相容,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因此,由政府出面統籌,是最適合的。
以中小企業為經濟主體的台灣,正面臨產業升級的挑戰,而中小企業的e化,將是決定台灣打造下一個經濟奇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