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way賣了,砸了3千億的新老闆是誰?經歷關閉千店低潮後,怎麼救營收?
Subway賣了,砸了3千億的新老闆是誰?經歷關閉千店低潮後,怎麼救營收?

潛艇堡連鎖店Subway確定被私募股權公司Roark Capital收購。《路透》報導,知情人士透露該交易包含債務在內的價格為95.5億美元(約新台幣3,039億元)。

Subway表示,此次交易是Subway多年轉型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將Subway在全球的影響力和品牌實力與Roark在餐廳與專業經營的經驗相結合。

Roark Capital旗下有美國第二大的三明治連鎖店Arby's(第一大即為Subway),在1980年代中期曾以「雅比」為名引進台灣,不久後撤出,另外還有連鎖店水牛城狂野雞翅(Buffalo Wild Wings)。

Subway先前經歷了大關1,000多間店面的困境,隨後積極尋找買家,自身也努力地轉虧為盈。第1季同店銷售額成長12.1%、數位銷售額成長11.4%。北美同店銷售額成長11.7%,數位銷售額飆升21.2%。

究竟這間在全球人氣都頗高的速食店出了什麼事,為何在快速擴張後,又大幅度收店?這篇2022年5月的文章,帶你一次看懂:

說到美國的速食快餐連鎖店,第一個想到大概是麥當勞,但其實,麥當勞在美國快餐店排名中僅是第三,前兩名分別是Subway以及星巴克。

隨著人們在飲食上愈來愈追求健康,以三明治和沙拉為主的Subway,也是世界上展店速度最快及最大品牌的連鎖店,占美國所有快餐店數量的18.5%。但Subway卻在2021年失去了1,609間門店,背後有哪些原因?

原因一:有爭議的廣告,讓行銷變扣分

根據《NEW YORK POST》報導,這家陷入困境的三明治巨頭,因有爭議的廣告和經營模式與加盟店家發生衝突,導致在美國關閉的店面高達1,609家,有許多加盟店店主也因此破產。

舉例來說,Subway與奧運選手梅根・拉皮諾(Megan Rapinoe)簽約,成為Subway的代言人,卻因為她公開挺同志團體、支持「國歌跪地」抗議等舉動,讓部分與其立場不同的民眾反彈,影響Subway聲譽。隨後Subway在2020年東京奧運後,與拉皮諾解除廣告合約。

原因二:加盟條約要店家幾乎是超時工作,引發不滿

另外,Subway的加盟金只需要15,000美元,遠低於麥當勞或漢堡王的45,000美元,因此多年來,Subway,吸引了許多移民在美國展店,藉此擴大在美國的規模,十年前就已遍布全國25,000多個據點。

而且,根據《NEW YORK POST》報導,Subway執行長John Chidsey要求所有店家每週7天,每天營業13小時,確保早餐、午餐和晚餐的供應,這表示許多員工可能需要超時工作,平均每週工作時間高達80小時。

原因三:Subway的高抽成,讓加盟店主吃不消

除了超時工作引發不滿,業內人士也指出,即使餐廳營業額虧損,Subway也會從總銷售額中抽取8%的特許經營用費,內華達州的一起訴訟內容稱,Subway的高額抽成讓許多加盟店主大喊吃不消,許多人無法負擔、甚至倒閉破產,讓Subway從25,000個據點降到21,147,整整少了15%。

延伸閱讀:愛爾蘭法院宣判:Subway 的麵包其實「不是麵包」!背後的爭議是什麼

專家:Subway的營業額提升僅是因為通膨影響

今年2月份Subway表示,美國的銷售額在2021年整體穩定增長,不受因店家減少的影響。但專家表示,Subway的營業額提升,與通貨膨脹以及商品漲價脫不了關係。

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報導,目前餐廳價格通膨每年以6%到7%的速度成長,而專家分析,Subway公布的年度報表銷售數字僅略好於最近的通膨趨勢,而且與競爭對手相比,銷售數字上升並不一定意味著店面客流量增加。

根據Subway提交給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的文件,「美國特許權使用費」顯示,它從2019年的8.34億美元下降到2020年的6.34億美元,到2021年8月為5.17億美元。加盟商的顧問說:「這兩年的銷售總額一定比2019年還低。」

這兩年受到新冠狀病毒的影響,許多連鎖速食店都面臨分店倒閉的挑戰,同樣是速食連鎖餐廳的麥當勞,在本月的報告中提到,2021年關閉了美國境內247間分店,占美國總數的2%,現在只剩下12,775家正在營業。從2019年疫情還未發生之前到2021年,麥當勞共關閉了454家分店,佔總數的3.4%,在同一時期,Subway則是關閉了原本的15%。

shutterstock_174638165_subway.jpg
圖/ shutterstock

目前Subway仍是目前美國最大的連鎖速食店,但種種不利因素都讓Subway必須改變策略或是思考新的經營模式,才能持續站穩全美最大速食連鎖店的地位。

參考資料:NEW YORK POST 1NEW YORK POST 2

責任編輯:錢玉紘

好友缺你一個,加入數位時代LINE,科技產業趨勢新聞一次掌握!

傳送門點這裡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