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投資放緩,準備降溫了?從數據拆解熱潮其實才剛開始
元宇宙投資放緩,準備降溫了?從數據拆解熱潮其實才剛開始

持續半年多的元宇宙熱潮,似乎到了一個發展的反曲點。

2021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元宇宙賽道融資加速。極客公園根據公開資料梳理,2021年Q3以來,元宇宙賽道一共完成187筆融資,融資總額超過306億元。即使扣除字節跳動收購Pico的90億元,10個月裡行業依然淨吸近216億元的融資。

然而,相比之前半年,過去兩個月元宇宙賽道的融資速度出現了一定放緩,大廠出手、佈局這條賽道的消息也有所減少。這很難不讓人想起2015年、2016年的上一波VR/AR熱潮,在失去資本青睞後,幾個月的時間VR/AR行業就從春天墜入寒冬。

8個月後,這波元宇宙熱,真的要退潮了嗎?

01 元宇宙降溫?

不少VR/AR領域的從業者都能感受到:進入2022年的第二季度,準確地說從2022年3月開始,過去半年近乎瘋狂的元宇宙投資熱潮,似乎有開始降溫的趨勢。

製作:極客公園(注:2022年Q2融資情況數據截止至2022年4月30日)
2022年Q2融資情況數據截止至2022年4月30日
圖/ 極客公園

如上圖所示,極客公園根據公開資訊梳理,字節跳動8月底收購Pico後,2021年Q3、Q4以及2022年Q1三個季度,中國元宇宙賽道融資事件數分別為53起、47起和74起,相比2021年前兩個季度(33起和36起)大幅提升。

大批2016年前後成立,活躍於上一波VR/AR熱潮,而在過去兩年融資節奏放緩的VR/AR創業公司,例如小派科技、大朋VR、眾趣科技、VEER、沉浸世界、靈犀微光等,都在此期間完成新一輪融資。

但從3月份以來,元宇宙賽道的融資節奏開始有所放緩。極客公園統計發現,2022年3月和4月,元宇宙賽道分別發生22起和13起融資,相比之前幾個月出現了小幅度的下滑。

一位從業多年的資深從業者告訴極客公園,他也感覺最近一段時間行業的融資熱有所降溫。最明顯的信號是:朋友圈裡轉發祝賀同行融資的更新次數,去年底和今年初往往是一周一次甚至一周幾次,最近的頻率已經降至一個月一兩次。

與幾位行業人士和投資人交流後,大家普遍認為可能的原因有三點:

  • 年初傳出網路大廠將被限制對外投資併購,投資人對此有所擔憂,出手更加謹慎。

  • 經過幾年行業大浪淘沙,活下來的優質企業不多,過去半年被投資人搶了一遍,現在沒剩幾個值得出手的項目。

  • 關注元宇宙賽道的主要是美元基金,最近一段時間美元基金處境艱難,出手能力減弱。

一級市場的投資熱情正在下降,由此引發的一個擔憂是:元宇宙熱會不會像2016年那樣退潮?

02這波元宇宙熱,到底是怎麼來的?

想要弄清楚元宇宙熱潮是不是已經降溫,首先要明白熱度是怎麼來的。

在大多數普通人的視角裡,元宇宙熱是二級市場元宇宙概念股的爆發。去年9月,受到幾件行業大事的刺激,一批元宇宙概念股迎來暴漲。最瘋狂的幾週,一個公司只要蹭上一點元宇宙概念,就能拉上幾個漲停板。

VR/AR相關的上市公司自然是最大的贏家。給Meta和Sony兩個VR大廠代工的歌爾聲學,幾天裡股價漲了超過20%;股價跌入谷底的網易,也在兩周裡反彈了將近20%。

但還處於發展早期的VR/AR行業,上市的公司沒有幾家,這也讓一批蹭概念的上市公司成了最大的贏家。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兩家手遊公司中青寶和湯姆貓,拋出兩款打著元宇宙旗號的遊戲開發計劃後,中青寶的股價從8塊一度漲到42塊,漲幅高達400%;湯姆貓也從3塊漲到最高時的近6塊,漲幅將近100%。

股民在炒概念,真正投資行業的,是一級市場的投資人們。

上文提到,2021年Q3開始,一級市場元宇宙賽道融資加速,包括字節跳動、騰訊、網易、完美世界、三七互娛等網路大廠相繼出手,這也是刺激一級市場投資人湧入這一賽道的直接原因。

投資人的理由主要有兩個:第一,最近幾年消費網路的投資機會逐漸消失,市場缺乏一個優質的賽道吸納投資人的資金,這也是為什麼大機構紛紛轉向ToB的產業網路、硬科技和新消費等賽道,元宇宙作為下一代網路生態,有足夠的想像力和天花板,龐大的產業鏈條也意味著豐富的投資機會。

第二,元宇宙公司普遍缺少成熟的商業模式,幾年內難以登陸二級市場,投完難以退出,這是投資人過去不願碰這個賽道的原因。但網路巨頭進入這個賽道,他們對這個領域創業公司的投資併購,給投資人一個新的退出渠道。

換句話說,大廠進入這個賽道,是掀起一級市場這股熱潮的直接原因,而扣動扳機的,無疑是字節跳動和騰訊。字節跳動這裡不用過多贅述,而騰訊的佈局實際上還要更早。

早在2020年,馬化騰在內部信中強調,與元宇宙概念相似的「全真網路」是下一代網路的關鍵。此外對於Pico收購一事,行業內有傳言騰訊參與了競標,只是字節跳動開出的價碼太高,騰訊覺得不值因而放棄。

這裡有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對於字節跳動、騰訊等網路大廠,決定開始佈局VR/AR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投資前沿技術,為未來十年的競爭做儲備,是大廠戰略投資的重要一環。從這層意義來說,相信元宇宙(或者說VR/AR,又或者說全真網路)是下一代網路,是字節跳動和騰訊開始佈局的根本原因。

但為什麼選擇2021年這個時間節點?實際上,騰訊很多年前就對VR/AR有所佈局,Facebook在2014年拋出20億美元收購Oculus後,接下來的數年裡,騰訊在內部組織了數個團隊研發VR硬體、VR遊戲和VR社交產品,甚至還低調上線過一個VR社交產品Solar VR。

當年的嘗試基本都是淺嚐輒止,而今天騰訊、字節跳動都在投入大量資源進入這個賽道,極客公園從多位與騰訊、字節有過交流的行業人士處了解到的資訊是:Meta的VR硬體出貨量跨過千萬台門檻,是刺激字節跳動、騰訊等大廠的直接原因。

祖克柏穿行在戴VR裝置的人群中
圖/ 極客公園

管理學上有一個常用的詞叫「飛輪效應」——為了使一個靜止的輪子滾起來非常困難,一開始你需要一圈圈推,每一圈都非常費勁,但達到某個「臨界點」後,飛輪的重力和衝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即使你不怎麼使勁,飛輪也會自己滾動,而且越滾越快。

飛輪效應常被用於形容網路經濟和平台經濟。對於Meta和Pico正在打造的VR生態,硬體和內容就像是驅動這個產業的兩個飛輪——更多的硬體保有量,意味著開發者開發一款好內容可以獲得更多收益,也就願意投入更多人力物力開發更高品質的內容;而好的內容越多,反過來會刺激更多消費者購買硬體。

但在早期,這個進程推進的非常緩慢:硬體出貨量不足,導致開發者難以賺錢,不願意投入;而缺少好內容,則導致用戶缺少購買意願,甚至老用戶也在不斷流失。

早期需要靠資本去推動,後期產業自己造血加速發展,VR產業的「臨界點」,數年前與多位行業頭部創業者交流,大家的共識是:年出貨1000萬台高端VR裝置,會成為行業發展的反曲點。

而在2015年至2018年,Oculus推出Quest之前,Sony PSVR+HTC Vive+Oculus Rift+其他品牌的總出貨量也就在百萬台上下,每年的增幅也不高,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或者海外其他大廠前幾年不願在VR/AR賽道投錢投人的原因。

但Oculus Quest的出現,加上疫情的推動,高端VR硬體產品的出貨量開始大幅攀升。根據SuperData的數據,2019年高端VR硬體的出貨量接近300萬台,2020年由於PSVR銷量下滑、Oculus庫存不足等原因導致總出貨量提升不多,但在2021年隨著OculusQuest2發售,僅這一款產品的總銷量就達到近1000萬台。

VR硬體的出貨量達到重要臨界點,成為元宇宙行業發展的反曲點。但由於Meta無法進入中國,導致中國VR市場的發展開始落後於全球市場,但這也是字節跳動、騰訊等大廠的機遇——Meta躺平了技術的坑,教育了市場,養起來一批開發者,也就大大降低在中國投入發展的不確定性。

這也是為什麼字節跳動願意拿出真金白銀,買下Pico這個雖然出貨量只有Meta幾十分之一,但也是中國碩果僅存的消費級VR硬體公司的原因。

03 VR硬體出貨量大漲,中國市場迎頭趕上

了解了這波元宇宙風口的來源,我們再來談談到底是真熱還是虛火。

今天的元宇宙,很難不讓人想起2015年-2017年的上一波VR/AR熱潮。2014年Facebook重金收購Oculus後,中國快速掀起一波VR熱,大朋、蟻視、3Glasses、樂客等一批本土VR創業公司相繼獲得數億元規模的融資,小米、華為、微軟、網易等大廠也相繼入局,還催生出了暴風這個VR妖股——帶著VR概念上市後36連板,最高時的市值超過400億元。

這股熱潮不到2年就很快退潮,速度堪比共享單車。今天復盤來看,所有的火熱都只停留在資本層面,大廠們的入局也是淺嚐輒止。而之所以資本熱錢沒能轉化為行業發展的動力,歸根結底,是因為燒錢後高端VR硬體出貨量和保有量不及預期。

VR硬體有各種不同的產品形態,但大致也可以分為高端和低端兩種。低端硬體以Google工程師開發的Cardboard為代表,早年的三星Gear VR、暴風魔鏡、Oculus第一代一體機GO都是低端VR產品,其特點是價格便宜、門檻較低,但畫面模糊、處理器性能較差,只能玩一些粗糙的手機VR遊戲或者看全景視頻。

高端硬體的代表包括早年的Oculus Rift、PSVR、HTC Vive,以及後面的Oculus Quest,螢幕解析度較高,處理器使用的是性能更強的PC、遊戲主機或者訂製處理器,因此可以用來玩製作更加精良、更加逼真的VR內容。

2016年VR行業也曾號稱有千萬出貨量,但賣出去大多是幾十塊到幾百塊不等的低端VR產品,高端VR產品的出貨量只有大約100萬台,還有一半以上流入到了VR體驗店等B端客戶,除了PSVR,真正保有在消費者手中的VR硬體數量非常有限。

這也是為什麼上文提到的,Oculus Quest這款高端VR硬體出貨量達到千萬級里程碑,對行業帶來巨大的衝擊,而中國市場能否爆發,VR硬體的出貨量和保有量才是決定性因素。

Introducing Oculus Quest 2.jpg
Oculus Quest 2

字節跳動完成對Pico的收購後,投入大量資源推廣VR硬體,不論字節自家的抖音、各大電商平台,甚至春晚都能看見Pico的廣告。

這樣的推廣攻勢很快取得了效果。據了解,被字節跳動收購前,成立六年多的時間Pico總銷量約為50萬台,而根據晚點此前報導,在2021年一年,Pico銷量就達到50萬台,2022年字節給Pico新設立的目標,高達100萬台。

前段時間券商流出的一份行業交流紀要稱:字節跳動於今年3月上調了Pico的年度銷售目標,從原來的100萬台調升至180萬台。上調目標主要由於一季度銷量數據較好,不僅超過最初的預期,較前期增速還很快。

但這一說法被字節跳動方面否認,相關負責人回復極客公園稱:從業務部門反覆確認,目前字節跳動並未上調Pico銷售目標,今年(目標)仍是100萬台。

但不論是180萬還是100萬,對於中國來說都是里程碑式的數字。機構預測2022年全球VR硬體出貨量將達到約1570萬台,180萬台意味著全球市場份額為11%,100萬也有6%。雖然相比智慧手機市場(2022年約佔全球22%)還有一定差距,但比2019年和2020年已經明顯縮小。

更重要的是,字節和Pico的示範效應,正在吸引更多重要玩家入局,加速中國VR/AR行業的發展。此前騰訊收購手機廠商黑鯊,傳聞已將團隊的工作重心重設為XR硬體;華為、OV等也在加速佈局VR/AR硬體,一旦時機成熟,品牌、渠道、生產能力都已經成熟的手機廠商,將是XR硬體重要的競爭者。

銷量才是硬道理,元宇宙的這波熱潮,才剛剛開始。

本文授權轉載自:極客公園

責任編輯:傅珮晴、錢玉紘

好友缺你一個,加入數位時代LINE,科技產業趨勢新聞一次掌握!

傳送門點這裡

關鍵字: #VR_AR_MR #元宇宙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