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泡沫要來了?股市大跌、新創衰退到區塊鏈崩盤,經濟開始出現裂痕令人憂心
科技泡沫要來了?股市大跌、新創衰退到區塊鏈崩盤,經濟開始出現裂痕令人憂心

邁入2022年以來,從整體科技股市、新創公司到當前正熱門的區塊鏈領域,似乎都在急速冷卻,外界不免開始擔心下一個網路泡沫將至,科技泡沫的破裂可能正在醞釀,甚至即將爆發。

《經濟學人》近日發文評論,科技界除了創造新事物外最喜歡的事情,便是找出新的泡沫,且現在似乎到處都是泡沫破裂的徵兆,從股市、新創到區塊鏈,過去幾年裡高飛的所有領域似乎都在墜落。

2022年至今美國科技股已經下跌約30%,Google、蘋果、微軟、Meta等科技巨頭股價皆一路走下坡,其中又以Meta超過4成的跌幅最甚。《經濟學人》指出,那斯達克指數已從2021年11月的高點下滑約3分之1,相當於成份股已經蒸發2.8兆美元的市值。

供應鏈斷鏈、營收預測不如期待,以及疫情政策逐漸放鬆,導致數位服務成長放緩等因素,都讓科技公司的股價持續衰退。好比說,蘋果就在4月底的財報會議上坦承,由於無法避免供應鏈難題,他們預估可能會導致40億至80億美元的營收損失。

上市獨角獸表現頹靡,投資者抽手縮減新創投資

不僅科技巨頭情況不如前幾年,許多近年才熱騰騰上市、備受外界期待的新創表現都黯淡許多。疫情下崛起的運動器材新創Peloton因銷量不如預期,庫存一直難以消化而宣佈暫時停工,並找來新執行長重組公司,並大裁20%員工。

Peloton並不是個案,電動車新創Canoo因虧損持續擴大面臨營運危機,在監管文件中表示,假如無法取得充分資金,他們不僅無法執行商業計畫,還可能必須大幅縮減甚至中止業務範疇,最終導致公司營運元氣大傷。過去一年裡,Peloton股價衰退超過86%,甚至低於剛上市時的成績。

過去兩年裡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大爆發,藉此上市的新創數量達到高峰,2021年利用SPAC上市的公司達到613間,這個數字比過去20年總和都要來得多。然而這些SPAC上市的新創公司卻表現不佳,《CB Insights》指出,追蹤SPAC表現的ETF在截至3月底的過去一年裡,價格下跌了37%。

Peloton
運動健身器材新創Peloton近來就陷入危機,創辦人因此辭去執行長,還大裁20%裁員重組公司。
圖/ Peloton

軟銀願景基金近日也公佈多達3.5兆日圓(約新台幣8,100億元)的財政年度虧損,創下有史以來的新高,就連一向作風大膽的孫正義,都不得不轉向保守,透露可能大砍50%到75%的新創投資。

事實上,去年全球新創投資飆漲時,就有多位專家擔憂可能有科技泡沫正在成形,並與1999年網路泡沫破滅前夕的榮景相比。當時《CNBC》便以《感覺就像1999年:全球新創投資狂熱助長了對科技泡沫的恐懼》為題,探討瘋狂的新創投資背後,是否正醞釀著下一個科技泡沫。

不光上市的新創成績慘淡,連想要上市的新創都數量銳減。2022年第一季全球只有143間新創公司IPO,這個數字較去年同期的260件下滑45%。根據市場資料庫PitchBook,今年第一季利用SPAC上市的交易只有30筆,而去年同期則有81筆。

區塊鏈熱潮降溫?加密貨幣大跌、NFT交易量萎縮

近年蔚為風潮的區塊鏈及NFT也在消退,比特幣價格從2021年11月約6.8萬美元的高峰,一度在今年5月跌至2.6萬美元,即使目前稍有回升,價格水準仍低於3萬美元,總價值曾達到3兆美元的加密貨幣市場,如今也腰斬衰退至約1.5兆美元。

全球第三大穩定幣UST及其姊妹貨幣Luna更在近日價格崩盤,短短數天內暴跌99%,連帶撼動外界對穩定幣的信心,導致最大穩定幣Tether一度脫勾,下跌0.5美元。

Post Malone's Bored Ape Yacht Club NFT.png
一度炙手可熱的NFT,交易量也呈現大幅衰退,區塊鏈的熱潮似乎開始消退。
圖/ nft now twitter

至於一度爆紅、讓得各大品牌爭相推出數位收藏品的NFT技術,也已經慢慢冷卻。《華爾街日報》在5月初指出,NFT的日銷量下跌至1.9萬個,相較2021年9月的22.5萬個衰退92%,而NFT活躍錢包的數量也從高點的11.9萬下滑88%至1.4萬。

熱門NFT無聊猿背後公司Yuga Labs推出的加密貨幣ApeCoin,從一度高達26美元的價格,如今跌至7美元上下,跌幅超過70%以上。

近年來眾多因素推動科技領域發展,新冠疫情(COIVD 19)號稱加速全球10年數位化腳步,大大促進了線上化及遠端工作的型態,各種數位服務、3C產品需求飆漲;美國寬鬆的貨幣政策,增加了投資者押注科技公司與新創的籌碼。然而隨著民眾開始踏出家門,線上活動需求開始降低,美國近來持續升息,同樣令投資者必須精打細算。

再加上2月綿延至今的俄烏戰爭,衝擊了各個產業的供應鏈,導致物價上漲、通貨膨脹,世界各大經濟體很可能因此出現衰退。

儘管如此,《經濟學人》指出,即使科技領域出現種種衰退,也不會再重現21世紀初網路泡沫的狀況,當時的許多企業營運狀況一點也不健康,商業模式更沒有前景,而現在許多遇上麻煩的科技公司並沒有這些問題,雖然市場波動可能讓不少投資者、企業家或者員工感到擔憂,但科技發展的腳步不會停滯,數位技術的浪潮將席捲世界。

資料來源:經濟學人CNBCNew York Times

責任編輯:吳秀樺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迎接AI代理時代,中國信託3大策略重點加速金融轉型
迎接AI代理時代,中國信託3大策略重點加速金融轉型

台灣年度AI盛會「2025 AI TAIWAN未來商務展」日前圓滿落幕,展會期間同步登場的「2025 AI TAIWAN國際趨勢高峰論壇」也吸引來自產官學界的高度關注。副總統蕭美琴親臨現場致詞時指出,人工智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全球產業版圖,台灣正站在這場關鍵變革的十字路口,必須積極布局。

「我們已在硬體供應鏈上打造出一座堅固的山頭,接下來,台灣更要以AI與軟體應用為核心,開創下一座新高峰,讓台灣持續站穩世界舞台。」蕭美琴強調。

AI應用邁入「代理時代」,大量數位員工走進職場

目前,AI應用的發展已從單純的聊天問答與內容生成,邁入全新的「代理時代」。Google前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說明,所謂AI代理(AI Agent),不僅能理解與回答問題,更具備推理、規劃甚至執行任務的能力。像是特斯拉的無人計程車服務,或Amazon的倉儲與送貨機器人,都意味著AI不再只是螢幕中的語言模型,而是直接參與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取代部分白領工作,成為職場上的虛擬同事,舉凡代理撰寫軟體程式碼、產出研究報告等任務,AI都能勝任。

受邀擔任主題演講嘉賓的中國信託金控資訊最高主管賈景光,對此趨勢也有相同見解。他預期,未來金融職場將迎來大量數位員工,AI角色亦將從過去的助理定位,躍升為具備博士班水準的專業夥伴,全面協助企業提升營運效率與生產力。

事實上,為了迎接這股變革浪潮,中國信託早在2018年便前瞻性地成立AI實驗室,積極借鏡國際金融業的成功經驗,推動各項AI專案。這項超前部署的策略,也讓中國信託成為台灣首家連續四年榮獲《Global Finance》雜誌「全球傑出金融創新實驗室」殊榮的金融機構,展現其在AI創新應用領域的領導地位。

中國信託金控
首家連續四年榮獲《Global Finance》雜誌「全球傑出金融創新實驗室」殊榮的金融機構_中國信託金控,受邀分享AI創新應用領域的經驗與策略。
圖/ 數位時代

中信AI發展策略的3大核心重點

進一步探究中國信託金控的AI應用發展策略,可以歸納出3大核心重點。

第一是採取「導入通用工具+自建AI模型並行」的雙軌推動模式。目前市面上由科技大廠或新創企業提供的AI工具已相當成熟,如:語意搜索、摘要總結、內容生成等工具,只要確保符合資安與內控標準,即可快速導入與應用。此外,針對中信獨有的經營Know-how、產品知識、關鍵決策能力等核心競爭優勢,則透過自建AI模型的方式內化至系統中,藉此強化差異化競爭力,與通用工具形成有效互補。
第二為打造AI賦能的企業文化。賈景光強調,推動AI賦能,絕非單純的技術導入專案,而是一場全方位的企業文化變革,必須由高階主管帶頭學習與使用AI,再結合員工教育訓練、不定期內部應用成果與外部趨勢分享、建置學習資源庫、以及Prompt Engineering的技巧養成與實戰演練等方式,循序漸進,逐步型塑出AI賦能的企業文化。

尤其考量到「如何下正確指令」(Prompt Engineering)是AI效益最大化的關鍵,中國信託也將內部累積的指令設計技巧與應用實例,整理為知識庫,讓全體員工得以共同學習、快速上手,加速落實AI於日常工作中。目前,中國信託金控已經盤點出超過200個AI應用情境,協助員工有效提升40%至70%生產力。

第三則是鎖定關鍵應用場景、最大化AI導入成效。每個產業都有自己的關鍵議題,企業在導入AI時應回歸業務本質,從產業策略與關鍵流程出發,找出痛點並對症下藥,才能創造出AI應用的最大價值。

中國信託金控
中國信託金控資訊最高主管賈景光,開場時提到,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很大的比例都與AI有關。
圖/ 數位時代

像中國信託便聚焦於優化客戶體驗、提昇內部效率與風險管理3大金融業核心議題,發展相關的AI應用,例如:智能客服已實現70%的客戶詢問可於1秒內快速回應、自主研發的AI模型能主動偵測並攔截可疑交易,2024年累計成功阻擋的詐騙金額已達8.4億元新台幣,為客戶資產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隨著內部AI應用已小有所成,如今,中國信託正積極邁向產業共創階段,並響應金管會倡議成立的「金融科技產業聯盟」,擔任「金融科技應用研發工作圈」的首屆召集人。透過聯合學習、金流履歷、資料整合等方式,研發可以解決金融業共通性問題的AI相關應用,如 : 目前的首要任務是建構全國性金融同業防詐平台,以科技精準阻詐、達到守護民眾財產安全的目的。賈景光強調,唯有打破單打獨鬥,串聯產業力量,才能加速AI在金融業的落地與深化,進一步提升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AI應用實力,真正讓台灣的金融科技在全球發光發熱。

中國信託金控
賈景光強調,唯有共同合作,串聯產業力量,才能加速AI在金融業的落地與深化。
圖/ 數位時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