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足機器人將再建日本林業?目標是2050年完全自動化採伐
四足機器人將再建日本林業?目標是2050年完全自動化採伐

據日本林業廳報告顯示,由於木材需求降低、國外進口木材的競爭,使日本木材售價已降至1980年代頂點時的1/4,林業收益一蹶不振與高齡化讓林業人員不斷下滑,坐擁國土面積6成的豐富林業資源卻無法活用,如何於生產管理中導入資訊通訊技術來有效提升林業生產效率,進而實現藉由林業發展達成森林整備保全的大循環,已成為一大課題。

日本大型移動通訊公司SoftBANK與國立研究開發法人森林綜合研究所於2022年6月28日發表,為實現智慧林業與淨零碳排已開始進行將四足機器人用於搬運物品的驗證實驗,並在位於茨城縣筑波市的森林綜合研究所演示了其驗證實驗的情況。

2020年木材售價僅為1980年頂點時的25%
2020年木材售價僅為1980年頂點時的25%
圖/ 取自日本林業廳

林業的嚴酷作業現場使用四足步行機器人,目標是2050年前採伐完全自動化

據《CNET》報導,森林綜合研究所的研究總監宇都木玄表示,提案參與研究是為了解決林業所抱持的課題,現在日本國內人造林有50%達採伐適齡期,森林資源本身充足,但木材自給率僅止於40%,國產木材的供給力仍有待強化。

而更大的問題在於,儘管這10年間森林採伐面積持續增加,但當中砍伐樹木後種植幼苗進行「再造林」的比例僅有30~40%,其理由在於相比採伐所得收益,再造林所需經費更大,難以實現獲利,再加上還有栽種與照護等人工作業繁瑣、高齡化、偏遠地區勞動力不足等因素。

除此之外,近年獵人大幅減少也出現了鹿等以再造林幼苗為食的問題,被害金額達每年50億日圓。

不斷下滑的日本林業人員
不斷下滑的日本林業人員
圖/ 取自日本林業廳

再者,日本山林陡急坡面多,採伐後的樹根遍佈,地表面也散落著集材時的剩餘端材等,導致現有的機械難以進入林地,因此也難以推動再造林的機械化,對此宇都木認為,為了解決這一連串的問題,就需要具備優越走行能力與多元使用性,且為小型、有助於減碳的新型電動移動設備。
此時所注意的到就是四足步行機器人,而在本次驗證實驗中所使用的是美國Boston Dynamics的「SPOT」。對於採用的理由,宇都木列舉,是因為其具備可攀爬達30度的斜坡、可跨越30cm障礙物、可自動步行等適合林業的高性能。
加上本次僅為驗證實驗,所以才重視現時間點的性能而採用Boston Dynamics製的機器人,宇都木表示:「將來一定要以國產為目標,不然就難以加入適合職場的適切機能」。再者,在森林綜合研究所的智慧林業路線圖中,訂定了於2050年前實現含伐倒在內的完全自動化與AI生產管理,而為了實現此目標,就有必要在2030年前研發能夠在如陡斜面等不平整地面移動與操作的設備。

日本森林循環利用與SDGs關係圖
日本森林循環利用與SDGs關係圖
圖/ 取自日本林業廳

驗證森林內的通訊環境整備,以低軌衛星實現森林內無線通訊

接著,SoftBANK的CSR總部地區CSR企畫室室長安東幸治也說明相關驗證實驗的詳細內容。

他表示,本次實驗是從2021年4月開始施行,主要是為了確認四足步行機器人在山坡面之移動性等基本性能,以及能夠活用何種功能,結果發現「可在30度左右的坡面上下移動」,取得了符合預期的成果。

透過一系列的驗證被期待可進行的作業,一是使用自動行走功能來檢查防止鹿害用柵欄,另一項是搭載掃瞄器來調查檢測地表,以取得進行作業工程所需的必要資訊,且將於2022年度進行相關機能驗證。
具體來說,是使用透過準天底衛星之全球座標的自動步行控制、使用自動跟隨人體移動之「跟隨」機能來進行道具與幼苗搬運、以及複數台機器人的協調動作等。
而安東幸治也提出另一項想於今年驗證的項目,那就是森林內的通訊環境整備。通訊除了機器人的控制外,對於在林中工作的人們要以智慧型手機取得聯繫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森林當中訊號傳遞非常不易,所以環境改善將會是重大課題,尤其對於用慣了智慧型手機的年輕人來說,若要吸引其從事林業,如何整建通訊環境也將是重要因素。
對此SoftBANK進行了透過經由低軌道衛星來實現森林內之無線通訊的驗證實驗,與末端裝置的通訊,在機器人上採用長距離Wi-Fi、在智慧型手機上使用sXGP來連接,以確認森林內的電波傳遞特性,然而目前由於世界情勢的影響而無法使用低軌道衛星,而是改採替代手段。
在本次驗證實驗中,並未使用到在一級產業數位化等中備受矚目的5G。對此SoftBANK相關人員表示,本次的驗證實驗並不需要驗證低延遲與同時多數連接等5G所擅長的機能,所以才沒有堅持選用5G通訊方式。
當天在森林綜合研究所也展示了使用SPOT在造林地內進行自動行走實驗的情況,是由SPOT裝載水壺等12.5kg的行李上下攀爬17.5度、25度斜坡。

儘管由於當天氣溫超過30度,發生與SPOT通訊及手動操作所需的控制器熱當機導致動作停止的小插曲,但SPOT本身的動作沒有問題,能夠在搭載行李的情況下穩定地於斜坡上行走。
參考資料:CNET日本林業廳Boston Dynamics

責任編輯:

關鍵字: #機器人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現在進行式的新彰化-走進2025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看彰化如何轉譯城市設計!
現在進行式的新彰化-走進2025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看彰化如何轉譯城市設計!

台灣設計展已自10/10起正式開展,展期至10/26於彰化市、鹿港鎮、田中鎮及田尾鄉等地開展,其中將設計手法運用在城市治理與公共政策亦是此次展覽的重要核心。設於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的《圓未來之行》,以清晰脈絡梳理彰化的城市發展,並將彰化縣政府當前如何以均衡及複合的設計,將城市規劃中的「交通」、「建設」、「生活」三面向呈現進行中與已完成的政策成果,並透過互動裝置與參與機制,邀請民眾共同參與城市治理。讓我們一同走進展場,觀看這些政策如何以設計的語彙被轉譯為可理解、可感受、可參與的日常溝通。

交通路網連結城市脈動,居民日常與幸福共行

交通路網是城市的縫線,是均衡發展的骨幹,路網密密織入、層層堆疊,將生活的點點滴滴串成同一張布面。於《圓未來之行》的「轉譯之間」,我們以交通破題——〈彰化交通脈絡透視圖〉以多層透明壓克力承載各級路網,透過疊印與透視產生視差,清楚呈現城市交通的經緯關係與節點密度;〈脈動彰化:空間發展藍圖〉則以光為媒介投影於城市模型,演繹彰化未來的重要軌道規劃與重點核心發展區域的建設願景,沿著大埔截水溝的堤岸風景前行,輔以東西南北向的完善路網,八大生活圈的樞紐轉運站串起城鄉間的交通脈絡,引擎發動,感受彰化這座「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節奏與脈動。

彰化1013_2
〈脈動彰化:空間發展藍圖〉以光雕投影演繹彰化的未來規劃。
圖/ 彰化縣政府

建築與空間疊加複合,跨齡共生,城市共享

建築是城市的骨架,新生與既有的空間疊加再生,乘載著居民歷史記憶的老屋經過修繕,化身文創基地、創業場域與周邊社群連結,〈時光新生所〉記錄著重獲新生的老屋翻開世代新頁的重要時刻。

彰化1013_3
〈時光新生所〉透過翻牌互動比對老屋今昔差異,喚醒封存的時光。 (示意圖)
圖/ 彰化縣政府

隨著城市蓬勃成長,為能回應隨之增加的跨世代居住需求,〈宜居共築所〉展示共居的設計實驗成果,伸港基地首創青宅社宅共居基地,回應居住正義、社區韌性等多重城市課題,也讓彰化青年可安心回鄉成家。

彰化1013_4.jpg
〈宜居共築所〉展示伸港全國首創青宅社宅共居基地。 (示意圖)
圖/ 彰化縣政府

在新生的城市建築中隱藏著許多設計巧思,〈未來綠學園〉邀請民眾以擴增實境方式探索鹿江國際中小學這座綠建築的永續設計,校園本身也是環境教育的最佳教材;〈無形設計所〉則透過電控薄膜揭開日常表象下的設計智慧,鹿港洛津國小的操場、地下停車場身兼蓄洪池機能,同時承擔運動、停車與防洪安全三重角色,風雨時成為守護社區的暗線,平日則回到居民的生活日常。

宜居生活源自安心信賴,健康照護與共融設施完備,滿足全齡需求

生活的幸福感,來自各世代都能感到被照顧、被守護的安心與自在。〈全齡照護網〉以大型 LED 牆面呈現全國首創的長照大樓,將托嬰、長照與社會福利整合為一體,成為在地支持網絡的核心據點,也成為最貼近民眾需求的務實設計成果。〈活力共享場〉把運動帶回日常,呼應彰化「八大生活圈運動館」計畫,邀請觀展者當場伸展、啟動身體;各地共融公園則以「共融遊戲」回應跨齡需求,透過無障礙動線與共融遊具,包容不同能力與世代,在〈無界共融園〉票選最期待的共融遊戲場主題,邀請民眾攜手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共融新天地。

彰化1013_5.jpg
〈全齡照護網〉展示整合式長照大樓提供各年齡層的完善照護服務。 (示意圖)
圖/ 彰化縣政府

到《圓未來之行》一同書寫新彰化的現在進行式

民眾是主詞,是這座城市的主角,既感受也形塑城市;交通作為連接詞,串起人與城市,連接起可能性;建築是名詞,乘載各式機能,讓各種需求的滿足具備指向的所在;而生活化為形容詞,傳承著文化底蘊,透露著溫暖照護與人情味。至於動詞,正是此刻我們發生的行動。

彰化1013_6.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邀請大家一起來參訪《圓未來之行》,欣賞彰化三百年的城市紋理。
圖/ 彰化縣政府

彰化縣長王惠美表示,「現在進行式的新彰化」是一個正在被書寫的長句,此刻的每一次到訪、每一次參與、每一次選擇都影響著城市的發展。她強調,《圓未來之行》不僅是一場體驗活動,更象徵著縣府與民眾攜手共創城市願景的過程,邀請大家一同參與,書寫屬於彰化的未來篇章。
展覽資訊

【彰化縣政府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