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青澀模樣的大學生們魚貫入席,羞澀表情卻掩蓋不住他們敏銳觀察力,這是中信金控首次策劃的五校聯盟競賽提案決賽入圍者們,透過自身洞察力提出包括長照、銀髮族甚至是元宇宙等各種金融商品的創新應用,以期能在中信金控的輔助下、將這些創意的點子落地,為產業注入一股活水。
疫情推動金融產業轉型,「創新」成中信突圍的出路
「記得那年我在大陸工作便開始接觸金融科技帶給我的衝擊,」中信銀行董事長利明献說起這段經歷,約莫已是10年前的事。台灣金融產業在實體分行、ATM普及與金管會治理下,民眾非常享受便利服務;但大陸在普惠金融概念與金融服務相對缺乏情況下,當地法規以政策先行快速推動了近年我們所見的行動支付、互聯網,為民眾的金融服務帶來全新體驗。
把時間拉回受疫情衝擊的這兩年,利明献說這是天上掉下來給銀行轉型的機會,讓國內金融產業重新思考普惠金融的價值與意義,並嘗試擁抱數位工具為消費者帶來更優質服務,「但這也讓我開始思考究竟要自建生態系、還是去連結其他生態系把餅做大,」利明献點出。
金融產業受到空前挑戰、不少非傳統金融業者嘗試跨入,他們需要傳統金融業者的專業為他們開闢一條路徑,而金融業者也需要與更多外部資源結合,打造全新金融商品滿足不同消費者,一來一往的拉鋸讓利明献積極反思,如何為中信銀行駛出一條不同於其他同業的航道,他從過去經驗及國際間案例中領悟到:唯有擁抱「創新」價值才是中信銀行在金融科技時代下突破重圍的出路。
聯手五校聯盟,產學合作培育金融科技人才
然創新說來容易,但要在這如象牙塔般的金融產業推動卻也困難重重,不過利明献卻有一番自己的解釋。「只要將組織策略定位好、資源分配得當也能有番充滿創意的革新,」即便在如此龐大如中信的組織中,將這樣的想法配合實際執行力,創意想法依舊可被實踐。
正因中信從核心團隊都帶有如此開放的思想,並深知具創新思維人才難尋,因此攜手由國立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領軍,與國立清華大學、天主教輔仁大學、淡江大學、逢甲大學組成「五校聯盟」,藉由多樣化跨校課程訓練,包括監理法規、科技應用、商業模式等面向,連當前市場最夯的元宇宙、區塊鏈等都入題,建構創新力、科技力、金融力及程式應用力,用創新與充滿挑戰的全新課題,積極向下扎根培育未來金融科技人才。
不只是紙上談兵,中信更以開放API、場景金融及客群經營等元素規劃了金融科技競賽提案、取代傳統期末考試,跳脫過往單向式教學課程,透過思考工作坊讓學生能體驗金融機構如何推進內部創新,鼓勵學生能發揮獨立思考的精神,在與同儕切磋過程中創造屬於自己的成就感與企劃能力,並且培養難得的企業實務經驗為自己未來履歷加分。
此外,為了讓選課學生能對競賽內容的發想與執行更易上手,中信也貼心安排企業小導師的機制,在團體討論、甚或是創新提案的發想過程中,提供團隊個別指導,並以專業知識與豐富經驗,為這群學生天馬行空的想法指引出一個可行的方向,讓學生們對於金融科技場景的想像能更接地氣、將創意真正落地。
創新是中信DNA,體驗是產品差異化決勝點
所謂Learning by doing,中信能在五校聯盟合作中提供寶貴實務經驗,藉由企業導師群的協助,讓同學能參與整個創意發想、評估驗證、執行專案的完整流程。「體驗是創造金融商品差異化的決勝關鍵,」中信金控科技長賈景光強調,而過程中更須仰賴科技,讓中信得以做出差異化的客戶服務體驗並創造價值,同時更是體現創新想法對導入金融科技的重要性。
而回首過去、中信早已經積極推動內部創新創業的風氣,賈景光說正是這些年舉辦的創新王活動。藉由內部跨部門的整合揪團、共同激發創意,在現有的金融場景中以科技創新突破眼前瓶頸,「更重要的是必須要把場景與科技做到完美結合。」因此在過去的競賽題目中,內部夥伴們也陸續提出了不少創新創意的想法甚至落地,像是嵐山豬豬、Team Walk等專案,都是中信在內部以資源與空間實踐創新想法的最好證明。
以嵐山豬豬為例,為響應金融科技的遠景:普惠金融,中信以百元投資零錢理財服務為概念出發,讓年輕人能「無痛」在消費與投資之間找到平衡,同時也為中信快速攻入30歲以下的年輕人、也吸引眾多基金新戶,再次驗證了創新體驗是金融商品在消費者心中創造差異化的重要關鍵。
在擁抱金融科技的過程中,需要的是更多跨域對話激盪出火花,人才的領域早已沒有設防。賈景光從他的觀察中點出,這是個科技與場景結合的時刻,產業所需的人才特質,理工組應該要學習說故事及團隊合作的能力,而善於金融本業的文法商則要學習邏輯思考力的培育。
「推動創新的路上只有成功跟學習,」利明献最後補充說道,他相信未來的人才不再拘限於單一領域,鼓勵學生們應該多把握學生時期參與各種活動、透過五校聯盟的機會將課本所學與產業實際應用結合,還要記得永遠保持好奇心,因為在中信大家庭的每位夥伴都留著創新的DNA、於各自崗位上辛勤的努力付出,而中信也將積極拓展五校聯盟的深度合作,攜手下個世代的創意點子,共同為中信寫下金融科技的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