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電法說將登場!面對中國削價競爭,特殊製程能成為護城河嗎?
聯電法說將登場!面對中國削價競爭,特殊製程能成為護城河嗎?

隨著全球消費性電子需求由強轉弱,成熟製程的產能利用也開始走下坡。即將在本週三(25日)召開法說會的聯華電子會如何看待下半年的營運展望,為本週最受矚目的焦點之一。

聯電自2017年7月開始,決定停止投資12奈米以下的製程,搶佔成熟製程500多億美元的市場。在搭上數位轉型浪潮情況下,聯電從2021年10月開始就不斷寫下單月營收新高。根據聯電公布的數字顯示,聯電六月營收達248.26億元,年增43.2%,月增約1.6%,成績亮眼。

不過從上半年開始,半導體市場就雜音不斷,聯電更在六月遭外資賣超31.15萬張,為當月第一。然而,上週開始外資陸續回補,聯電又成為買超首位,數量達7.66萬張。即將到來的法說會勢必將再次影響外資操作,聯電將如何預期第三季甚至於2023年第一季的表現,是法說會的重頭戲之一。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消費性電子需求下滑、中國競爭,影響聯電下半年營運展望

隨著大眾生活逐漸回歸常態,應用消費性電子領域的成熟製程需求力道也逐漸下滑。《經濟日報》於今(25)日的報導中指出,台灣IC設計業者證實中國晶圓廠已祭出削價競爭,部分台廠也在跟進,間接證明下半年成熟製程的代工訂單數量減少。

MIC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分析師鄭凱安表示,目前中國就有晶圓代工廠,利用12吋晶圓做8吋的產品,如晶合的電源管理IC,衝擊台廠生意。中國在國產的政策下投入大量資金、勞力,對全球代工競爭將產生一定的影響。

這將影響台灣晶圓廠的產能。鄭凱安認為,過去一年各家晶圓廠九成以上的產能利用率,會是近幾年最佳的情況。換句話說,要達到近乎滿載的產能利用率,是各家晶圓廠下半年的艱難挑戰

翻開聯電第一季公布的產能資訊,到2022第二季為止,無論是六吋、八吋還是十二吋,產能都未曾下跌,處於近乎滿水位的狀態,毛利率也連帶水漲船高。面對中國業者的來勢洶洶加上需求的下跌,聯電將如何回應下半年產能利用率及獲利能力,值得關注。

特殊製程撐起半邊天,聯電雖受影響但應保持樂觀

不過,在第一季時聯電共同總經理王石曾表示,聯電特殊製程的產品貢獻了一半以上的營收。特殊製程產品及包含了電源管理IC、OLED顯示驅動IC和非揮發記憶體等,多應用於5G、物聯網和車用領域。聯電董事長洪嘉聰也在110年的致股東報告書中指出,5G、電動車和物聯網裝置將會是近年主要的發展目標。

換句話說,這些難以複製的技術,將能使聯電在成熟製程方面,與眾多降價的競爭廠商做出差異化。這意味著聯電可以透過改變產品組合,分散半導體業週期性的波動風險,快速且彈性應對半導體產業的逆風情況

翻開聯電2022年第一季的銷售份額,從終端應用來看,通訊晶片佔營收份額的45%、消費性晶片則佔比26%、電腦則佔比17%,顯見個人電子產品並非聯電佔比最多的營運項目。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師預期,多樣化的產品組合能提升晶圓廠的應變能力,聯電受衝擊的力道有限,加上長約保護,外界應保持樂觀態度。

責任編輯:侯品如

關鍵字: #聯電 #半導體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迎接AI代理時代,中國信託3大策略重點加速金融轉型
迎接AI代理時代,中國信託3大策略重點加速金融轉型

台灣年度AI盛會「2025 AI TAIWAN未來商務展」日前圓滿落幕,展會期間同步登場的「2025 AI TAIWAN國際趨勢高峰論壇」也吸引來自產官學界的高度關注。副總統蕭美琴親臨現場致詞時指出,人工智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全球產業版圖,台灣正站在這場關鍵變革的十字路口,必須積極布局。

「我們已在硬體供應鏈上打造出一座堅固的山頭,接下來,台灣更要以AI與軟體應用為核心,開創下一座新高峰,讓台灣持續站穩世界舞台。」蕭美琴強調。

AI應用邁入「代理時代」,大量數位員工走進職場

目前,AI應用的發展已從單純的聊天問答與內容生成,邁入全新的「代理時代」。Google前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說明,所謂AI代理(AI Agent),不僅能理解與回答問題,更具備推理、規劃甚至執行任務的能力。像是特斯拉的無人計程車服務,或Amazon的倉儲與送貨機器人,都意味著AI不再只是螢幕中的語言模型,而是直接參與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取代部分白領工作,成為職場上的虛擬同事,舉凡代理撰寫軟體程式碼、產出研究報告等任務,AI都能勝任。

受邀擔任主題演講嘉賓的中國信託金控資訊最高主管賈景光,對此趨勢也有相同見解。他預期,未來金融職場將迎來大量數位員工,AI角色亦將從過去的助理定位,躍升為具備博士班水準的專業夥伴,全面協助企業提升營運效率與生產力。

事實上,為了迎接這股變革浪潮,中國信託早在2018年便前瞻性地成立AI實驗室,積極借鏡國際金融業的成功經驗,推動各項AI專案。這項超前部署的策略,也讓中國信託成為台灣首家連續四年榮獲《Global Finance》雜誌「全球傑出金融創新實驗室」殊榮的金融機構,展現其在AI創新應用領域的領導地位。

中國信託金控
首家連續四年榮獲《Global Finance》雜誌「全球傑出金融創新實驗室」殊榮的金融機構_中國信託金控,受邀分享AI創新應用領域的經驗與策略。
圖/ 數位時代

中信AI發展策略的3大核心重點

進一步探究中國信託金控的AI應用發展策略,可以歸納出3大核心重點。

第一是採取「導入通用工具+自建AI模型並行」的雙軌推動模式。目前市面上由科技大廠或新創企業提供的AI工具已相當成熟,如:語意搜索、摘要總結、內容生成等工具,只要確保符合資安與內控標準,即可快速導入與應用。此外,針對中信獨有的經營Know-how、產品知識、關鍵決策能力等核心競爭優勢,則透過自建AI模型的方式內化至系統中,藉此強化差異化競爭力,與通用工具形成有效互補。
第二為打造AI賦能的企業文化。賈景光強調,推動AI賦能,絕非單純的技術導入專案,而是一場全方位的企業文化變革,必須由高階主管帶頭學習與使用AI,再結合員工教育訓練、不定期內部應用成果與外部趨勢分享、建置學習資源庫、以及Prompt Engineering的技巧養成與實戰演練等方式,循序漸進,逐步型塑出AI賦能的企業文化。

尤其考量到「如何下正確指令」(Prompt Engineering)是AI效益最大化的關鍵,中國信託也將內部累積的指令設計技巧與應用實例,整理為知識庫,讓全體員工得以共同學習、快速上手,加速落實AI於日常工作中。目前,中國信託金控已經盤點出超過200個AI應用情境,協助員工有效提升40%至70%生產力。

第三則是鎖定關鍵應用場景、最大化AI導入成效。每個產業都有自己的關鍵議題,企業在導入AI時應回歸業務本質,從產業策略與關鍵流程出發,找出痛點並對症下藥,才能創造出AI應用的最大價值。

中國信託金控
中國信託金控資訊最高主管賈景光,開場時提到,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很大的比例都與AI有關。
圖/ 數位時代

像中國信託便聚焦於優化客戶體驗、提昇內部效率與風險管理3大金融業核心議題,發展相關的AI應用,例如:智能客服已實現70%的客戶詢問可於1秒內快速回應、自主研發的AI模型能主動偵測並攔截可疑交易,2024年累計成功阻擋的詐騙金額已達8.4億元新台幣,為客戶資產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隨著內部AI應用已小有所成,如今,中國信託正積極邁向產業共創階段,並響應金管會倡議成立的「金融科技產業聯盟」,擔任「金融科技應用研發工作圈」的首屆召集人。透過聯合學習、金流履歷、資料整合等方式,研發可以解決金融業共通性問題的AI相關應用,如 : 目前的首要任務是建構全國性金融同業防詐平台,以科技精準阻詐、達到守護民眾財產安全的目的。賈景光強調,唯有打破單打獨鬥,串聯產業力量,才能加速AI在金融業的落地與深化,進一步提升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AI應用實力,真正讓台灣的金融科技在全球發光發熱。

中國信託金控
賈景光強調,唯有共同合作,串聯產業力量,才能加速AI在金融業的落地與深化。
圖/ 數位時代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