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消費性電子需求由強轉弱,成熟製程的產能利用也開始走下坡。即將在本週三(25日)召開法說會的聯華電子會如何看待下半年的營運展望,為本週最受矚目的焦點之一。
聯電自2017年7月開始,決定停止投資12奈米以下的製程,搶佔成熟製程500多億美元的市場。在搭上數位轉型浪潮情況下,聯電從2021年10月開始就不斷寫下單月營收新高。根據聯電公布的數字顯示,聯電六月營收達248.26億元,年增43.2%,月增約1.6%,成績亮眼。
不過從上半年開始,半導體市場就雜音不斷,聯電更在六月遭外資賣超31.15萬張,為當月第一。然而,上週開始外資陸續回補,聯電又成為買超首位,數量達7.66萬張。即將到來的法說會勢必將再次影響外資操作,聯電將如何預期第三季甚至於2023年第一季的表現,是法說會的重頭戲之一。
消費性電子需求下滑、中國競爭,影響聯電下半年營運展望
隨著大眾生活逐漸回歸常態,應用消費性電子領域的成熟製程需求力道也逐漸下滑。《經濟日報》於今(25)日的報導中指出,台灣IC設計業者證實中國晶圓廠已祭出削價競爭,部分台廠也在跟進,間接證明下半年成熟製程的代工訂單數量減少。
MIC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分析師鄭凱安表示,目前中國就有晶圓代工廠,利用12吋晶圓做8吋的產品,如晶合的電源管理IC,衝擊台廠生意。中國在國產的政策下投入大量資金、勞力,對全球代工競爭將產生一定的影響。
這將影響台灣晶圓廠的產能。鄭凱安認為,過去一年各家晶圓廠九成以上的產能利用率,會是近幾年最佳的情況。換句話說,要達到近乎滿載的產能利用率,是各家晶圓廠下半年的艱難挑戰。
翻開聯電第一季公布的產能資訊,到2022第二季為止,無論是六吋、八吋還是十二吋,產能都未曾下跌,處於近乎滿水位的狀態,毛利率也連帶水漲船高。面對中國業者的來勢洶洶加上需求的下跌,聯電將如何回應下半年產能利用率及獲利能力,值得關注。
特殊製程撐起半邊天,聯電雖受影響但應保持樂觀
不過,在第一季時聯電共同總經理王石曾表示,聯電特殊製程的產品貢獻了一半以上的營收。特殊製程產品及包含了電源管理IC、OLED顯示驅動IC和非揮發記憶體等,多應用於5G、物聯網和車用領域。聯電董事長洪嘉聰也在110年的致股東報告書中指出,5G、電動車和物聯網裝置將會是近年主要的發展目標。
換句話說,這些難以複製的技術,將能使聯電在成熟製程方面,與眾多降價的競爭廠商做出差異化。這意味著聯電可以透過改變產品組合,分散半導體業週期性的波動風險,快速且彈性應對半導體產業的逆風情況。
翻開聯電2022年第一季的銷售份額,從終端應用來看,通訊晶片佔營收份額的45%、消費性晶片則佔比26%、電腦則佔比17%,顯見個人電子產品並非聯電佔比最多的營運項目。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師預期,多樣化的產品組合能提升晶圓廠的應變能力,聯電受衝擊的力道有限,加上長約保護,外界應保持樂觀態度。
責任編輯:侯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