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影音戰場還能多擠?
TikTok、Instagram Reels、Facebook Short Video、YouTube Shorts之外,LINE也在2021年宣布,於台灣、日本、泰國3地同步將「貼文串」功能更改為LINE VOOM,全面轉型為短影音創作社群平台。
LINE VOOM絕對不會是最後一個短影音平台,但的確是以後進者之姿進入市場,慢起跑的人不能期望前面的人跌倒,必須想辦法加速前進。在深入剖析策略前,可以從LINE為什麼選擇進入短影音戰場開始說起。
從貼文串到短影音,趨勢從「圖片」走向「影像」
LINE的目標很明確:除了日常的通訊之外,讓使用者停留的時間更長。這也解釋了為什麼LINE切入短影音市場沒有重新打造一個App,而是把貼文串功能改為LINE VOOM,如果重新打造App,就無法完成「增加LINE停留時間」的任務。
根據LINE提供的內部數據,截至2020年貼文串的月活躍用戶為1,600萬,LINE本身的月活躍用戶約2,100萬,也就是超過75%的用戶會瀏覽、使用貼文串功能。這樣的成績並不差,但短影音是擋不住的趨勢。
短影音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醞釀後急速爆發,2021年7月,研調機構Senesor Tower指出,TikTok(包含抖音)成為第一個在App Store和Google Play,全球下載量達到30億次的「非遊戲、非Facebook應用程式」。也連帶影響到消費者的娛樂習慣,從有目的性地搜尋娛樂內容,到平台透過演算法自動推播。
「消費者改變了、市場改變了、內部也有成長的壓力。」LINE台灣內容事業部副總經理張景雯(首圖中排白衣)總結LINE VOOM誕生的原因。
先講結論,推出不滿1年的時間,LINE VOOM在台灣已有1,600位簽約創作者、1,800萬月活躍用戶、每月內容觀看次數超過30億次,雖然承襲自貼文串的流量往上增長,仍算是相當不錯的表現。
張景雯卻認為還遠遠不夠,「我們希望內容要翻倍再翻倍,必須形成一個生態系,每一個用戶都能成為創作者。」
LINE VOOM怎麼做到人人都是創作者?
鼓勵更多用戶變成創作者的關鍵,是要先開拓知名度提升用戶數,雖然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創作者與用戶數必須一起提高,才能養成健康的生態系。
LINE VOOM多管齊下拓展台灣市場,包含推出了自製內容《奇巧聯誼社》,找來知名Podcast頻道《台灣通勤第一品牌》、《新資料夾》的李毅誠與采翎,打造18集、每集1分鐘,符合短影音精神的內容,已經累積1.5億觀看次數。獲得好成績的同時,也讓製作團隊能夠深度了解短影音的產製流程。
另外,也因為LINE家大業大,除了通訊軟體之外,還有LINE TV、LINE Today等媒體可以進行跨部門的合作與導流,「舉例來說,LINE TV原創實境探索節目《極島森林》,會有深度的訪談內容放在LINE Today,也會有輕薄短小的內容放在Live VOOM推廣。」LINE台灣社群內容部資深營運經理楊欣怡(首圖中排左三)說。
不過,最吸引創作者粗暴卻直擊核心的方式就是「分潤」,「技術、產品我們可能真的沒有這麽fancy(花俏),LINE VOOM有的是給創作者完整的商業模式。」張景雯說,「 後進者在變現管道上,要一步到位。 」
LINE VOOM的分潤門檻,是追蹤者達300人、單月累計觀看時數達30小時,門檻並不是非常困難。相較TikTok與Reels在台灣都還不能直接與平台分潤,LINE VOOM的確有機會吸引更多創作者加入,「分潤一定要普及,不能獨厚金字塔頂端的創作者。」張景雯說。目前LINE VOOM並未公布細部的分潤比例與發出的金額。
錢從哪裡來?LINE VOOM必然會進行補貼,也祭出千萬元的加速金計畫,鼓勵更多創作者投入。再加上原本的貼文串就有廣告,代表有收入進帳,所以LINE VOOM並不是完全從零開始,團隊配置內也在一開始就設有商務推廣組。
為了LINE VOOM修改內容,呱吉第一手分享背後動機
對於內容創作者來說,一定要能夠獲利、變現,才能持續創作有價值的內容、永續經營、有不斷前進的動力。所以LINE VOOM提供低門檻的分潤規則,確實有助於獲得一批創作者的青睞。
也有很多創作者看中的是內容平台誕生之初的流量紅利。在LINE VOOM上也能看到不少掛有TikTok浮水印的短影音,將現有內容「搬運」到新平台是省時省力的嘗試,也有人特別為了LINE VOOM的觀眾修改內容。
「老實說我們不介意(搬運),不過長久發展下來,LINE VOOM會有擁有自己的平台屬性,拿別的平台內容到這邊來,可能不會每一次都有很好的效果。」張景雯說。
訂閱數量近90萬的YouTube頻道《上班不要看》參與了LINE VOOM的創作者計畫,同時也把部分YouTube頻道內容,像是「迷因調查隊」系列,經過修改後放上LINE VOOM。
《上班不要看》共同創辦人、台北市議員邱威傑(呱吉)分享背後的思考邏輯:「LINE原生族群的年齡比較大,他不一定知道10~20歲年輕人喜歡的迷因,所以放到LINE VOOM上的內容,一定要先預設觀眾不知道迷因內容,經過簡單的修改並加入更多的鋪陳與介紹。」
不選擇直接「搬運」,還進行加工才把內容放到LINE VOOM上,是個合理的投資嗎?
邱威傑也坦言:「站在商業的立場,這樣做也不吃虧,因為加工過後的內容還是可以放到其他的平台。台灣跟TikTok之間存在很微妙的關係,有一個族群打死都不會用TikTok,台灣品牌在投放TikTok廣告時也會有本地市場的考量。但是TikTok已經在國際市場證明商業上的可行性,台灣反倒出現了一個市場缺口。」
也就是說,創作者給LINE VOOM一個嘗試,有機會成為先行者,獲得巨大的回報——當然也有機會是一場空,畢竟LINE在砍服務上也稱不上手軟——至少累積的過程與結果仍歸創作者所有。這些創作者的成功與否,仰賴LINE VOOM能打下多大的市場;LINE VOOM的成功與否,又回到有多少創作者能成功破圈。所以張景雯才會說:「跟著創作者成長,是LINE VOOM最大的誠意與努力方向。」
下一次打開LINE,可以試著點選中間LINE VOOM的按鈕,身為觀眾的你我,要做的事情就是用最直觀的方式,或去、或留,替LINE VOOM的成敗投下一票。
責任編輯:侯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