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要不要穿制服,恐怕難以一概而論,製造業的生產線、銀行、百貨公司、麥當勞和便利商店等,工作人員都要穿制服,不管是便於管理或者塑造整齊一致的形象。不過,從上述兩位朋友的激烈反應來看,願意加入制服一族的年輕工作者,恐怕愈來愈少。
這也解答了最近一直在我心中的疑惑。台灣的失業人口超過50萬,社會新鮮人甚至得花上30週時間,才找到第一份工作,就業市場的惡化情況,好像不能再糟了。但是另一方面,許多製造業(包含傳統和電子業,很多要穿制服)在報紙週末版刊登的人事廣告,卻沒有少過,但人力總是補不足。
這中間出了什麼問題?可能的答案有兩個。第一,年輕人寧可「自願性」失業,花更長的時間,找到真正有興趣的工作,而不是趕快進入一家公司去用時間換薪水。第二,台灣發生產業結構轉變,新事業所需要的人才,本地無法完全供應,而本地人才所具備的技能,並非市場所需要。
不管是那一種(或者兩種都是),對台灣都算好消息,談了多年的產業升級和最近熱門的知識經濟,真正有了發展的可能。台灣的國民所得是中國的13倍,當全世界的生產線都往中國集結時,留在台灣的人如果還在想製造的事,還在想用砍價搶單,那才是真正危險。
**創新,來自對現狀的不滿
**
創新的動力,原本就來自喜新厭舊和對現況的不滿足。顯然新鮮人和許多企業主們,目前分享著同樣的心情。在這個當口上,政府能做些什麼?絕不是「Taiwan Double」、「8100」或「兩兆雙星」這些華而不實的口號,而是建立讓人才的價值,可以在此累積、加乘和變現的機制。
曾有國外的研究報告指出,台灣的電子業能蓬勃發展,政府和業者的努力自然功不可沒,但真正的關鍵,在於過去10年本地活絡的股市以及員工配股,吸納進大批高素質人力。
大多數在晶圓廠工作的工程師,並非對四班二輪及穿無塵衣制服感到興趣,而是為了股票,因為他們本身的能力,透過股票而兌換了更高的市場價值,一旦晶圓廠成長動能失去、股價下跌,他們自然會離開,尋求下一個能提供更高價值的工作環境。
也因此,政府要思考的,恐怕不是鼓吹蓋更多晶圓廠,或提議建生物科技還是奈米技術的大樓,那與過去提倡大汽車廠和大鋼鐵廠的思惟無異,但台灣早已脫離生產線的制服型經濟。政府應該營造讓人力價值(不管是自行培養還是從國外引進)兌現的環境,至於發展出什麼產業,則是這個過程當中的副產品,不該倒果為因。
換掉制服,改變的不只是外型,還有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