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日子還要過2年!大撒幣後怎麼拿走你的錢?一文讀懂全球通膨危機
苦日子還要過2年!大撒幣後怎麼拿走你的錢?一文讀懂全球通膨危機

後疫情的世界,恐怕不如想像中那樣美好。過去兩年為了救經濟,各國政府紛紛調降利率「大撒幣」,這使得股市大漲,就連加密貨幣等虛擬資產價格也節節攀升,全球進入牛市,在那段日子裡,可以說只要有進場投資,或多或少都能賺到錢。

不過賺大錢的盛況,在2021年下半年慢慢出現變化:股市、加密貨幣下跌,市場跌進熊市,生活中吃的、用的開始漲價,消費者必須掏出更多錢才能支應。

這一切都跟新聞上常看到的關鍵字「通貨膨脹」(inflation)有密切關聯。根據台灣主計處公布最新數據,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3.59%,創下14年來新高,這意味著若去年6月一杯咖啡價格為100元,今年必須付出103.59元才買得到。

我們將進入高通膨時代,小至日常生活的小確幸,大至國家經濟發展都將受到衝擊。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提出警告,高通膨已成為全球經濟前景最主要威脅,各國都無法倖免。

通膨
圖/ 數位時代製作
通膨
圖/ 數位時代製作

什麼是通貨膨脹?會帶來什麼影響?

口語上簡稱的「通膨」,指的是在市面上流通的通貨(貨幣)太多,但可以提供購買的商品卻沒有那麼多,導致物價在一段時間內以相當的幅度上漲,也可以解釋成等值貨幣「實質購買力」的下降。

以上班族每天都要喝的咖啡來說,過去一杯美式假設新台幣50元可以買到,因為通膨漲價到55元一杯,在薪資所得不變的情況下,同樣的錢每個月能購買的咖啡杯數就降低了,這就是通膨所帶來的影響。

經濟學家常用來評估通膨的指標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 CPI),透過數字可觀察出一段時間內一般家庭購買生活相關商品、服務的成本變動;當CPI數字升高,代表物價上升,反之則代表物價下降。

雖然物價上升讓消費者荷包變緊,但通膨不見得對經濟全是壞處。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當通膨率維持在2%~3%時,因為物價小幅上漲,提升企業家收入,因此較有意願增加雇用員工、投資,對經濟成長、生產力有正面幫助,又稱為「溫和通膨」。

但當通膨率超過10%時,則稱為「惡性通膨」,人們會對貨幣信心動搖,甚至因為物價飆漲恐慌而搶購物資,對社會造成動盪。歷史上,非洲國家辛巴威在2000~2009年間,就因為惡性通膨,使得人民即便捧著100兆辛巴威鈔票,也只能購買3顆雞蛋。

全球高通膨現象從去年底開始陸續浮現,萬物齊漲成為常態,讓去年許多企業的加薪潮打回原形。造成這次通膨背後的因素有很多,可以大致拆解為3大項。

❶量化寬鬆政策: 美國聯準會(Fed)在2020年3月推出量化寬鬆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QE),無限量收購美國公債與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MBS),目的是為了消除疫情可能對經濟帶來的傷害。市場上大量湧入的熱錢紛紛進入投資市場,股市、房市及虛擬資產價格應聲大漲,民眾吃大餐、豪華旅遊等消費行為也進一步推升物價,可視為這波通貨膨脹的源頭。

❷新冠疫情: 疫情自2020年初爆發後,因為各國實施隔離、封城等防疫手段,造成勞動力短缺、供應鏈受到阻礙,進一步導致供給不足。比方說晶片工廠生產不及,供貨短缺,影響到汽車生產;產品要運送到客戶手中時,碰上港口工人染疫人手不足,導致貨船塞港、物流大亂。

尤其今年上半年,中國上海長達3個多月高強度的封城與隔離,造成許多工業產品與零件無法順利出口,導致其他國家無法順利生產產品,使得全球供應鏈更加混亂。

此外,由於遠距工作趨勢,電子商品需求大增。2021下半年各國陸續解封後,報復性地添購家電、汽車等,消費者也更願意到餐廳、酒吧、商場等場所消費, 但當需求回升但供給跟不上需求,就會導致商品與原物料價格上漲。

❸戰爭影響: 今年3月俄烏戰爭爆發,造成能源、糧食價格上漲。俄羅斯是全球第3大產油國,僅次於美國及沙烏地阿拉伯;戰爭之前,全球每10桶石油中,就有一桶來自俄國;歐盟進口天然氣也有41%來自俄國。

烏克蘭則有「歐洲糧倉」之稱,是小麥、玉米及肥料的主要供應國,光是玉米出口占全球市場的19%,也是全球最大的葵花子油生產國。兩國開戰,進一步導致全球糧食、能源價格上漲。除了兩國本身生產的原物料,許多商品也遭受波及。

為了避開戰爭區域,全球航班陸續減少,導致挪威鮭魚出口供貨不足;台灣在3月時,許多日本料理店點不到鮭魚,或者價格調漲,就是受到俄烏戰爭影響。

通膨會造成物價成長遠高於薪資成長,社會中底層民眾痛苦感增加,而中高層會因為資金成本低,而不斷借錢購買資產和股票,背後所承擔的還款風險增加。

對抗通膨怪獸有哪些方法?

面對通膨巨獸、物價上漲,「升息」(lift rates)是政府可以採取的手段之一。原因是當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率上升時,如果利率不跟著升,通膨率就會高過銀行存款率。

此外,升息後借款利率也會變高,會使得個人、企業降低借貸意願,並加大還款壓力;也因為利息變高了,民眾更願意把錢存入銀行,流通的貨幣就會變少,可以讓原本過熱的投資標的物降溫(如:航運股、加密貨幣),供需回歸平衡,讓過熱的景氣逐步降溫。

升息手段也會降低個人和及企業花錢的意願,間接讓價格上漲速度變慢,因此升息有穩定物價效果。

如果沒有即時採取升息的解方,當物價持續上升,民眾還不出貸款,產生許多違約交易,會進一步造成企業倒閉和裁員,以及個人無法還款而破產等可怕的連鎖後果。

為了防止通膨帶來嚴重的後果,各國央行會根據通膨走勢調整貨幣政策走向。比方說今年3月,美國聯準會(Fed)為了因應疫情衝擊經濟,帶頭宣布升息1碼(0.25%),這也是自2018年以來首次升息;台灣央行隨後跟進升息1碼,是十年來首度升息。

6月份,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在眾議院聽證會發表經濟看法時,承諾聯準會絕對會「無條件」對抗通膨,這意味著只要通膨能降低,就算升息可能導致經濟衰退也在所不惜。

截至7月,美國聯準會已經升息6碼,哈佛經濟學家羅格夫(Kenneth Rogoff)認為,央行採取多次升息手段,是因為全球正邁向一個更高通膨的年代。

通膨對個人、工作者到企業有何影響?

當通膨發生時,民生必需品的漲幅遠比非必需品大,一旦通膨加劇,對有錢人來說,還可以透過改變購買品牌、管道,或透過比較等方式,維持與本來相差不大的生活品質;但對經濟狀況較困難的族群而言,面對食物、交通、學費、房租,恐怕不是省吃儉用就能解決,而是有可能完全無法負擔,幾乎沒有應變空間。

對於工作者來說,當央行採取升息以因應通膨時,有貸款者所需付出的利息會增加;若是租屋者,房東也可能因為房貸利息變高,而要求調漲房租;領取退休金的退休勞工,也可能因通膨導致資產縮水,影響購買能力。

對企業來說,高通膨時代工資、原物料、運費成本都會上漲,進一步衝擊獲利能力。但並非所有產業都如此,零售、製造與生物科技產業,能透過漲價填補通膨導致的額外支出,依然可以維持獲利;旅遊等高度仰賴人工的產業,則有可能因為通膨吃掉獲利。

究竟高通膨還會持續多久呢? 台灣央行認為,現在主要經濟體都面臨能源與糧食通膨挑戰,亞洲國家像是日本、南韓及台灣食物類價格上漲對通膨影響較大,預期主要經濟體通膨率應該在今、明兩年就會緩和。

相較於過去歷史上的通膨,這次疫情與戰爭所帶給全球的,是更加多樣化、不透明的影響,意味著更加難以被掌控,可以肯定的是,後疫情時代,通膨怪獸對生活的影響,誰也躲不掉。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