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攻精準健康商機,工研院今(28)日在「2022 BIO Asia-Taiwan亞洲生技大會」施展生技醫療研發能力,像是30分鐘就能產出細胞組織層片、猶如「行動肺部攝影機」的可攜式電阻抗成像系統,以及打造眼科藥物技術平台,加快藥物上市。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林啟萬表示,台灣生技產業2021年有10%成長,產值突破7千億元,主要成長動能在醫療器材(22%)與數位醫療(10%),而藥物、應用生技也有3~4%成長。加上法規環境的改變,「生技醫藥條例」的修法以及「再生醫療三法」的推動,今年生技產業前景樂觀。
搭再生醫療趨勢,「細胞組織層片」30分鐘完成
再生醫療發展看好,目前進行細胞治療時,細胞皆需在實驗室培養數週才能使用,工研院研發的「細胞組織層片生醫材料整合系統」,搭配工研院自建的細胞庫、生醫材料, 只要將細胞混合液放入機台,僅需30分鐘,細胞混合液就會變成一塊像是「果凍般」細胞組織層片 。可直接在臨床上使用,投入細胞治療再生醫學,或肌腱、皮膚組織、心肌組織等損傷修復。
現行的細胞治療,是從病人身上取得「自體」幹細胞。對醫師來說,雖然容易取得,但處理成本較高,且每個人的情況不一,對臨床治療較難評估。
林啟萬表示,隨著「再生醫療三法」通過,細胞治療會慢慢走向「異體」細胞製劑。例如工研院使用異體幹細胞,經過完整品管,並比照藥物製造管理,目前已建立2~3種細胞庫,並已通過TFDA(食品藥物管理局)查驗許可,正在進行臨床試驗。
免照X光,一條束帶即時監測肺部影像
若想看到肺部影像,傳統上都是照X光,若想看到連續情況,只能多拍好幾張,卻也造成人體的輻射負擔。「可攜式電阻抗成像系統」主打沒有輻射、非侵入式,僅需在胸口圍上一條束帶,就能看見連續即時的區域肺部影像。
束帶上有一片片感測器,將5毫安培的電流打到人體裡,就能觀察肺部的影像。特別是曾罹患新冠肺炎的患者或是慢性阻塞性肺病,一般用X光較難看出,但透過束帶可看見連續即時的肺部影像,及早發現問題與治療。
該產品已於2021年完成臨床驗證,有望成為國內第一台國產可攜式、無輻射的胸腔成像系統。而且不只是監測肺部,也可協助運動員監測心肺功能,或是居家照護,應用相當廣。
打造眼科藥物技術大平台,加速藥物上市
因應人口老化、使用3C產品的人增加,眼科疾病成為一種文明病。工研院長期深耕眼科小分子新藥開發,並進行專利布局,已開發出「治療青光眼標靶創新藥物」,以及應用於濕式黃斑部病變治療的「高傳輸效率的眼藥水傳輸平台」兩項技術。
因為有開發藥物的經驗,工研院因此建置「一站式藥物研發平台」,從藥物合成、配方設計、藥效、藥動、毒理、藥物試製、藥品優良製造作業規範生產等,均可提供業者客製化的研發。可扮演「產品加速器」的角色,加快廠商藥物開發與上市速度。
另外在藥物、保健品研發上,工研院研發出「抗TIGIT抗體新藥」、代號為ITRI-501,毒殺癌細胞的效果提升數倍以上。以及運用食品級天然複方植物萃取物開發「Bugu-M幫助記憶天然產品」,可改善記憶與舒緩阿茲海默症的影響。
電子五哥的機會,醫材業走向CDMO模式
針對後疫情的新商機,林啟萬點出:「醫材業會走向CDMO(委託開發製造服務)的趨勢。」現在創新醫材越來越複雜,不只是材料,還有機械、電子與軟體功能,對於擁有「整合製造能力」的台灣電子五哥是新機會。
有些新創公司雖然有想法,能做出產品原型(prototype),但缺乏通路,較難接觸終端客戶,就需要生產製造布局全球的電子五哥幫忙。
不過電子五哥的挑戰是,醫材業各領域的技術與材料需求都不同,例如骨科的醫療器材、心臟電子儀器,所需要的技術差異大,因此電子五哥需要與專業團隊合作。
責任編輯:侯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