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生態造林將綠意深植日常,與市民共築宜居永續城市
桃園生態造林將綠意深植日常,與市民共築宜居永續城市

印度聖雄甘地曾有一句名言「一個國家道德進步和偉大程度,可用他們對待動物的方式衡量。」就當今文明永續發展而言,這句話也許還不夠精確,因為整體社會對待當地生態綠樹及植披的心態,也是一項重要指標。

當代文明的永續發展,綠色資產扮演了重要角色。
當代文明的永續發展,綠色資產扮演了重要角色。
圖/ 桃園市政府

身為臺灣主要工業大城,桃園抱持「要綠肺少排廢」永續思維,推動「桃園生態城市造林計畫」,延續「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精神造福後代子孫。桃園市市長鄭文燦表示,「桃園富享山海的天然恩賜,擁有濱海面山的地理優勢,更該主動擬定全方位的造林計畫,經由植物的淨化力均衡城市發展,締造桃園生態城市(Eco-City)各項指標,促成城市綠洲的未來。」

順應在地多元綠資源,邀請企業、市民造林養樹

桃園的綠資源類型十分多元,兼具高山、臺地、濱海、崖坡、水系、公園綠地等地景,尤其不同臺地的崖坡綠帶、濱海保安林,順應上百年的開墾,形成因地制宜的生活型態。桃園市政府養護工程處副處長高必嫻表示,桃園生態城市造林計畫的落實,必須依據不同地景的環境條件進行綜合規劃,綠林生態才能在桃園各地扎根、綿延。

高必嫻提到,找出可以植樹的土地,是造林計畫中「植樹認養」的第一步。利用數位科技,找到公有土地分佈圖,再透過GIS地理資訊系統進行疊合,搭配NDVI(常態化差值植生指標)數據分析,盤點相對缺乏綠地的公有土地,交叉比對後計算出桃園尚有容納100萬棵樹的栽植空間。

找到可著手的區域後,邀請民間企業、社會團體踴躍加入造林行列便是重要的下一步。高必嫻分享市府與半導體龍頭台積電的植樹行動,由台積電認植1萬5,000棵樹苗,經過一年培育再移交給市府,市府再妥善規劃種植於市內公園,大大提升桃園綠覆率。此外,台積電更與在地學校、社區攜手,將植樹重要性融入在地居民的生活,讓造林行動能進一步深植、內化。

將植樹觀念內化至在地居民心中,是台積電植樹行動的核心目標。
將植樹觀念內化至在地居民心中,是台積電植樹行動的核心目標。
圖/ 桃園市政府

為了讓有意願的一般民眾投身養樹行列,桃園建置了「森愛桃園」植樹網站媒合有緣人。民眾可透過網站中地圖,選擇行政區、地景類型及種植目的,篩選所欲種植的土地,而市府也會依據該地特性提供適地適種的方案,讓每棵樹苗都能順利成長茁壯。目前已成功媒合28 處綠地,也幫助因公共工程需遷移的樹木,找到新棲所,延續每一棵樹木的珍貴生命。

一般民眾能透過「森愛桃園」植樹網站的媒合,為桃園的永續貢獻一份心力。
一般民眾能透過「森愛桃園」植樹網站的媒合,為桃園的永續貢獻一份心力。
圖/ 桃園市政府

而法制及獎勵面向也是落實此計畫的重要途徑,桃園於2016年訂頒「桃園市樹木保護自治條例」,明文提供綠色公共財實際的保護。高必嫻提到,除了鼓勵民間對植樹的共襄盛舉,市府各局處也需因應其業務特色,發想與綠植保護有關的政策提案,例如近年市府所建置的「桃園市樹木普查資料庫」,為路樹建立身分編號,目前已掌握桃園市內11.4萬樹況,有利日後老樹健康狀態追蹤或修整通報。

最後也最重要的一項便是教育推廣,桃園針對一般大眾推動「樹藝綠化工作坊」、「樹木修剪認證考試」,以宣導樹藝養護的專業觀念;另外為了培養下一代青年對環境永續的認識,藉由植樹達人入校宣導、辦理學生競賽,讓更多市民從小對綠色資產有深入瞭解。

此外,造林計畫搭配戶外觀光進行宣導也是策略之一。因應桃園特有的臺地地形,桃市府正規劃全國第一條「崖線自行車道」,以龍潭三坑為起點行經八德霄裡,至終點高鐵桃園站,全長40公里,預計於沿途生態景致、綠色廊道設置指標及解說牌面,讓這條兼具人文歷史及自然地貌的騎乘路線,成為單車遊程新亮點。

崖線自行車道不僅貫串了桃園獨有的地景,更連結了多元的人文風情。
崖線自行車道不僅貫串了桃園獨有的地景,更連結了多元的人文風情。
圖/ 桃園市政府

生態城市造林計畫,自2020年實施迄2021年底已成功植樹2萬株,並持續透過科技應用、數位系統的建置,對桃園在地300多樣樹種進行分析,不斷優化植樹行動,預計於10年內達成60萬株的種植目標。在追求經濟發展之餘,桃園沒有忽略綠色永續工程,這座綠樹持續於各地茂盛的城市,又向宜居永續之都邁進了一大步。

[桃園市政府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