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募資(crowdfunding,也稱眾籌)是利用網路平台捐款或贊助別人,這類概念如今廣為人知。 新冠疫情爆發後,在網路上尋求捐款的人數創下新高,讓人以為這是美國社會安全網的一環。
群眾募資確實幫助了許多人。去年底知名街拍網誌「紐約眾生群像」發起人斯坦頓(Brandon Stanton),在網路平台GoFundMe上替遭受攻擊而失明的卡森募款,迄今獲得將近2萬3000人捐款,總額逾67萬5000美元。相較之下,吉姆(化名)的遭遇便沒有獲得這麼多關注:他是單親爸爸,兒子有身心障礙。吉姆的健康出狀況後,急需善款以免無家可歸,他只要2000美元來保住居所,但沒有任何人捐款。
我們研究群眾募資這類新型募款方式後發現,儘管卡森的故事廣為人知,令人憂心的是多數募款活動的結果和吉姆的狀況一樣。大部份使用GoFundMe和類似平台募款的人,無法解決財務問題。 光靠科技很難消弭貧富不均、社交圈差距和社群媒體動態的鴻溝。
我們發現有九成募款活動未達標,募得金額的中位數也只有數千美元。2020年有1/3的醫療募款活動沒有收到任何捐款。在此同時,網站上最成功的各類募款活動,卻能從數千名捐款者中募得數百萬美元。
群眾募資對擁有大量粉絲的社群媒體名人才能發揮功用。卡森的遭遇令人同情,但他的募款能成功,很大一部份歸功於斯坦頓的社群媒體影響力。
我們也發現群眾募資計畫獲得捐款前,通常得在臉書、Instagram或推特等社群媒體上發文,以獲得關注。但受眾無法消化網路上的巨量資訊,因此平台根據流行程度、創作時間點、地理或社交圈是否相近、是否有廣告商付費或符合受眾興趣等因素,利用演算法替受眾選擇內容。
在所謂的「注意力經濟」中,人們感覺無力接收大量資訊,卻沒察覺只看到社群媒體高度過濾後的資訊。換句話說,僅少數群眾募資活動能大量曝光,而受眾很可能只看到已成功的案例。 群眾募資對擁有高收入社交圈的人更有用。人們傾向和經濟、教育及文化背景相似的人來往,社會學家稱之為「同質性」。我們最近發現,收入中位數在美國前20%的郡發起的募款活動,獲得的金額是收入後20%的郡的兩倍。
在群眾募資中,社交圈擴大了貧富差距。造成這種結果不是因為誰更有愛心,而是收入和資源的差異。事實上,研究人員發現,美國收入最低的族群往往最慷慨。 最近一項調查發現,將近40%的捐款者家庭年收入不到六萬美元,超過1/3的人捐款時甚至沒有工作。收入有限讓這些捐款多半金額不高,對許多需要善款的人顯得杯水車薪。
GoFundMe知道本身資源不足以滿足平台上的大量需求,去年2月執行長卡多根(Tim Cadogan)懇求美國國會通過更多紓困方案,因為「我們無法越俎代庖」。儘管美國還有許多人陷入經濟困境,疫情紓困計畫卻已終止。除非美國政府決定延長或擴大必要的紓困方案(例如極為成功的子女稅收抵免方案),人們將持續在網路上尋求捐款。但成功的人少之又少,而貧富不均的問題只會雪上加霜。
本文授權轉載自:科學人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