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Model C量產版現身!從納智捷n7爆單背後,看懂鴻海電動車大夢
【圖解】Model C量產版現身!從納智捷n7爆單背後,看懂鴻海電動車大夢

更新10月11日:鴻海自行研發的電動車Model C量產版影片上線

鴻海科技日將於(18日)登場,今(11日)鴻海在官方社群公布Model C量產版短片,Model C為鴻海電動車開放平台首款SUV電動車。繼去年推出原型車,今年科技日將釋出Model C量產版,並和納智捷合作,以Model C原型推出7人電動休旅「n7」,從影片中可以看到數位儀表、直列式的中控大螢幕等亮點,以及整車外型。

MODEL C
Model C為7人座電動休旅車,是納智捷開發電動車n7所採用的原型。
圖/ 鴻海
MODEL C
Model C內部配有數位儀表、直列式的中控大螢幕。
圖/ 鴻海

以下為雜誌原文:

台灣的汽車市場,已經很多年沒這麼熱鬧。9月1日上午9點鐘一到,鴻海首款電動車Model C「n7」,正式透過納智捷(Luxgen)預購,甫開賣即湧進超過5,000人,熱絡程度一度讓系統無法負荷。

n7未上市先轟動,在鴻海和裕隆聯手打造首輛「百萬以內的國產電動車」光環下,加上只要千元購車訂金,火速在社群引發討論熱度。

n7是鴻海跨入電動車產業後的首款產品,透過鴻海集團2020年創立的電動車開放平台MIH聯盟開發,並使用標榜的標準化和規格化方式。n7能否一炮打響,直接關係鴻海後續拓展國際市場。

從研發到生產都在台灣,n7未上市先轟動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2019年7月上任後,積極投入發展電動車產業,定位為集團下一階段的成長目標。零造車經驗的鴻海,找來裕隆合資成立「鴻華先進科技」,結合裕隆多年汽車設計開發與生產經驗,以及鴻海集團在資通訊產業的資源,目標就是打進電動車產業。

對比燃油車,電動車最大改變在動力結構上。燃油車需要3萬個零組件,電動車縮減到1萬件,關鍵就在少掉了燃油引擎。此外,電動車多了電子電器的配置,需要資通訊產品來提供,像是中控台的儀表板到副駕駛的座艙導入大螢幕,就是面板廠商的機會。

「在電動車發展初期,傳統一級供應商還在適應學習,這讓資通訊業者有了切入的空間。」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資深產業分析師兼專案經理何心宇說。

看準電動車將改變傳統汽車供應鏈生態,MIH聯盟在推出不到2年,就爭取到國內外超過2,400家業者加入,產業涵蓋軟硬體、服務等領域。

MIH聯盟打造開放的底盤平台、軟體平台,提供MIH成員參與爭取零組件、軟體設計的機會。去年鴻海科技日上,鴻華先進發布3款自主開發的電動車,包含休旅車Model C、旗艦轎車Model E、電動巴士Model T,就是依照MIH聯盟的架構打造,並開放車廠採購。

MIH聯盟執行長鄭顯聰曾表示,「MIH平台能夠幫客戶完成80%的基礎工程,客戶只要專注在20%的差異化。」這將大幅縮短車廠開發電動車的時程。

同時,鴻海也希望帶動台灣的汽車供應鏈。3款原型車零組件超過50%由台灣供應商提供,MIH成員參與比重達70%;納智捷n7更是從研發到生產都在台灣。

不賣車,鴻海怎麼靠造車獲利?

一向擅長代工的鴻海強調「不做品牌」,這次信心滿滿,要如何靠「整車組裝」和「車用零組件」衝高營收?

首先,鴻海積極結盟區域合作夥伴。 由於汽車體積大、重量又重,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用BOL(Build Operate Localize,指興建、營運、在地化)模式,布局全球電動車市場,像是分別和中國最大汽車製造商吉利、泰國國家石油公司(PTT)成立合資公司。

其中美國市場走最快,鴻海去年11月以2.3億美元買下美國電動新創Lordstown俄亥俄州廠房,作為北美生產製造基地,並協助Lordstown量產電動皮卡,預計今年底交車。

第二,運用集團力量,切入車用零組件。 鴻海很早就切入汽車相關產業,集團旗下子公司鴻準、乙盛早已投入車殼、機構件,像是鴻準投入鋁合金車殼技術開發,並成功打入BMW的供應鏈;乙盛則是生產汽車天窗、汽車升降門等車用產品。未來將因應電動車事業擴大出貨。

第三,整合電動車關鍵的三電系統(馬達、電池、電控)。 鴻海與鴻華先進以及日本電產(NIDEC)三方規畫在台成立合資公司,將發展馬達電機系統,以及各種車用電機產品技術研發、製造和銷售。但台灣在動力系統上相對較弱,仍需要日本供應鏈的協助。

由於電池占電動車整車成本約40%,電池原材料的漲價,影響整車的製造成本,電動車業者可說是「得電池者得天下」。今年6月,鴻海斥資60億元在高雄設立「台灣電芯研發暨試量產中心」,試圖將整個電池產業鏈從上游的原材料、中游的電池芯到下游的電池包(Battery Pack)在地化生產,希望以台灣電池產業鏈做出來的電池,供應給採用MIH規格的電動車。

但蓋電池廠、建立產線都需要時間,鴻海規畫最快2024年導入電動巴士、乘用車及儲能應用。現階段納智捷的n7,鴻海仍主導採用中國寧德時代的電池。

何心宇指出:「掌握電動車底盤平台、電池技術、整車生產線這3大要素,是成為整車廠的第一步。」初步來看,鴻海已蓄勢待發。

第四,建立電動車下游出海口。 劉揚偉日前陸續拜訪印度、印尼和泰國領導人,討論半導體、電動車相關議題,積極在全球各地尋找合作夥伴與市場機會。

當時外媒《彭博》評論,「鴻海把未來押在電動車上,部分原因是為了減少對蘋果的依賴。」不想只是當大家口中的「iPhone代工廠」。

這次拜訪的三個國家共同特色是:都在培育本土電動汽車產業。像是印度政府推動電動車產業政策計畫,編列總經費達1,000億盧比(約新台幣390億元),用於車輛補貼及充電基礎設施布建。市場更多次傳出印度當局邀請鴻海到印度設立電動車廠。

泰國設定2030年電動車占國內汽車產量約30%,並提供車廠免稅與補貼優惠,去年起鴻海與泰國國家石油集團共同出資,設置泰國電動汽車工廠,最快2024年量產。

對於鴻海近期在東南亞的布局,金庫資本總經理丁學文認為,「雖然鴻海有抓到區域分化的趨勢,卻擺脫不了舊有包袱。」例如到當地蓋工廠,利用別國低廉勞力及土地成本,但現在,各國更在乎的是如何推動當地的汽車品牌發展。

在造車上,丁學文建議,鴻海必須和當地的新創圈整合,「將來掌握電動車的需求其實是新創。」因此接下來鴻海怎麼跟新興車廠合作,會是觀察的指標。

ICT切入電動車,需強化軟體與系統整合

近來鴻海幾乎以每月曝光一合作的速度,加快電動車布局。但即便MOU(合作備忘錄)簽得再多,外界最關注的仍是量產時程與交車數。因此納智捷n7可說是鴻海繳出的第一張電動車成績單,不過首批產品最快要等到2023年下半年起才會陸續交車,品質與安全性的問題仍待交車後驗證。

何心宇認為,涉及汽車內部安全性,如電池、電機等零組件仍需符合車規,業者必須歷經漫長的驗證時程,在產品的良率與可靠度持續精進,以取得車廠的信賴。

此外,未來的趨勢是「軟體來定義汽車」,ICT業者必須強化「軟體」與「系統整合」能力,否則最終仍難敵傳統的汽車一級供應商。

何心宇進一步說明,汽車座艙有很多次系統功能(如車載娛樂、先進輔助駕駛系統),各功能系統都需要作業系統(OS),這些OS需要整合控制,如松下電器(Panasonic)為了座艙系統布局,就透過併購軟體廠商,補足整合軟體控制的不足。

雖然待克服的問題清單還很長,但時間緊迫,鴻海需盡快複製貼上它過去在生產個人電腦和手機的執行力,並且放大。

鴻海已訂定2025年拿下全球電動車5%市占目標。過去電子代工形象鮮明的鴻海,從發起MIH聯盟到端出3款原型電動車,僅用1年。挾著這股氣勢,劉揚偉信心滿滿地指出,「我要證明給大家看,資通訊產業進入汽車產業是比較容易的。」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多問一點,離健康更近一些!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陪你找回身體的聲音
多問一點,離健康更近一些!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陪你找回身體的聲音

健康知識普及,卻未讓選擇變得容易。琳瑯滿目的營養補充品與建議,加上網路上碎片化、標準不一的資訊,反而讓判斷成本提高,許多人因此在起步階段就裹足不前。

「很多人其實想掌握健康,卻在資訊洪流中忘了相信自己身體的感受。」VITABOX® 營養師溜溜觀察,當選擇焦慮與資訊混亂成為常態,人們反而忽略了最簡單的事——傾聽身體的聲音。VITABOX® 因此在 LINE 推出 「AI 健康配速員」,透過對話幫助消費者重新找回與身體的連結,從內在需求出發,打造簡單好上路的保健起點。

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開啟健康對話第一步

「大眾常見的保健問題其實高度重複,但過去客服量能有限,我們常常得讓客戶等上兩三天才回覆。現在有了 AI,能即時解答基礎問題,營養師則可專注處理較複雜的個案。」溜溜說明,VITABOX®「AI 健康配速員」是一套全年無休的對話系統,平均每日處理超過 600 筆提問,其中約 90% 可由 AI 即時解決,僅有 10% 需轉由真人營養師接手。常見問題如「孕婦能吃哪些益生菌?」或「睡不好該補什麼?」等,AI 均能提供清楚、專業的建議。

若遇到較複雜或個人化程度高的問題,則可透過機器人自動回應+AI+營養師的分層機制,轉接給真人營養師進行後續諮詢,有效縮短等待回覆的時間,也提升整體使用體驗。「我們不是單純導入 AI,而是選擇用 AI 互動來實現我們相信的一種陪伴方式,讓對身體的好奇與理解,不必等待。」

VITABOX
VITABOX® 營養師溜溜表示,「我們希望 AI 不只是回答問題,而是陪伴每個人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需求。」
圖/ 數位時代

啟用方式也極為簡單,加入 VITABOX® 的 LINE 官方帳號即可一鍵啟動。系統會先詢問性別、年齡等基本資訊;若使用者無法清楚描述問題,AI 也能進一步拋出問題、比對歷史紀錄,或透過選擇題的方式,引導釐清隱性需求與個人目標。

「像是近期討論度較高的 NMN,不少人打成 NNN、MNM,所以我們也特別訓練 AI 的語意理解與錯字判讀能力,能親切引導確認:『請問你是想問 NMN 嗎?』即使輸入有誤,也能繼續獲得正確資訊,讓使用者感受到 AI 的理解與體貼。」溜溜指出,AI 的價值不只解答問題,還要能夠預判可能的模糊與錯誤,比使用者先想一步,做到主動理解、精準回應。

整合知識圖譜,打造 AI 與營養師的雙軌協作

這套 AI 系統由大型語言模型(LLM)驅動,結合 VITABOX® 多年累積的產品資料、CRM 數據、真實客服對話、營養學與醫學期刊,建構出可持續學習的健康知識圖譜。不同於傳統「問一答一」的機制,AI 採用語境分層邏輯,先從作息與飲食習慣切入,層層推進至保健建議,再進一步提供產品推薦,並不直接導向消費,反而強化使用者信任與參與感。

「我們不是在打造冷冰冰的機器人,而是塑造一個有溫度的健康夥伴。」溜溜強調,VITABOX® 延續 Make it Simple 的核心精神與一貫的品牌語調,講究準確,也講究陪伴與信任。

VITABOX
有了「AI 健康配速員」多問一點,營養師也能專注處理較複雜或個人化程度高的專案。
圖/ 數位時代

為強化資訊安全與建議品質,AI 系統由營養師與產品團隊共同把關,建置完整的風險識別與回應邊界。當提問涉及藥物、疾病診斷等超出 AI 處理範疇時,系統即自動提醒使用者就醫或真人諮詢,避免誤導。

為了讓整體設計貼近使用者,VITABOX® 將 AI 健康配速員直接整合在 LINE 平台上,無需額外下載 App 或開啟網站。「我們並不改變使用者的習慣,而是在他們最自在的地方,陪伴他們開始健康對話。」

「AI 健康配速員」於 2024 年九月正式上線,初期封測滿意度不到五成,經三個月優化調整後,2025 年第一季提升至 98.7%。溜溜分享:「我們收到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用戶回饋,有顧客表示被『一秒就收到回覆』嚇到,覺得回覆既『精準』又『貼心』;也有顧客雖然猜到是機器人,卻仍感謝 AI 的『悉心回應』,甚至有人說:『你們的服務系統真的很好,跟真人營養師一樣厲害!』這些回饋顯示,AI 的回覆品質已能與真人營養師無縫銜接,讓顧客在體驗上幾乎沒有落差。」

最令人驚喜的,是品牌導入 AI 後,整體轉換率提升了 13%。「原本只是想減輕客服壓力、解決顧客的問題,沒想到竟然也助攻銷售轉換,真的是意料之外!」

愈簡單、愈不容易,VITABOX® 的選擇與堅持

AI 強大而即時,那還需要營養師嗎?溜溜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AI 是輔助,不是替代。它能處理多數標準問題,但人與人之間的細膩互動與臨床判斷,是 AI 做不到的。」她舉例,曾有使用者一開始以為是退化性問題,後來經過營養師協助釐清生活與補充習慣後,才發現另有可能的影響因素。這類交叉比對與個別化觀察,仍需仰賴營養師的經驗和引導。

因此,VITABOX® 保留「一鍵切換真人諮詢」的設計,當問題超出 AI 範圍,系統會即時轉由專業營養師接手。AI 專注於初步引導與問題分流,營養師則投入更具判斷力與價值的個案管理與產品研究。

VITABOX® 也是目前業界少數以 AI 提供「專業智能健康輔助」的品牌,跳脫傳統 FAQ chatbot,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對話設計。「健康的選擇,就是多問一點。多問一點,就能往健康的理想更靠近一點。」溜溜笑說,有了 AI,就不用擔心麻煩別人,什麼問題都能安心提問。「當營養師不用再回答重複問題,就能更聚焦在專案開發、營養規劃、檢測優化等工作。」

這樣的設計思維,也與一直以來的品牌理念相呼應。不上通路、不靠代言的 VITABOX®,始終專注於天然成分(A.A. Clean Label 無添加)、加乘配方(VITASYNERGY®)、安全驗證(SGS、BSI)與永續包裝(FSC 紙材、環保油墨)。從產品研發到服務設計,一以貫之地實踐「Make it Simple」的初衷。如今,「AI 健康配速員」更讓「今天開始享受健康生活」成為每個人都能實踐的行動起點,把保健變簡單,也更容易開始。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