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速消費者行為轉變,帶動電商購物平台商機,也迫使品牌數位轉型。國內外多項消費者行為研究調查皆顯示,即便是在疫情過後,也有超過6成的消費者傾向維持新的購物模式。
過去,發展數位化能為企業創造優勢,而在「多通路銷售」的時代,如何以數據為核心、應用先進資訊科技優化商業決策、提升銷售力,已成為品牌活下去的關鍵。
從臉書、蘋果、微軟到網飛,都證明了藉助科技匯聚人氣,打造一個銷售者與消費者雙向參與互動的「平台」,是企業掌握市場、創造價值的成功方程式。
但要把流量轉變為銷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日前微軟舉辦的「MarTech新時代領袖早茶會」論壇便以「營銷轉型——打造市場攻心術」為討論主題,邀請台灣行銷科技業界領袖,解析最新MarTech趨勢,以及企業落實MarTech提升行銷績效的經驗分享,探討數據變現經濟時代不能沒有的行銷科技思維。
趨勢一:掌握數據自主權與資訊安全,完善客戶旅程是獲利關鍵
「我們都知道數據很重要,但怎樣才能讓數據為你工作?」台灣微軟首席營運長陳慧蓉表示。
作為現今最重要的平台提供者之一,微軟致力於透過雲端解決方案協助企業數位轉型。陳慧蓉認為,藉由一體化的平台,品牌一手掌握數據資料的蒐集和分析,串聯銷售與行銷,打造端到端一致的消費體驗,推展業務能更精準。
透過平台,包括客戶關係、產品研發、遠端工作等經營管理,都能整合在一起,用更聰明、更節省成本的方法做事,行銷團隊的KPI也能和公司業務有更深的連結。
「尋求第三方合作夥伴時,要注意安全隱私問題,並且客戶關係的經營最好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上。」陳慧蓉也強調企業投入MarTech時擁有「數據自主權」(Data Autonomy)的重要性。
「現在正是行銷人重新定義顧客體驗價值的最好時機」,台灣安索帕(Isobar)數據暨顧客關係行銷總經理夏雨農則觀察,正值巨變的時代反而帶來機會,讓企業更願意發展MarTech。
「你是在猜測顧客可能出現的時間點,還是引導顧客必然會出現?」夏雨農提出品牌及行銷人才應對「後設消費者」(Meta Customer)有進一步認識,也就是善用數據預測消費者下一步行動,給予最貼心的服務,打造完善的客戶體驗旅程,「別因為只看短線的營收,而忽略了未來顧客長期經營的滿意度。」
趨勢二:行銷成本降低,台灣品牌和人才不能再保守應戰
然而,伊雲谷CRM客戶關係管理服務總監李柏廷指出,目前企業的行銷與業務普遍缺乏共同目標與協作平台,導致潛在商機流失,難以培養忠誠客群。
根據麥肯錫2022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全球有57%的企業決策者表示自己的業務團隊並未善加利用行銷部門所提供的內容。李柏廷以多年協助企業導入CRM管理系統的經驗來看,發現問題大多出在數據分散、人工輸入耗時、系統不相容等,導致使用意願低落。
同時,安然科技執行長嚴中健觀察到,台灣科技人才眾多且研發經驗豐富,但相對於技術的掌握,企業在應用層面上較香港或亞洲其他地區保守,「現在的趨勢是行銷成本越來越低,如果再不大膽嘗試,在MarTech領域容易喪失與競爭對手拉開距離的機會。」
不同產業如何應用MarTech?一體化平台與專業顧問協助企業無痛升級
對此,「利用AI分析,能優化每一次客戶旅程的執行,降低獲客成本。」嚴中健表示,透過統一且靈活的平台分析數據,能幫助行銷快速定義推播時間、目標與內容。更重要的是,品牌能和消費者進行實時互動,抓住購買時機,也能立即分析行銷績效,回饋到下一次的優化。
DXC台灣易思資訊科技解決方案顧問協理李宗昇則分享了DXC協助國內外不同產業客戶落實數字化轉型的經驗,包括製造業、保險金融業、醫療業、職業球隊等跨國企業。
李宗昇說明,企業透過整合微軟既有的作業環境與Azure SAP、Dynamics 365、Power Platform等服務套件,能打造一體化的會員營銷平台,員工不需另外學習一套不相容、不熟悉的系統,達成無痛升級。
李宗昇以高科技製造業的客戶為例,該企業的痛點是產品線眾多、售後服務流程複雜且缺乏一致標準,DXC協助企業連結內部現有的維修平台、SAP與工單系統,把客服、工單、備件及訂單等流程串接在一起,並做到自動化,提升整體服務品質。同時,平台還能針對流程中各項數據進行蒐集、分析,應用在未來的業務拓展上。
綜觀各界專家的趨勢洞察,不難發現「強化顧客體驗」仍是MarTech的核心。圍繞著AI、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令人眼花撩亂,然而,數據的價值終究還是要以人為核心。如何以科技為工具,在全通路洞察消費者行為,抓住每一個向消費者互動、宣傳自己的機會,建立新的生態系統,才是企業必須面對的關鍵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