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上半年,零售店家因為疫情而停業,促使數百萬人改用網購。當時許多人認為,疫情將會永久改變消費習慣,未來電商將是人們購物的主要管道,零售業迎來歷史性的大翻轉,畢竟體驗過線上購物的即時性、什麼都能買的便利性之後,誰還會想舟車勞頓走訪實體店面呢?
然而,根據《彭博》報導,美國網購市場開始退潮。瑞士銀行的分析指出,服飾等商品類別的網購占總銷售比例已經回到疫情前的水準。過去 5 個季度,線上銷售的成長始終落後總體零售業的成長。
取而代之地,實體零售業強勢回歸。一份針對美國前 10 大零售連鎖店做的研究顯示,今年 1 到 8 月的來客數較 2019 年同期成長 2.7%;《華爾街日報》也指出,根據房產服務商 Cushman & Wakefield,今年第二季,美國零售店面閒置率降至 6.1%,為至少 15 年低點,該季購物中心的租金甚至比五年前高出 16%。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大摩)分析也顯示,2021 年美國開張店家多於關閉店家,為 1995 年首見;一些分析師預期,今年實體零售復甦的趨勢將持續。
實體零售更有互動,逛街「體驗」無可替代
「人們低估了舊習慣的影響。」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心理學和商學教授伍德(Wendy Wood)說,當大眾回歸日常生活,舊有的習慣就會回到原位,「當人們再次外出上班,下班後順道去逛個街、買個菜,這樣的舊習慣自然而然就回來了。」伍德說,這也是數百萬美國人重返購物中心的因素。
另外,對很多人來說,在商店購物的體驗很有趣。來自加州的消費者寇希(Katerina Cohee)接受《彭博》採訪時就表示:「我喜歡到商店找打折商品、把東西拿在手上的感覺。」伍德指出,去實體店購物,比動動手指網購買東西能有更多回應和體驗,這些體驗可以滿足人類渴望的社交互動。
像是飾品零售 Vacanza 創辦人徐亦知在《2022 社群行銷年會》就曾分享,旗下經營飾品屬於衝動型消費,吸引客人最大的亮點不完全是飾品,而是進店享受人擠人的感覺。因此,為了創造更強的「進店誘因」,Vacanza 近來打造複合店,比方結合知名飲料 SOMA,創造更多的人流,吸引客人入店。
積木玩具製造商樂高(LEGO)也從未放棄實體零售,並將其視為提供「品牌體驗」的重要場域。以新北市板橋區設立的樂高「未來概念店」為例,展示區不只是秀出積木,還搭配聲光效果,讓消費者更有沈浸式體驗;也附有放大鏡這樣的小工具,讓消費者可自由滑動放大鏡,透過放大鏡觀察盒組精緻的細節,近距離觀賞一顆顆積木所拼砌組合的樂高作品。另外也提供客製化的服務,像是自選積木、人偶,還有即拍即拿的專屬個人頭像的樂高盒組,也就是拍照後就能獲得個人頭像的樂高積木盒。
「門市並非純粹銷售產品的地方,是品牌和消費者創造更多互動的空間。」樂高執行長克里斯蒂安森(Niels Christiansen)說。
實體店面未來的靈魂:緊黏社區
近幾年,實體百貨業者也開始進攻電商領域,多出了線上通路這個坪數無上限的空間,實體店面逐漸轉型成「社區店」。像是美國的梅西百貨(Macy’s)就將地點設於消費者日常生活範圍的周遭,希望可以用較少的產品和更多的數位服務吸引消費者,拉近與顧客之間的距離。
在台灣,遠東 SOGO 高雄店於 9 月 24 日全新開幕,最大的變化就是將百貨營運樓層精簡為原有的二分之一,面積由 8,200 坪縮減至 5,200 坪,營業樓層也從 15 樓減至 7 樓。這波操作是為了提供更精緻的服務及貼合在地居民的需求,像是釋出更多休憩空間給消費者,走道寬從 2.4 米加寬至 3 米,櫃位部分也刪減少女休閒裝,以商圈周邊居民需求量最大的家電、日用品取代之。
過去以大型商場為主的誠品,也新開了許多小規模的社區店,作為接觸消費者的重要據點。「消費者可以逛逛書店體驗並至線上購買,有助於我們全方位經營會員,做到虛實整合。」誠品生活電子商務事業群副總經理張鈿浤說。
此外,新光三越百貨日前也預告下半年改裝及拓展計畫,第四季將插旗台北東區開發中型店鋪「Diamond Towers」。
Piper Sandler 零售分析師由魯瑪(Ed Yruma)表示,先前所有人都認為,電商將取代實體零售,但這顯然是錯的,現在消費者只想著「我要離開我的房子」,而做好準備的實體零售業者,就能敞開大門迎接他們。
資料來源:Bloomberg、Wall Street Journal
本文授權轉載自:FC未來商務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