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三方Cookie退場、Apple、Meta推出嚴格的隱私權政策,廣告市場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當不能仰賴巨頭提供的數據,越來越多網站建立起會員制,掌握自己的用戶數據,成為「供應商」,讓有刊登需求的廣告主來接洽購買版位。
根據 eMarkeret 的最新預測,預估未來五年,程序化廣告市場規模將增加三倍,來到 6496億美元,主導了全球的數位廣告支出。
在這樣的需求下,廣告交易平台(DSP)就崛起了。2016年創立於新加坡的數位行銷科技公司 AnyMind Group近年在台灣也在推行解決方案,力求攻下台灣媒體發布商市場,包括今週刊、天下雜誌、康健雜誌、鏡週刊等媒體都是客戶之一。目前平台上可以和廣告商串接、媒合廣告,也能進行社群數據分析、使用者互動優化等功能。
AnyMind Group大中華區常務董事錢鵬從香港越洋接受採訪,他表示,台灣市場的潛力非常驚人,GDP超越日韓,而且各大社群網站、電商平台都在台灣有很大的使用量,讓許多跨國解決方案,都願意在台灣推行,甚至作為實驗場域。
不過在推行解決方案的過程中,AnyMind也觀察到台灣市場的狀況,「供應方」竟然是最大的挑戰。
台灣媒體還沒準備好?三大挑戰待克服
「廣告方錢都捧過來了,可是還找不到媒體可以投,有錢沒地方花。」AnyMind Group媒體成長部經理林憶如坦言,台灣媒體目前在進入廣告媒合市場有三大挑戰,首先是隱私問題,如果把平台用戶的數據都放上去,是否能真的有安全保障,是否能不外流、影響媒體聲譽?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AnyMind在AnyManager平台上導入新的ID加密技術,用戶登入媒體網站時,只要同意蒐集Email資料,就會被加密處理成一個ID,就像是一個信封,裡頭只裝著非機敏資料,而且無法再往回推。在接下來的交易中,買賣方就是拿著信封互相傳遞,不會有人知道原始用戶到底是誰。
隱私問題解決了,第二大疑慮就是有足夠的廣告商在使用嗎?,會不會投資進去使用了,可是裡面根本沒有買方?林憶如表示,目前平台上已經可以和超過70個廣告商媒合,並且在持續擴大中,廣告商對於平台媒合的需求非常龐大,導入新技術的意願也很高。
林憶如表示,目前最大問題就是媒體網站登入率不高,許多媒體都在Cookie宣告退場之際,才開始緊急建置會員系統,「客戶會很緊張地問我們,三個月可以嗎?來得及嗎?」但即便建立起系統,仍有賴市場習慣的養成,成長速度很慢,有些媒體只有1%的讀者會登入,對用戶的認識程度不足,即便投放廣告也很難看見明顯成效。
林憶如表示,預期產業要完全做起來,至少得等到明年以後,這也是AnyMind Group未來重點投入的目標。
坐擁13大市場數據,下一步插旗「緊閉大門」的中國
AnyMind Group成立6年來,已經迅速拓展到東南亞、台港澳、中東與印度等13個市場,2021年的營收為1.74億美元(約新台幣52億元),從2017到2021年的年複合成長率高達62%。
談起下一步擴張的方向,錢鵬透露,正在準備進軍非常艱難的中國市場,若成功導入平台,將為廣告主打開這扇緊閉的門窗,認識中國市場消費者樣貌,以及在中國媒體投放廣告。
「我們沒有理由不進去最大的出海市場。」錢鵬指出,其實從創立初始就接觸過中國的開發商,但在這幾年間遭遇非常多困難,新法規上路、內容審核等機制都變化快速,集團只好在2018年減緩對中國市場的投資,重點投入網紅事業的經營。
直到今年,網紅事業上軌道,系統技術也越來越完整,足以應付迅速變化的市場,「我們不只是成熟,而是已經準備好,這個機會是我們的競爭對手不會擁有的。」雖然還沒有時間表,但錢鵬表示,預計很快就會有成果可以分享。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