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直擊拿掉口罩後的印尼!能否再次成為孵化獨角獸的沃土?
【觀點】直擊拿掉口罩後的印尼!能否再次成為孵化獨角獸的沃土?

一踏進印尼雅加達蘇加諾-哈達機場,映入眼簾的是各國的各色餐廳,包含台灣士林雞排,也進駐在機場。這一瞬間,竟有比樟宜機場,本次行程的上一站,更熱鬧的錯覺。玻璃自動門一打開,熟悉的濕熱空氣迎面而來。我們徑直走向Grab的叫車地點,偌大的轉運中心,卻已經沒有一人戴口罩。

因為乘客運載人數大,Grab乾脆在T3航站樓設立服務處,2名身著綠色制服的員工,熱情來回,負責指揮湧入的車潮。時值11月的第17屆20國集團峰會(G20)會議前夕,前往南雅加達SCBD的路上,不時可以看到紫色的峰會宣傳告示,峰會的主題是「Recover Stronger, Recover Together」,舉辦地點在峇里島。多家媒體預測,習近平與普丁都可能會出席。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2013年印尼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領袖峰會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2013年印尼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領袖峰會

年初以來,印尼政府積極打開國門,無論是首都雅加達或者峇里島,迎接各國遊客與商務人士。雖然少了中國、俄羅斯旅客,2022年1月到2月,航空入境人數與去年相比,仍增加了97%,總體國外旅客達到33萬6000人。而台灣旅客,只要出示打滿三劑該國政府承認的疫苗的小黃卡,就可以落地簽入境。

儘管根據日本經濟新聞(日經)今(2022)年10月28日的報導,東協市場新創的黃金時期,似乎已經過去。然而,對於正在參與「解封大賽」的印尼,真的是如此嗎?

來峇里島,早不只是度假!

透過當地人口中得知,印尼政府以峇里島為引擎,將商務活動、國內外大型會議與旅遊產業結合在一起。在Agoda上,峇里島已經成為印尼本國人搜尋熱門目的地的第一名;印尼本身則是境外旅客在亞洲搜尋的前三名,緊追在泰國與菲律賓之後。印尼吸引的前五大感興趣的國際觀光客,依序來自於澳洲、美國、新加坡、英國與韓國,尤其澳洲與新加坡,更是分別增加了220%與200%!

印尼峇里島海灘一景
印尼峇里島的衝浪者天堂:庫塔Kuta海灘的週日日落時分

以9月份舉辦的G20的先導活動「G20 Digital Innovation Network 2022」為例,便於峇里島舉行,分別邀集會員國,協商在醫療、綠色與再生能源、供應鏈、教育科技與多元金融服務五大領域的合作。這些論壇,已經先後吸引了韓國、日本與中東地區的創投與新創公司,前往拓展市場,或者趁機在當地旅遊。

而旅遊科技新創公司,如Bali Twin Metaverse,與美國遊戲公司Epic Games ,和佈局印尼數位市場多年的AWS,趁機宣布峇里島虛擬地產和NFT的計畫,用來推廣觀光與自身服務。

無獨有偶,峇里島當地的足球俱樂部,也是東南亞首個上市的職業球隊公司Bali United,透過旗下的Ekonomi Baru Investasi Teknologi 進行元宇宙的新創投資。其portfolio之一,創立於雅加達的Genexyz,甫於8月底推出了本土虛擬偶像,用來滿足印尼本土內容創作與粉絲經濟需求。

新冠肺炎衝擊印尼新創的大好勢頭,疫後盼轉型從谷底反彈

東南亞投資者的信心,正經歷從高到低,再盼望著回升的熱潮,套一句本地人的形容,有如經歷了一次U-Turn。新加坡風險債基金Genesis的合夥人之一Jeremy,與曾經投資過台灣KKDay的創投Monk's Hill Ventures,印尼的合夥人Susli,也不約而同提到,「今年起,SaaS為主的模式,看起來在東南亞要逐漸轉型,以滿足更多的需求。」

而依據日經的最新整理,印尼GoTo和Bukalapak的股價,分別在一年內分別掉了48%和37%,也剛好應證了這個判斷。以印尼B2B市場而言,當務之急是直接促進、提升約2億的都市與鄉村的消費者交易效率,即提升營業利潤,或降低成本,而非「看似固定支出的訂閱服務。」

業者指出,如今的社交商務(social commerce)或快商務(quick commerce, Q-commerce)新創,更能夠在市場找到價值定位。印尼social commerce 代表公司之一RateS,成功滲透進400個以上的城市,尤其是穆斯林群體,進行社群網路再行銷,相較於傳統通路,保留了30%左右的利潤給經銷商。而Q-commerce領域的代表新創Dagangan,成功串連了5000個鄉村、3000個庫存點,節省了在冷凍食品、日用品等業者95%的物流成本。

印尼峇里島街景
印尼峇里島的衝浪者天堂:庫塔Kuta海灘街頭鄰居小童正慶祝生日

「尤其是食品、餐飲、農業,與中間的供應鏈、物流,仍然有巨大的改善空間和需求。」印尼商會Indonesia Prima的負責人、同時也是穆斯林社群的意見領袖之一Diah說道。「因為我們還有好多沒有好好利用的土地生產力!」

當各國紛搶進東南亞商機,台灣該如何理解印尼機會?

面對不願意在東南亞諸國「解封大賽」落後的印尼,台灣企業對於當地人而言,能見度並不高,甚至雙邊還沒有找到互補的著力點。

台灣目前在經營印尼市場,或者參與當地科技新創發展的人數,極其有限。儘管已經有AppWorks在當地扎根多年,但無論是數量,或者交流頻率,印尼仍然有很大的需求空間。筆者彙整了雅加達的中介機構、創業加速器與創投業者的意見,歸納幾點訊息,以說明印尼市場的現狀。

挾國際一流企業經驗、資金,連結在地市場與全球的海歸人才

一位印尼大學(Universitas Indonesia)的海歸,現任職於BCG的當地朋友解釋:「我們許多獨角獸公司的創辦人都是美國為主的海歸派(赴美留學生群體),甚至多數成功募資超過B輪公司創辦人,擁有MBB(McKinsey、BCG與Bain,指國際策略管理顧問巨頭)的背景。」這些人理解並以母國的文化自豪,也帶進了國際的資本與合作機會。

另外,越來越多印尼創投公司的團隊合夥人,有海外工作、留學的經驗,甚至部分基金,具有跨國共同決策的機制,除了前述的Monk’s Hill Ventures與新加坡、越南同步,如具有日本背景的East Ventures,也盡力協助新創打通新加坡與日本市場。

部分印尼創投業者,開始將矽谷與美國的工作速度作為目標,以即時消化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會。如制定2週內給出TS(甚至24小時以內)的流程;或者招募跨國管理經驗的從業人員,將搜尋新創公司的人際網路最大化,以便短期內可以收集更多的訊息、接觸到最多的案源。

而有鑑於獨角獸上市估值過高的經驗,以及升息帶來的資金成本,對於營收、甚至營利的要求變高,已經是投資者的共識。

宗教、文化習慣都是商機!韓國年輕世代早直接進駐搶進在地機會

IETO Taipei的駐台代表Ali Fauzi就曾經提出,在印尼,懂宗教就能做生意。舉凡Halal認證的飲食、藥妝,到清真旅遊、朝聖的規劃,甚至能夠讓穆斯林婦女可以自在地休閒、消費或取得社會協助,如健身、購物與遠距醫療等,都已經成為顯學。這些都是外國人需要認真觀察,或者與當地人合作的生意。「台灣或國外的創業者如果要來募資,我們一定會先確認他們在印尼有可持續性的營收。」一位投資人補充。

印尼峇里島寺廟一景
印尼峇里島的寺廟裡,人們正挑選水果塔準備祭祀

值得注意的是,印尼不只一位企業家提到,韓國的企業、新創是他們很關注的合作夥伴。韓國的許多年輕人加入了如Grab等獨角獸企業,或者隨著三星、樂天派駐當地,並建立了韓國與印尼的在地連結。這批韓國的年輕世代,提供了在市場與人脈的窗口,尤其是伊斯蘭教社群,幫助自己國家的企業來印尼投資、設立公司。時尚、美妝產業,更是許多韓國中小企業熱衷的目標。

無庸置疑,印尼與東南亞諸國正在擺脫疫情前兩年帶來的衝擊,爭取復甦。在這場「解封大賽」中,透過G20在峇里島的契機、新一波的國際化,以及數位轉型的基礎需求,印尼的市場氛圍變得更加開放,甚至巴不得吸引更多的人才與科技共襄盛舉。

這意味著,印尼對於台灣的品牌、產品與服務仍然開放著許多機會。商會的負責人Diah,熱情地在雅加達SCBD商場內,向我們介紹台灣餐廳與小吃,並且說明:「我們其實不會認真定義startup、SME(中小企業)或科技創新之類的概念,只要確定誰能夠滿足市場需求而且可以擴大,那我們都願意坐下來談合作。」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 智慧代理人時代來臨!三大導入階段, AI 落地企業不卡關
AI 智慧代理人時代來臨!三大導入階段, AI 落地企業不卡關

生成式 AI 帶動企業數位轉型浪潮持續升溫,各界不再滿足單一任務型的 AI 應用,而是期盼 AI 能真正成為具備主動決策與多工能力的「智慧代理人」(Agentic AI),在最少人為干預的情況下,自主推進工作流程、完成複雜任務。

但企業導入AI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對AI有正確認識,並制訂循序漸進的導入流程,才能真正發揮AI功效。在2025台灣人工智慧年會中,cacaFly 聖洋科技技術副總吳振和提出三大導入關鍵階段,深入剖析企業如何從概念驗證(PoC)階段,逐步推進到實際上線(Production),並分享實務經驗與觀察。

延伸閱讀:生成式AI可以怎麼用?cacaFly現身說法,助企業應用GCP服務智慧轉型

解鎖 Agentic AI,企業邁向多任務智慧代理

「很多公司會問,One AI 要做什麼事?但實際上,若要讓 AI 回答公司內部政策或新法條的相關問題,僅靠基礎模型並不足夠。」吳振和指出,要讓 AI 真正成為能「做事」的智慧代理人,前提是它必須理解企業內部的脈絡與知識,並即時掌握外部變動的資訊。

企業必須先釐清內部規範是否與最新法規相符,這意味著系統必須具備持續爬取與解析最新資料的能力。為此,企業必須先截取與整理內容,再建構成專屬的知識庫(Knowledge Base),確保資料品質達到可用標準後,再透過檢索增強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技術,使 AI 能夠即時動態查詢並生成符合企業語境的回答。

延伸閱讀:從資料清洗到 RAG,大型語言模型的必需品,做出專屬企業的 AI 知識庫!

吳振和強調,這是一個動態循環的過程:從資料蒐集、品質控管、知識庫建構到生成應用,每一環節都息息相關,任何一處鬆動都會影響最終產出的準確性與可信度。

cacaFly 聖洋科技技術副總吳振和
圖/ cacaFly

破除「一次到位」迷思,從驗證到落地的三大關鍵階段

許多企業對 AI 寄予厚望,因此常將 PoC 視為年度計畫的重點,希望能「一次到位」做出具體成果。但吳振和提醒,若缺乏清楚的系統工程思維,PoC 容易淪為「概念展示」,難以真正走入組織的日常營運。

他將導入 Agentic 系統工程的歷程,分為三個關鍵階段:

1.第一階段:可行性評估(Feasibility Study)
企業必須在投入資源前,先明確界定「最需要被 AI 解決的關鍵問題」是什麼,並進一步設計可量化的驗證指標。這不僅包括評估技術實作的可行性,更要從商業目標出發,釐清導入 AI 的具體使用情境、預期成效與風險邊界,如此才能確保後續模型選型與資料蒐集方向正確對齊業務需求。

2.第二階段:系統設計與驗證(Design & PoC)
在確定導入方向後,必須規劃清楚資料蒐集與整理流程,確保知識庫的內容具備正確性、完整性與時效性。吳振和特別強調,這個階段不能只追求展示效果,而應以「產品化思維」來構築 PoC,使其具備可擴充性、可維護性及安全性,才能為後續上線打下基礎。

3.第三階段:產品化與營運(Production & Operation)
當 PoC 驗證完成後,進入正式上線階段,挑戰也隨之而來。除了需要整合企業內部系統與流程,還必須建立持續監控與維運機制,確保模型表現隨時間演進不會劣化,並能快速回應法規變動或資料更新的需求。吳振和指出,這往往是最容易被低估、但也是最考驗企業組織能力的關鍵環節。

cacaFly 聖洋科技技術副總吳振和
圖/ cacaFly

建立模型優化根基,打造高品質的黃金資料集

吳振和特別強調,要讓 Agentic 系統工程真正發揮效益,企業必須先建立一套高品質的「黃金資料集」(Golden Dataset),作為模型評估與優化根基。他指出,黃金資料集的價值在於能為模型選擇與前測提供客觀依據,讓團隊能針對不同任務挑選最適合的模型,避免導入初期就誤踩方向。

同時,黃金資料集也能協助團隊辨識模型的常見錯誤與脆弱點,進而快速回應「模型飄移」(Model Drift)的風險。吳振和說明,所謂模型飄移,指的是即使模型本身未經改版,效能也可能隨著環境與資料變動而突然下降,導致原本表現良好的模型出現偏差。透過持續比對模型預測與黃金資料集結果,團隊才能即時察覺效能衰退,並進行迭代更新,確保系統長期穩定運作。

從小規模應用起步,漸進擴展至核心業務

吳振和分享,在實際輔導企業導入 AI 的經驗中,最常見的挑戰來自於「期待落差」。許多企業誤認為概念驗證(PoC)階段即可呈現完整的產品原型,然而實際情況顯示,若企業未能建立完善的資料架構與流程基礎設施,即使短期內展現亮眼成效,也難以確保長期營運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

也因此他建議企業在規劃 AI 導入時,應採取漸進式策略,從小規模應用場景著手,逐步擴展至核心業務領域。企業應將 PoC 定位為整體產品開發生命週期的重要環節,而非獨立的一次性專案。

AI 的導入不僅是一場技術升級,更是企業組織文化與決策流程的轉型工程。唯有從資料治理、流程優化到人才培訓同步布局,才能確保 AI 能在企業內部真正「落地生根」,創造長期商業價值,成為真正的智慧代理人。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