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人才議題持續延燒,眾多半導體廠除了必須面對三至五年後可能浮現的人才缺口,對正在擴廠中的半導體企業來說,人才的培育也是一大難題。
在過去,晶圓廠內部的新進員工,通常需要三個月至一年,才能夠完全適應工廠語言和思維,甚至更久都是可能發生的。然而,這對於正在全力衝刺產能,並正於台灣、美國及日本擴廠的台積電來說,適應期恐怕趕不及擴廠速度。
想當台積電廠內的工程師,除了要能夠操作軟體外,對於各機台的元件部位如何運行也需要有基礎認知。為了能快速培育新人各項技能,統一受訓品質,台積電在中科Fab15A廠區設立了新人訓練中心,近日首度於媒體面前公開亮相。
以晶圓廠來說,能簡單的分成「產線員工」以及「廠務員工」。前者負責操作各項晶圓生產機台、良率優化或參數調整等,大致上如製程、設備工程師皆屬此類;後者則主要維護廠區運轉正常,由於台積電工廠為24小時運轉,因此維持水、電或是氣體管路等項目的正常供給,亦是增加量產效率的重要環節。
台積新訓中心首度亮相!已培育6300名員工
「產線員工」包含了工程師、助理工程師等,都會在錄取之後先到台積電中科的新人訓練中心,進行為期四到八週的培訓。
在工廠內,由於要解決的狀況眾多,不見得每位新人都能受到師父的紮實訓練。而台積電則表示,新訓中心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縮短接下來新人的成學習曲線,在正式加入廠區時能更快上手適應。
在新訓中心內部,會依照薄膜、濕蝕刻或乾蝕刻等不同區域進行訓練,新人將各自在教室內受訓。解說的台積電員工表示:「每間教室內放的都是真正在產線上會遇到的機台。」
以製程中關鍵的黃光區教室來說,教室內部就有一台機器供學員操作使用,甚至連晶圓廠內部會有的晶圓運送車都一併設置。此外,教室內也有已拆解的模組,供學員學習機台如何運作。以晶圓廠內的黃光區來說,目前普遍較為重要的機台分別為DUV(深紫外光曝光機)和EUV(極紫外光曝光機)。
不僅如此,由於產線機台大多無法看到內部運作,台積電也紛紛在機台內部裝有相機,讓學員可清楚看到當晶圓送到機台裡後,歷經了哪些流程,幾乎是手把手地從頭教起。其中一位台積電講師表示:「在這裏,教的就是從0到1的過程。」如此一來,到廠區內部後,從1開始的學員在與老鳥的銜接上,也較能有共通語言。
而新訓中心內部除設有大型機台,也有樓層為專門講解各部份元件的原理。換句話說,若將半導體設備比喻為一台車,新人不僅要學會怎麼開車,也要知道當車輛故障時,到底是引擎還是水箱出了問題、又是其中哪一個零件。要做到這樣的地步,若沒有將機械全數拆開是難以達成的。而台積電則表示,台積是全台唯一將元件全數拆開來供新人訓練的晶圓代工廠。
根據台積電提供的資料顯示,截至今年10月,新人訓練中心已培育超過 6,300 位台積生力軍,都已在各自單位服務,顯示這種集中化的方式,確實達成較高的效率。而當中的所有師資,也都是來自於台積電內部的資深員工。
日本廠員工也來受訓!廠務訓練應對緊急狀況
另一方面,位於台積電Fab15B廠區的「廠務學院」則涵蓋了六大訓練中心,包含水、氣化、電力、機械、儀控和工安環保。以氣體為例,台積電的訓練間不僅設有整個完整的系統線路,並以藍色燈號標示氣體流向外,也擺放部分的元件拆解,目的是想透過實務操作,讓學員學得更透徹。
目前台積電於日本熊本九州廠的員工也正在此進行相關訓練,台積電表示,無論在台積電全世界哪個廠區的新進員工,都必須到此接受培訓。事實上,這樣的做法不無道理,倘若工廠內供電出現故障時,於系統轉換到備用電源的同時會發出短暫巨響,第一次面對該情形的員工很可能會不知所措,白白浪費了搶修時間。
而台積電也使用了Hololens作為訓練輔助,模擬諸如火災、氣體洩漏等意外的標準處理流程,透過虛擬實境的輔助建構情境,讓學員更能在沒經驗的情況下,於事故發生時能快速反應。如此一來,才能確保晶圓廠能持續地運轉無虞,將損害減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