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其實不環保!比燃油車毒3倍、溫室氣體也超多⋯⋯污染關鍵在電池?
電動車其實不環保!比燃油車毒3倍、溫室氣體也超多⋯⋯污染關鍵在電池?

買電動車,可能沒有比較環保!根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縮寫為 IEA)的數據,全球電動車市場在 2021 年共售出 660 萬輛,相較 2020 年成長翻倍,創下新紀錄。目前全球電動車總數約有 1,650 萬輛,難以想像距今不到 10 年之前,累積只有約 12 萬輛的遙遠差距。

電動車市場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快速成長中。但是買電動車,真的比較環保嗎?

在各國政府政策、技術更新及消費者選擇的多種因素推動之下,電動車的高速發展趨勢成為全球淨零碳排目標的顯著變因之一。這也連帶讓相關基礎設施及電池生產成為產業界亟待解決的問題,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更是備受關注。

特斯拉
電動車有比較環保嗎?《數字裡的真相》指出,生產電動車時對環境所產生的衝擊,甚至比傳統汽車還更多。
圖/ 特斯拉

電動車並非完全零排放,製造過程可能比傳統汽車更污染

《數字裡的真相》指出,生產電動車時對環境所產生的衝擊,甚至比傳統汽車還更多。根據理特管理顧問公司(Arthur D. Little)的報告,製造電動車的過程會大量使用重金屬原物料。因此, 一輛電動車製造過程可能產生的毒性,是傳統汽車的 3 倍

此外,近期一份研究報告顯示,電動車比起一般燃油車更重,因此在道路行駛時產生的非廢氣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 PM)可能也更多。這些懸浮微粒來自於煞車、路面等因素造成的輪胎磨損以及重新揚起的道路灰塵。

雖然電動車仍不屬於零排放汽車,但專家也幾乎同意,與傳統燃油汽車相比,電動車所產生的碳足跡相對更低。IEA 在報告書中也同樣指出,電動車在其生命周期內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平均為傳統汽車的一半,若使用低碳(low-carbon)電力來充電,可以更進一步減少 25% 的碳排放。

Audi 極速充電站_2
電動車是否環保,很大程度取決於它們的充電及電池製造方式。
圖/ 奧迪

因此,要討論電動車造成的環境影響,並非想像中那麼簡單。從原物料開採、電池生產、電動車製造,再到道路行駛及電力儲存,每一個環節都有可以降低碳排放的空間。《紐約時報》指出,電動車是否環保,很大程度取決於它們的充電及電池製造方式。

如果要讓電動車超級環保,必須確保都是綠能發電

比爾.蓋茲在《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提到,全球的電力供應,仍有三分之二是使用化石燃料來發電;其中燃煤占電力來源近 4 成,石油及天然氣則占了約 3 成。因此, 如果要讓電動車真正實現零排放的願景,首先要讓輸電網路(electrical grid)變得更潔淨

《False Alarm》作者比約恩・隆堡(Bjorn Lomborg)在《華爾街日報》的投書中,引用美國經濟協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美國每增加一輛電動車,在它的生命周期內將造成平均價值約 1,100 美元的外部環境污染損失;這份研究顯示,忽略供電來源差異,將造成某些地區的負面效益。

以美國輸電網路的電力來源來說,包含了化石燃料及可再生能源發電廠所產生的電力,因此平均而言,可能使用到低碳電力的電動車,會比傳統汽車來得更環保。然而,《紐時》也提到,如果某輛純電動車在美國中西部進行充電,因為沒有再生能源發電支援,會導致該地區附近的發電廠需要燃燒更多的煤炭。這台純電動車實際上產生的污染,可能比使用潔淨(低碳)電力的油電車來得更多。

麻省理工學院能源倡議中心(MIT Energy Initiative, MITEI)的資深科學家謝爾蓋.帕特采夫(Sergey Paltsev)在接受《CNBC》的訪問時說,只有在電力來源為可再生能源時,電動車的好處才會全部顯現,而這可能需要花上數十年的時間。

一台電動車的鋰、鈷、鎳等礦物原料,是傳統汽車6倍

《CNBC》指出,電動車生產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高於傳統汽車,是因為製造電池的過程,包含使用鋰、鈷、鎳等金屬礦物原料的生產工廠及運輸過程,都屬於能源密集產業。

國際能源署在報告書中指出,一輛典型電動車所需投入的礦物原料,是傳統汽車的 6 倍;如今,電動車及電池生產已經取代消費性電子產品,成為鋰的最大消費者,並且預計在 2040 年取代不鏽鋼,成為鎳的最大終端使用者。

全球對電池製造的材料需求飆升,但這些原物料的生產卻高度集中於少數國家。根據《CNBC》報導,中國在生產鋰電池上具有全球主導性,除了擁有稀土金屬、石墨等礦產資源,在精煉製程上也占據重要地位。此外,當地巨型工廠製造電池的過程通常也由化石燃料供電,因此,目前在中國生產的電動車將會有大量的碳足跡。

對於環境與人體造成傷害!電池原料鎳,礦藏開採、提煉一點都不綠

電池生產集中於少數國家,除了可能有供應鏈隨時中斷的風險,部分國家的礦產開採品質不佳,精煉過程中將耗費更多能量,除了拉高生產成本,溫室氣體排放量及廢物料也都會隨之增加。

製作電池的原料含有鎳、鈷、鋰、銅及稀土等金屬,部分國家因含有大量礦產資源,而被納入電動車產業鏈,其中,印尼擁有全球最多的鎳儲量,莫羅瓦利工業園區(IMIF,Indonesia Morowali Industrial Park)內,許多工廠致力於生產電池所需要的鎳,供應給特斯拉(Tesla)、福斯汽車(Volkswagen)與寶馬(BMW)的電動車。

然而,與電動車低碳排的形象相反, 電池原料開採與生產製造過程並不「乾淨」 ,澳洲鎳礦顧問史蒂芬.伯朗(Steven Brown)指出,印尼的ESG風險被認為高於其他國家:由於IMIF排放的污染物質,海水溫度升高,魚蝦無法生存,使附近的漁民必須要開船3小時,才能捕到魚。

《Nikkei Asia》報導,採鎳過程所生產的磚紅色礦渣,會滲入流經村莊的溪流,讓海水具有毒性,破壞當地的稻田與森林。批評人士指出,印尼薄弱的環境法規,是吸引外來投資、提高鎳產量的因素之一。且印尼仍有 6 成電力為燃煤發電,寬鬆的監督政策將導致大量廢棄物與煤煙。當地非政府組織的協調人梅爾基・納哈爾(Melky Nahar)說:「缺乏監督為產業參與者創造了『機會』,政府法規及政策都沒有能威懾企業的明確條款。」

印尼的主要冶煉技術「高壓酸浸法」(HPAL,high-pressure acid leaching)每開採、加工一噸鎳礦,會釋放 19 噸的碳,產生 1.5 噸難以管理的有毒廢棄物,在印尼產生每一度電力的碳排,遠高於全球大部分地區;專門為印尼電力、能源與相關基礎設施提供法律諮詢的安德魯.迪格斯(Andrew Digges)表示,如果和加拿大相比,預估到 2030 年,印尼每度電所產生的碳排量,將會是加拿大的 9 倍。

未來,提升冶煉技術將是降低電池碳足跡的關鍵。大型冶煉企業已宣布建設綠能發電廠,包含太陽能及風能,並研發新技術,減少製造電池所產生的碳排放。印尼政府也致力於將政策符合責任採礦保險倡議組織(IRMA,Initiative for Responsible Mining Assurance)的標準,滿足潛在投資者與終端消費者對ESG的關切和要求。

《紐時》也指出,開採鈷會產生危險的礦渣,這些廢物料會滲入當地環境,在冶煉過程中,也會排放出有害氣體,對兒童及居民造成健康的潛在風險。人權組織也提出警告,世界有多達 7 成的鈷在剛果民主共和國開採,當中卻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管理不當的「手工」礦山,許多人(包含兒童)沒有獲得適當防護,直接以手持工具開採,對其身體及安全造成危害。

如今,各國已逐漸意識到生產電池所產生的碳足跡和環境污染,並致力於打造更乾淨的輸電網路,以及降低電池製造可能造成的負面效益。無論如何,僅是宣導消費者購買電動車,而未解決製程上的污染問題,仍無法真正實現低碳排,甚至是零碳排的目標。

資料來源 / IEAIEA2ScienceDirectCNBCNew York TimesWSJ、《數字裡的真相》,天下文化出版、《如何避免氣候災難》,天下雜誌出版、《Nikkei Asia》2022.10.24-30 封面故事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月刊

責任編輯:林美欣

關鍵字: #電動車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