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律師》成功,讓台灣大、遠傳也想學!電信業2大策略進軍影視,怎麼做?
《非常律師》成功,讓台灣大、遠傳也想學!電信業2大策略進軍影視,怎麼做?

回顧2022年,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以下簡稱非常律師)無疑是戲劇圈黑馬,從第一集收視率只有0.9%,到最後大結局飆升至17.5%。除了登上Netflix全球收視冠軍,更以4億小時的總觀看時數,躋身Netflix非英語電視節目排行第6名。

這部暴紅影集,是由韓國電信公司KT旗下的影視製作公司KT Studio Genie出品,在創下收視神話之餘,也為總是被戲稱為笨水管(dumb pipe)的電信公司開啟了全新的可能性。

電信本業成長速度放緩,如何槓桿自身的網路基礎建設、用戶數,為事業帶入新的營收動能,幾乎是全世界電信業者面臨的難關。而影視產業,就被電信公司視為新營收引擎。

從台灣大哥大MyVideo投資戲劇《火神的眼淚》、代理Disney+、與BBC Studios首次品牌合作,或是遠傳friDay影音平台製作綜藝節目《極島冒險溜浪》、攜手公視打造迷你影集《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簽下《財閥家的小兒子》等,都能看出電信業者在影視產業的野心。

延伸閱讀:一場499之亂,讓遠傳擁抱新創!新事業營收年增30%,「電信公司不再只是電信公司」

在日前落幕的2022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上,針對「從韓國KT投資內容產業來看,台灣電信產業的未來發展策略」一題,由文化內容策進院院長李明哲、台灣大哥大新媒體服務副總經理李芃君、遠傳電信數位娛樂營運長蔡俊榮共同討論:看著將影視產業發展得爐火純青的韓國,台灣電信產業在內容發展上還能怎麼一展拳腳。

12合照.jpg
文化內容策進院院長李明哲、台灣大哥大新媒體服務副總經理李芃君、遠傳電信數位娛樂營運長蔡俊榮討論如何從韓劇的成功模式中學習。
圖/ 數位時代提供

根基於電信業者的基礎優勢,除了扶植自己的IP與作品之外,李芃君與蔡俊榮也提出了2大策略,以中、長期佈局影視劇產業。

策略一:結合異業參與,建立IP的孵化流程

「對我來說,整套《非常律師》商業模式帶給我最大的啟發,在於IP衍生的的效益,都留在韓國、電信公司KT中。」李芃君說,諸如中國方想要改編、美國方以《非常律師》為主題發行NFT,或是其他單位規劃推出舞台劇、音樂劇等,完整的IP價值都掌握在KT手中。

李芃君.jpg
台灣大哥大新媒體服務副總經理李芃君對韓國管理、孵化IP的流程與機制印象深刻。
圖/ 數位時代提供

想完整收穫IP價值,需要長期的耕耘。李芃君說,《非常律師》的IP豐收,其實是建立在早期就制定的完整規劃上。她也提到:台灣許多優良的IP有沒有機會「在上檔之前」就規劃好未來的異業合作?

目前台灣市場上,內容製作團隊與OTT平台、電信業者在合作時面臨的問題是,雙方合作往往在戲劇檔期結束後就停止。李芃君期望,相關經紀服務如通路推廣、周邊販售等專業,可以更早就參與IP孵化,延長IP的壽命與價值。

前者如即早規劃會在哪些管道播放、為熱門角色設定粉絲帳號,在播放檔期結束後,如期販售周邊產品、舉辦實體粉絲活動、安排主題樂園等;後者以台灣大哥大的生態圈為例,台灣大哥大將規劃與momo電商共同開發熱門IP的周邊產品。

李明哲.jpg
文化內容策進院院長李明哲期待電信業者應用自身優勢,參與影視產業。
圖/ 數位時代提供

李明哲對此也表示,電信業者佈局影視劇產業應抱有中長期投資的思維,善用穩定現金流與集團生態圈綜效。李芃君期待,台灣影視劇產業可以建立出流水線(Pipeline),也就是將推出影視作品的步驟定義清楚,讓作品開發的流程更標準化,達到「質好量多」的水準,做到文化輸出。

策略二:電信業者不要浪費數據,搭配廣告幫串流找出新的商業模式

電信業者除了善用生態圈參與影視產業之外,蔡俊榮表示,電信業者的最大利基其實是「會員」與「數據」。在廣告與串流合併,成為串流業者新的、力推的商業模式時,具備大量用戶數據的電信業者能夠為廣告、行銷帶來相當精確的指引。

遠傳蔡.jpg
遠傳電信數位娛樂營運長蔡俊榮看好電信業者在「串流與廣告」市場中的商機。
圖/ 數位時代提供

蔡俊榮觀察,近年外國影視劇產業開始採用PAST(Premium, ad supported streaming)模式,以及FAST(Free, ad supported streaming)模式,分別提供用戶「付費有廣告」與「免費有廣告」的串流服務。而這個模式,也將成為遠傳friDay影音發展影視劇產業時的主要策略。

也就是說,從明年開始,遠傳除了用戶的訂閱月費之外,規劃將一部份的用戶流量變現,用於廣告販售。蔡俊榮表示,流量變現的成效將高度取決於電信業者對數據的掌握度。電信業者能掌握客戶明確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消費習慣等,這些數據也成為其他產業尋求與電信業者合作的最大誘因。

李明哲表示,企業經營應該應用自己的優勢,而台灣大哥大與遠傳也正在跳脫狹義電信業者的範疇,應用本業的生態圈與會員數具優勢,去獲取更多的客戶與商機。

蔡俊榮也笑稱,除了上述關卡,影視劇產業還有個最大的敵人就是盜版,鼓勵消費者用選擇改變產業,同時也勉勵創作者,變得「市場化」並不丟臉,有人看作品不是壞事,創造出給全世界看的作品,讓作品可以走出台灣。

責任編輯:林美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ESD防護IC到微系統工程:晶焱科技以BCD製程跨足霍爾電流感測領域,布局車用與AI伺服器電源市場
從ESD防護IC到微系統工程:晶焱科技以BCD製程跨足霍爾電流感測領域,布局車用與AI伺服器電源市場

走進晶焱科技,很難不注意到企業牆上掛著的一段話:「積體電路與微電子系統的靜電放電(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防護設計,不只是高深的學問,更是一門追求極致工藝的精品藝術。」這句出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講座教授柯明道的話語,也正好體現了晶焱科技過去二十年來在技術領域持續深耕、追求極致的最佳寫照。

作為國內的IC設計公司,晶焱科技長年專注於電子產品中那顆不起眼、卻肩負系統安全重任的防護IC。「看似沒什麼存在感,但如果沒有它,輕則訊號中斷,重則整個系統癱瘓。」晶焱科技總經理姜信欽博士笑著說,也因此所有用過筆電、手機、電視或AI伺服器的消費者,或許都曾經間接受惠於晶焱科技的這門技術。

從守護到進攻,晶焱科技瞄準霍爾電流感測

晶焱科技總經理姜信欽博士強調,從靜電防護到電流感測,團隊深耕超過20年,致力於在保護與訊號品質間取得
晶焱科技總經理姜信欽博士強調,從靜電防護到電流感測,團隊深耕超過20年,致力於在保護與訊號品質間取得最佳平衡。
圖/ 數位時代

姜信欽回憶,晶焱科技自1998年投入ESD研究,直到2005年才正式進入市場,花了七年蹲點。如今,團隊已累積超過400種產品規格,滿足不同電子產品的需求。而這背後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防護」與「不干擾訊號」間取得平衡。姜信欽說,過高的箝制電壓可能會在某些情況下無法完全防護,過低的話則可能會過早啟動防護機制,影響正常運行。「難的是要像避雷針一樣,瞬間導走危險電流,卻不影響正常訊號的傳輸。」

雖然在ESD防護市場打下基礎,但姜信欽也坦言,單靠防護IC未必能支撐企業規模與競爭力。「留在舒適圈不是我們的選項。我們想找出下一條能跟臺灣半導體共同成長的路。」而這條路,就是高精密霍爾電流感測器(Hall Current Sensor)。

晶焱科技設計開發部資深經理楊鴻銘博士說明,透過磁場感測可精準掌握電流變化,尤其適用於電動車與AI伺服
晶焱科技設計開發部資深經理楊鴻銘博士說明,透過磁場感測可精準掌握電流變化,尤其適用於電動車與AI伺服器電源電流監測。
圖/ 數位時代

所謂高精密霍爾電流感測器,是透過偵測電流所產生的磁場變化,進而反推出電流大小,達到非侵入式監測,避免干擾原本電路的運作。晶焱科技設計開發部資深經理楊鴻銘博士補充說明,傳統作法通常會將感測器直接串入電路中,但這樣往往會影響電流本身。「我們現在是利用磁場感測的方式,完全不會干擾訊號流。」他說。尤其在電動車產業快速崛起之際,這樣的方案更顯關鍵。因為電動車在瞬間加速或充電時,經常出現突波電流,若偵測不夠精準,可能就會影響整體能效與行車安全。姜信欽也表示,高精密霍爾電流感測器能在有限空間內精確掌握電流變化,正是車用領域最迫切需要的技術。

姜信欽進一步透露,其實在創立晶焱科技之初,就同步規劃了兩條技術賽道:一條是靜電放電(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防護IC,另一條則是類比IC。當年之所以先選擇投入防護IC領域,主要是因為較容易找到市場需求。而隨著AI伺服器、電動車與綠能應用的快速發展,市場對電流精密監測的需求急遽攀升,也讓晶焱科技看見切入霍爾電流感測器的絕佳機會。「現在所有電子產品都在往微型化發展,傳統電流感測模組體積太大,根本無法塞進未來的車用或伺服器設備裡。」姜信欽說。

鎖定AI、車用與綠能場景,晶焱科技迎向藍海市場

然而,要做出高精密霍爾電流感測器,遠比外界想像困難。除了必須解決溫度漂移問題,更要處理雜訊、封裝熱效應,以及如何讓感測器在不同電流範圍都能保持精度。「這不是單純的IC設計,更是一個微系統工程,必須同時理解電、磁、熱三種物理效應。」姜信欽坦言。過往若要自行投資,研發時程往往得拉長到五年以上,且這方面技術臺灣其實是相對缺乏的。

「計畫對我們來講就像沙漠裡看到水。」姜信欽口中的計畫,正是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下簡稱本計畫)」。他表示,若沒有本計畫的支持,這顆產品恐怕還要再拖個兩年才能進入量產。

由於晶焱科技選擇採用高壓金氧半導體製程(BCD),改變傳統霍爾感測器使用雙極性製程(Bipolar)或外掛砷化鎵(GaAs)、氮化鎵(GaN)元件的做法,並將霍爾元件、放大器與溫度補償電路全部整合在單一晶片中,這不僅大幅降低成本與體積,也顯著提升靈敏度。姜信欽表示,他們甚至在封裝內設計了特殊的導電結構,用以將磁場集中至霍爾元件上,進一步提高感測精度。「過去的霍爾感測器多是獨立模組,但我們希望將它做成一顆IC直接放進系統裡,這樣不僅能節省空間,還能實現自動零點校正與溫度漂移補償。」他說。

楊鴻銘補充指出,晶焱科技瞄準的市場涵蓋AI伺服器電源監控、電動車車載充電器(On-Board Charger, OBC),以及太陽能系統的最大功率追蹤(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MPPT)。以AI伺服器為例,在直流-直流(DC-DC)降壓模組從48伏轉換至12伏的過程中,需要透過霍爾感測器即時監控電流並執行相位平衡。此外,晶焱科技的產品同時具備ESD防護與高隔離耐壓設計,能滿足車規與工規等嚴格標準。

迎戰千億市場新局,晶焱科技要以新技術開創新篇章

晶焱科技背後擁有一支穩健紮實的團隊,是推動技術不斷前行的最大後盾。
晶焱科技背後擁有一支穩健紮實的團隊,是推動技術不斷前行的最大後盾。
圖/ 數位時代

「未來臺灣很多AI伺服器大廠以及車廠,都將是我們的潛在客戶。」姜信欽有信心的說。目前,晶焱科技的首款高精密霍爾電流感測IC,已進入客戶測試階段,預計最快2026年開始量產。雖然姜信欽謙虛地說市場量體規模難以預測,但根據晶焱科技內部的預估,到2032年全球高精密霍爾電流感測器市場將有望上看新臺幣1,000億元。對晶焱科技而言,這不只是開發新產品,更是把過去在ESD防護累積的工藝精神延伸到新的成長曲線。正如企業牆上那句話所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晶焱科技正用二十年的技術底蘊,敲開另一道更高的門檻。

「我們不是只想守住舊市場,而是要在下一個二十年,找到屬於臺灣IC設計的新位置。」姜信欽說。從電子產品背後默默防護訊號,到如今挑戰更高精度、更高附加價值的微系統設計,晶焱科技迫不及待要展開新的篇章。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晶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創辦人:姜信欽博士
- 核心技術:靜電放電(ESD)防護 IC
- 資本額:新臺幣9.8億元
- 員工數:約150人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