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經濟復甦,使用石化燃料的需求提升帶動獲利,但石化產業的用人需求卻減少,2021年總體減少38,100個工作機會,相對的這些失業的工人將何去何從?企業在能源轉型時,怎麼解決過程中產生的這些「副作用」?
非營利新聞組織Bailout Watch調查2021年的石化產業裁員與減薪問題,發現全美前20家石化燃料公司共裁撤15,000個職缺,2020年減薪幅度6%,2021年更是減薪達7.3%。然而,員工薪資佔營運成本相當小,公司的獲利大部分卻給了公司股東與華爾街資本家。
不只是傳統石化能源,汽車製造商也受到轉型影響。 Toyota社長豐田章男2021年就曾指出,日本政府的2050碳中和計畫,預計日本2030年可生產800萬台新能源車,也代表內燃車會減少800萬輛,並影響550萬個工作機會,一旦燃油車被完全禁止,汽車產業將大受打擊。
能源轉型的新問題
全球大部分公司都相當專注環境永續目標,加速社會和經濟的轉型,聯合國分析到2030年,投資的綠色經濟可以產生2.6兆美元的經濟利益,其中單以能源領域就約可創造1,800萬個工作機會。但能源轉型過程中,公司常忽略對社會、經濟的負面影響,包含消費者將面臨更高的能源價格、碳密集產業的工作損失以及勞工權益的保障,都是能源轉型過程中的新問題。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人人享有負擔得起、可靠、永續的能源」旨在解決不公平能源的問題。根據《路透社》報導,一倡議組織共榮性資本委員會(Council for Inclusive Capitalism)致力促進更公平的轉型過程,稱為「公正過渡」(just transition)。
此民營組織推動公平公正的能源轉型架構,讓公司更積極的採取行動,並制定公正能源過渡框架,提供公司、投資者和政府能源轉型指南,期望能遵守4個核心概念:
1. 支持能源的普遍性並建立一個淨零碳排的世界
2. 發展能源勞動力,以支援零碳、低碳的未來
3. 建立社區環境的韌性
4. 在過程中促進合作並提高透明度
這四個核心框架用於衡量公司在公正轉型的進展,讓投資者可以評估公司,擴大市場影響力。此一指標在全球逐漸廣泛被採納,以評估環境、社會與經濟目標的標竿。
公正轉型領先的企業與組織
許多公司在公正轉型上已有一定的成果。日本三得利致力開發日本最大的16兆瓦(MW)綠色氫動力系統。公司計劃這座位於山梨縣的氫能源製造廠,將用於廠內的礦泉水消毒,以及提供燃料給週邊社區的公車使用。執行長小野真紀子(Makiko Ono)指出,當氫能產出滿載時,足夠供應白州酒廠與水廠一年所需的能量。
蘇格蘭石化公司SSE對員工進行低碳職業的再培訓計畫,讓那些受能源轉型失業的石化工人在公司的Beatrice風場找到新工作。2020至2022年期間,SSE再生能源公司的員工人數成長約50%,目前僱用1,300多名員工。非營利組織Next Step更是致力於讓較低所得的民眾,協助他們可以找到負擔得起、透明揭露房屋建造與能源效率的房屋。
歐洲最大產煤國波蘭,根據《世界銀行》報導南部城市Libiąż,關閉礦場造成不穩定的衝擊,當地工人正在努力找到新的工作。當地一家塑膠回收加工公司Thermoplast與市政府、職業學校合作,培訓失業勞工與學生能留在家鄉從事非採礦工作,實現公正過渡。
無論公司短期成本如何,調查顯示市場和大眾都期望公司在氣候轉型上能創造更多價值。從自然災害、極端氣候到能源不平等,共榮性資本委員會的衡量框架,提供企業指引並期待能有更多人響應,雖然短期企業與社會可能存在較大的轉型陣痛,但長遠看來增加經濟成長的同時也提高社會韌性。
參考資料:Reuters、Canary media、Next Step、Bailout Watch、Insideevs、United Nations、World Bank
責任編輯: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