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轉型是什麼?企業永續經營新挑戰:如何解決大量工人失業的「副作用」?
公正轉型是什麼?企業永續經營新挑戰:如何解決大量工人失業的「副作用」?

隨著全球經濟復甦,使用石化燃料的需求提升帶動獲利,但石化產業的用人需求卻減少,2021年總體減少38,100個工作機會,相對的這些失業的工人將何去何從?企業在能源轉型時,怎麼解決過程中產生的這些「副作用」?

非營利新聞組織Bailout Watch調查2021年的石化產業裁員與減薪問題,發現全美前20家石化燃料公司共裁撤15,000個職缺,2020年減薪幅度6%,2021年更是減薪達7.3%。然而,員工薪資佔營運成本相當小,公司的獲利大部分卻給了公司股東與華爾街資本家。

不只是傳統石化能源,汽車製造商也受到轉型影響。 Toyota社長豐田章男2021年就曾指出,日本政府的2050碳中和計畫,預計日本2030年可生產800萬台新能源車,也代表內燃車會減少800萬輛,並影響550萬個工作機會,一旦燃油車被完全禁止,汽車產業將大受打擊。

能源轉型的新問題

全球大部分公司都相當專注環境永續目標,加速社會和經濟的轉型,聯合國分析到2030年,投資的綠色經濟可以產生2.6兆美元的經濟利益,其中單以能源領域就約可創造1,800萬個工作機會。但能源轉型過程中,公司常忽略對社會、經濟的負面影響,包含消費者將面臨更高的能源價格、碳密集產業的工作損失以及勞工權益的保障,都是能源轉型過程中的新問題。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人人享有負擔得起、可靠、永續的能源」旨在解決不公平能源的問題。根據《路透社》報導,一倡議組織共榮性資本委員會(Council for Inclusive Capitalism)致力促進更公平的轉型過程,稱為「公正過渡」(just transition)。

此民營組織推動公平公正的能源轉型架構,讓公司更積極的採取行動,並制定公正能源過渡框架,提供公司、投資者和政府能源轉型指南,期望能遵守4個核心概念:
1. 支持能源的普遍性並建立一個淨零碳排的世界
2. 發展能源勞動力,以支援零碳、低碳的未來
3. 建立社區環境的韌性
4. 在過程中促進合作並提高透明度

這四個核心框架用於衡量公司在公正轉型的進展,讓投資者可以評估公司,擴大市場影響力。此一指標在全球逐漸廣泛被採納,以評估環境、社會與經濟目標的標竿。

公正轉型領先的企業與組織

許多公司在公正轉型上已有一定的成果。日本三得利致力開發日本最大的16兆瓦(MW)綠色氫動力系統。公司計劃這座位於山梨縣的氫能源製造廠,將用於廠內的礦泉水消毒,以及提供燃料給週邊社區的公車使用。執行長小野真紀子(Makiko Ono)指出,當氫能產出滿載時,足夠供應白州酒廠與水廠一年所需的能量。

蘇格蘭石化公司SSE對員工進行低碳職業的再培訓計畫,讓那些受能源轉型失業的石化工人在公司的Beatrice風場找到新工作。2020至2022年期間,SSE再生能源公司的員工人數成長約50%,目前僱用1,300多名員工。非營利組織Next Step更是致力於讓較低所得的民眾,協助他們可以找到負擔得起、透明揭露房屋建造與能源效率的房屋。

歐洲最大產煤國波蘭,根據《世界銀行》報導南部城市Libiąż,關閉礦場造成不穩定的衝擊,當地工人正在努力找到新的工作。當地一家塑膠回收加工公司Thermoplast與市政府、職業學校合作,培訓失業勞工與學生能留在家鄉從事非採礦工作,實現公正過渡。

無論公司短期成本如何,調查顯示市場和大眾都期望公司在氣候轉型上能創造更多價值。從自然災害、極端氣候到能源不平等,共榮性資本委員會的衡量框架,提供企業指引並期待能有更多人響應,雖然短期企業與社會可能存在較大的轉型陣痛,但長遠看來增加經濟成長的同時也提高社會韌性。

參考資料:ReutersCanary mediaNext StepBailout WatchInsideevsUnited NationsWorld Bank

責任編輯:林美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