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Model Y在台灣降價、在美國卻漲價!原因是什麼?馬斯克為何打價格戰?
特斯拉Model Y在台灣降價、在美國卻漲價!原因是什麼?馬斯克為何打價格戰?

2023.2.4 更新

特斯拉台灣官網上,可以看到幾個車款價格調降,原本兩車型售價分別為2,299,900元、2,599,900元的Model Y,最新價格已經降價為2,119,900元 (Long Range) 與2,379,900元 (Performance),換算下來,兩種車型分別有著18萬元與22萬元的降幅。

不過就在一天後,特斯拉又雷厲風行地,在美國市場調高了Model Y 車款價格。媒體報導,外界普遍猜測原因在於,美國財政部於當天稍早調整了電動車退稅政策,將可以退稅車款的門檻從5.5萬美元調高到8萬元,藉此允許更多跨界休旅車(SUV)獲得 7,500 美元電動車稅額抵免。

換句話說,特斯拉此舉可以再調高售價的同時,又能讓車主享有稅額抵免。

特斯拉降價
圖/ 螢幕截圖

以下為今(2023)年1月的文章,一文看懂特斯拉為何敢大幅降價,其他車廠會跟進嗎?

2023年新年伊始,馬斯克就火力全開,大殺四方。

1月13日,特斯拉宣佈在歐美多國市場大幅降價,包括美國、德國、加拿大、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德國、荷蘭、英國、挪威,降價幅度1%-20%不等。

在美國市場,所有車型售價下調。其中Model Y降幅最大,起售價從65990美元降至52990美元,降幅逾20%。同時,Model 3、Model S、Model X也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價,降幅在6%-10%不等。

tesla1
圖/ 36kr

在德國,特斯拉下調了Model Y和Model 3的售價,降幅在1%-20%不等;在加拿大,特斯拉下調全系車型售價,降幅幾乎都在10%以上,最高降幅達19.5%。

tesla2
圖/ 36kr

一周前,特斯拉剛剛宣佈在中國和日本市場大幅降價。

在中國市場,1月6日,特斯拉宣布Model Y起售價從28.89萬元下調10%至25.99萬元,Model 3起售價從26.59萬元下調13%至22.99萬元,二者均創下國產特斯拉歷史最低價。(單位為人民幣,下同)

特斯拉中國調價
圖/ 36Kr

這已經是過去5個月內,特斯拉在中國第 5 次調價,不同車型累計降幅約5萬-10萬元。

1月6日,特斯拉還在日本市場宣布降價,將Model 3和Model Y的價格分別下調約10%。

特斯拉在全球如此大幅度地降價,可以說是在給全球消費者「送紅包」,也是在向全球新能源車的同行們「扔炸彈」。也說明馬斯克是真急了。

鋼鐵人一開戰,全球同行還有幾家不顫抖?他們無論跟還是不跟,都很難。 2023年的新能源車市場注定血雨腥風,行業洗牌加速到來,誰能挺過這場血戰?

馬斯克為什麼急了?

價格戰背後,馬斯克的焦慮一方面源自特斯拉的失意,另一方面來自2023年的悲觀前景。2022年全年,特斯拉在全球共交付131萬輛,相比2021年增長40%,去年的增幅是87.4%。這個成績距離馬斯克設定的2022年交付輕鬆增長50%(交付150萬輛)甚至更多的目標仍有不小的差距。

在全球純電動汽車領域,特斯拉2022年的銷量依然蟬聯第一。但如果放在混動+純電動的新能源車范疇,特斯拉被比亞迪反超,丟掉了王座。

2022全年,比亞迪共售出186.35萬輛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208.64%,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比亞迪純電動乘用車的年累計銷量為911140輛,2021年純電動車銷量為320810輛。

特斯拉的主力銷售車型Model 3和Model Y分別已經上市7年和4年。這幾年,特斯拉全靠老產品打天下。它的新能源車同行們卻在拼命推陳出新,分流特斯拉的潛在用戶,拉低特斯拉的市場份額。

美國是特斯拉銷量最大的市場。儘管特斯拉依然是美國最暢銷的電動汽車品牌,但它在美國的市場份額正在逐年下滑。

據標普全球移動(S&P Global Mobility)的報告,截至2022年Q3,特斯拉在美國新註冊電動車的市場份額為65%,低於去年同期的71%,而2020年特斯拉在美國的市場份額一度高達79%。標普預測,到2025年,特斯拉在美市場份額或將降至20%以下。

tesla3
圖/ 36kr

中國市場在特斯拉全球銷量中佔比約三成。但隨著比亞迪一騎絕塵、「蔚小理」等一眾造車新勢力的瘋狂追趕,份額不斷下滑。

據乘聯會的數據,2022年,特斯拉在中國新能源車銷量排名第三,市場份額7.8%,12月份一度低至6.6%。

特斯拉銷量成長不及預期,不是產量不足,而是需求不足。

tesla4
圖/ 36kr

整個2022年,特斯拉產量1369611輛,交付量1313851輛,產銷差額為55760輛。也即,2022年庫存55760輛,佔全年銷量的4.24%。反觀比亞迪,2022產銷額佔全年銷量的比例僅為0.73%。

如果特斯拉不能快速提升銷量,其產量過剩問題會更加突出。畢竟,特斯拉仍然在擴大產量、擴建工廠。

按馬斯克的計劃,特斯拉可能會開設10—12家新工廠,最終實現2030年年銷2000萬輛的目標。最近的媒體報導稱,特斯拉正在考慮投資7.75億美元擴建美國德州的工廠;以及將在印尼落成第三座海外汽車生產工廠。

特斯拉需要快速提升銷量,解決需求疲軟的問題。但馬斯克對2023年的汽車消費前景是悲觀的。

他曾在2022年12月底預判,2023年全球會遭遇一場相當嚴重的經濟衰退,其嚴重程度將與2009年相當。

世界銀行也在《全球經濟展望》中,大幅下調了2023年全球經濟的增長預期。世行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將放緩至1.7%,低於2022年6月預計的3%。這將是繼2009年、2020年的經濟衰退後,近30年來的最低增幅。

降價無疑是最快速拉升銷量的手段。據媒體報導,在宣布降價後,特斯拉中國3天內狂攬3萬輛訂單。

這一招馬斯克簡直是屢試不爽。儘管每次降價都會遭到老車主的反彈甚至維權,但每次降價後都會有大批新用戶湧進特斯拉門店,開心地獻上自己的鈔票。

這場價格戰,誰敢跟?

特斯拉發起價格戰,戰火燒向了誰?

在中國市場,特斯拉降價後,主力車型Model 3價格帶降至22.99萬-32.99萬,Model Y的價格帶降至25.99萬-35.99萬。

申港證券認為,特斯拉本次降價後,20萬-30萬價格帶的新能源車型將受到明顯影響,其中包括小鵬P7、G9、極氪001、比亞迪漢和海豹、問界M5和M7等,而15萬-20萬價格帶的車型也將受到擠壓,這些車型的潛在客戶將分流到特斯拉。

tesla5
圖/ 36kr

延伸閱讀:特斯拉降價惹怒一票老車主!馬斯克反嗆:漲價時也沒人貼錢給我

在20萬-25萬價格帶,Model 3的最新起售價較比亞迪海豹高出不足2萬元;比小鵬P7便宜1萬多;比蔚來ET5起售價低3萬。這幾款車都被視為Model 3的直接競爭者。

在純電SUV車型裡,Model Y最新起售價 25.99 萬元,與AITO問界M5 EV最新起售價25.98萬幾無價差。相比蔚來的ES6、EC6,小鵬G9,理想L7、L8,Model Y在售價上都有明顯的優勢。

領跑C11這種主打親民路線的車型,起售價18.58萬元,有20萬左右預算的消費者就可能分流到Model 3。

面對鋼鐵人發起的「挑釁」,誰敢應戰?

AITO問界率先跟隨降價。 1月13日,AITO問界官宣降價:即日起,問界M5 EV調整後售價為25.98萬元起,問界M7調整後售價為28.98萬元起,兩款車型降價幅度達到3萬元。

同時,對於降價前已提車的車主,問界承諾將提供價值3萬元以上的權益禮包予以補償;就連此次沒降價的問界M5增程版車主,也可獲贈兩年基礎保養。

AITO問界是賽力斯汽車與華為合作推出的汽車品牌。自2022年3月正式交付以來,AITO問界已累計交付超7.5萬輛汽車,堪稱一匹黑馬。

此前的11月份,AITO問界已經跟隨特斯拉推過一波降價促銷。犧牲部分毛利換銷量是AITO問界降價的主要訴求。

目前來看,業界尚未有第三家新能源車企加入這場價格戰。

相反,去年底至今,比亞迪、吉利、長安、哪吒、東風等品牌先後宣布旗下部分車型漲價。廣汽埃安今年初宣布預計於3月初對旗下車型漲價,漲幅在3000-6000元不等。

蔚來創始人李斌曾在接受採訪時明確表示,特斯拉降到十幾萬都不奇怪,但蔚來堅持的原則是不降價。其它車企不敢輕易參戰,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底氣不足。特斯拉降價的一大底氣來自其遠超同行的高毛利。

特斯拉獲利圖
圖/ 36kr

2022年Q1,特斯拉的單車毛利率高達32.9%,雖然呈下降趨勢,但Q3的單車毛利率依然保持在27.9%。

理想是造車新勢力中單車毛利率相對較高的公司 2022年前三季度,理想的單車毛利率分別為22.4%、21.2%和12%,較特斯拉仍有較大差距。

淨利潤方面,2022年Q3,特斯拉每賣出一輛車平均獲利9711美元,在一眾車企中排名第一,遙遙領先。在單車獲利水平上,新能源全球銷冠比亞迪遠遜於特斯拉,只有1466美元。「蔚小理」更是賣一輛虧一輛——以Q3為例,每賣出一輛車,蔚來虧1.529萬美元,小鵬虧1.0484萬美元,理想虧6566美元。

q3數據來源:金十數據、公開信息
圖/ 36kr

成立至今,大批造車新勢力仍處於巨額虧損中。僅2022年前三季度,蔚來就累計虧損了87億元,小鵬緊隨其後,前三季度共虧損67.78億元。

中國車廠2022前三季度
圖/ 36Kr

對很多車企來說,這場價格戰跟或不跟都是殘酷的選擇。跟,意味著繼續「失血」,資金壓力高企;不跟,則可能丟掉訂單,被用戶拋棄。

血戰2023

2022年,除了極少數車企如比亞迪過得春風得意,絕大部分車企都壓力山大。即便是彪悍如特斯拉也沒能例外。

車企們在2022年既遭遇了共同的困難,包括疫情反覆、全球處於加息週期、消費低迷、供應鏈價格上漲、地緣關係緊張、科技股在資本市場遇冷等,多重利空輪番吊打全球車企。

同時,每家車企進入了各自發展的不同階段,各自暴露出自身的問題。

馬斯克身陷曠日持久的Twitter收購大戰,無暇顧及特斯拉。2022年,特斯拉鑑於成本上漲,多次漲價,再加上老車沒有更新換代,在消費者眼中不再是性價比的代表。

因此,特斯拉不僅丟了新能源全球銷冠,市值也縮水超7000億美元,馬斯克在特斯拉的持股市值縮水2000億美元,成為人類歷史上財富縮水最多的人。

低效運行的蔚來2022年銷量增速低於中國智慧電動汽車的整體增速。銷量一度領先的小鵬,隨著G9出師不利而迅速跌落,股價暴跌,諸多管理問題集中暴露。

走大單品路線的理想低估了從理想ONE切換到L9的難度,高估了用戶對老單品的忠誠度,最終遭遇短期銷量斷崖式跌落,計提8億庫存損失。

總的來看,2022年,蔚小理的先發優勢被明顯稀釋,銷量逐漸被野蠻生長的第二批造車新勢力埃安、AITO問界、哪吒、零跑趕超。

當然,在群雄逐鹿的2022年,已經有車企掉隊甚至出局了。比如威馬,遲遲未能解除的資金危機將其拖到了生死邊緣,「像牲口一樣活著」。李一男的自遊家因新車交付難產,還沒出牌就被出局了。

各家新能源車企就在這樣的局面下匆忙邁入了2023年。這很可能是更殘酷的一年。

感受到2023寒意的不只有馬斯克。蔚來李斌也在內部信中告誡員工,「對2023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困難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要放棄任何的僥倖心理,保持危機感,冷靜感知和分析市場環境與競爭態勢的變化,我們才可能適應與應對接下來的艱難挑戰。」

2023年,將有更多車型上市,包括特斯拉也被傳將推新車型。

一些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市場新上市的新能源車約有70款,2023年還將有100款新能源車型上市。

但需求端並不樂觀。摩根士丹利近期在一份報告中提到,2022年受補貼政策影響,需求已在一定程度上透支。 「中國目前的純電動車滲透率已經超過20%,明年很難看到類似的增長速度。」

智慧手機行業已經從群雄逐鹿到不斷洗牌、最終全球只剩4-5家活下來。新能源汽車大概率會重複這個演進路線。

2023年註定將成為一個重要的分水嶺。特斯拉的激進開局,將讓新能源汽車的洗牌和淘汰賽加速到來。

本文授權轉載自:36氪

責任編輯:傅珮晴、林美欣

關鍵字: #特斯拉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