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台灣零售業賣破4兆元大關!服飾、百貨神助攻,3C碰上寒冬銷售開倒車
【圖解】台灣零售業賣破4兆元大關!服飾、百貨神助攻,3C碰上寒冬銷售開倒車

3個台灣「零售&電商全體次產業結構數據」新情報news!

  • 2022年整體零售業成長幅度創下近18年新高,實體零售業復甦力道強勁
  • 百貨、免稅店、服飾專賣大幅反彈,電子商務&3C家電零售成長回落
  • 實體零售業網路銷售成長16.9%,傢俱家庭用品、服飾專賣、綜合商品零售業位居網路銷售額增幅TOP 3

2022年台灣零售業整體銷售規模首度突破4兆元大關,達新台幣4兆2,815億元,不僅金額創下新高,7.43%的年增幅亦寫下2004年後的新高紀錄。此外,2022年為台灣零售產業於疫情爆發後首度迎來全產業別正向成長,惟受到疫情後消費模式與偏好轉變影響,各業別間成長表現仍存在不小差異。

未來流通研究所團隊定期彙整台灣「零售&電商全體次產業結構」年度數據,並透過產業樹狀圖呈現,做為觀測整體零售產業結構與脈絡的基礎。樹狀圖可快速清晰的掌握零售各次產業別產業規模及成長率等關鍵數據,並藉由各路徑間數據計算,得知不同次產業別相對於各層產業結構的精準佔比。例如由圖中可以看到,2022年「百貨公司」佔整體「綜合商品零售業」產業規模比例為28.1%,「綜合商品零售業」 佔整體「實體店零售業」比例為36.2%,「實體店零售業」佔「總體零售業」比例為90.5%。由上述數據即可以推算出「百貨公司」佔「總體零售業」比例為9.21% (28.1% x 36.2% x 90.5%)。藉由樹狀圖的梳理與呈現,可快速有效獲取全年度零售產業各關鍵數據,做為判讀產業細部情勢的重要參考基準。

台灣「零售電商全體次產業結構」年度數據總覽-1.png
台灣「零售電商全體次產業結構」年度數據總覽。
圖/ 未來流通

2022年整體零售業成長幅度創下近18年新高,實體零售業復甦力道強勁

台灣零售產業發展成熟,2010-2021年間零售業規模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僅1.8%。不過,受惠於疫情管制解封後強勁的消費反彈力道,2022年零售產業規模年增幅達7.43%,寫下2004年後近18年的新高紀錄,同步帶動產業規模首度突破4兆元大關,達新台幣4兆2,815億元。

① 實體店零售業:2022年各實體零售業別規模全數成長,銷售總額增幅達7.34%,遠高於2010-2021年僅1.3%的年均複合成長表現外,亦創下2004年後新高。 包含百貨、超市、超商、量販、免稅店等業態在內的「綜合商品零售業」,2022年銷售額年增7.81%,遠高於2021年僅0.81%的成長表現;包含食品、服飾、美妝藥局、3C家電零售在內的「專賣零售業」,2022年銷售額年增7.08%,同樣高於2021年3.10%的增長幅度。

② 非店面零售業: 非店面零售業產業規模成長幅度在疫情後顯著回落。2022年非店面零售業成長率自2021年的13.97%降至8.26%,其中「電商&郵購業」年增率更自18.33%大幅下滑至8.74%,甚至低於2010-2021年間長期成長表現(CAGR 9.8%)。不過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非店面零售業成長率仍高於實體店零售業,使實體店零售業佔整體零售業比例持續下滑,2022年略減0.1個百分點至90.5%。若進一步扣除實體零售業網路銷售額,則實體零售佔比將降至88.49%(亦即電商滲透率達11.51%歷史新高),反映出零售業朝向OMO線上線下整合經營的重要性日益攀升。

百貨、免稅店、服飾專賣大幅反彈,電子商務&3C家電零售成長回落

① 消費景氣回溫+管制措施放寬:百貨公司、免稅商店、服飾專賣銷售大幅反彈

「百貨公司業」歷經連續兩年衰退後,2022年營收大幅反彈,全年成長15.19%至3,946億,增長幅度與營業額雙雙創下歷史新高外,更超越便利商店業,重新成為規模最大的綜合商品零售通路別。 2022年前10大百貨單店營業額全數成長,營業額前3高的分別為新光三越台中中港店,營業額年增14.49%達245億,大遠百台中店年增20.24%至202億,台北101(台北金融大樓)年增14.65%至180億。

2022年「服飾專賣零售業」產業規模首度突破3千億、增至3,494億,且18.82%的年成長幅度不僅遠高於2021年2.09%的增幅,更位居所有零售次產業別首位。 蓬勃的市場景氣帶動多家大型服飾專賣領導業者展現亮眼營運績效,例如UNIQLO台灣無論銷售額、毛利、來客數均創下10年新高。以免稅店為主的「其他綜合商品零售業」受惠於觀光旅行人潮回流,營運表現擺脫疫情下連續兩年大幅衰退的困境,年增16.2%至1,237億元,不過整體規模仍低於疫情前2019年的1,679億元。

此外,在通勤上班人潮回流等因素帶動下,「便利商店業」2022年產業規模年增5.7%至3,821億元的歷史新高,代表性業者如統一超商2022年合併營收年增10.47%至2,902.4億元,全家便利商店合併營收年增8.46%至907.4億元,增幅均超越產業整體平均水準。

② 疫後消費模式轉變+產業回歸理性成長:電子商務&3C家電零售增長幅度回落
「電商&郵購業」成長率自2021年的18.33%大幅降至8.74%,不過成長幅度於各項次產業中仍位居前段,顯示整體產業仍處於持續擴張階段。代表性業者如富邦媒體科技(momo購物網)2022年合併營收年增17.01%至1,034.4億元,成長幅度遠高於整體產業水準外,亦成為台灣首家營運規模突破千億元的電商業者。

「3C&家電專賣零售業」疫情期間受惠於居家上課、遠距辦公型態的快速普及,推升個人電腦、平板、耳機等3C設備以及視聽家電採購需求強勁攀升,成功扭轉2012至2019年間連續8年的衰退走勢。2021年產業規模成長幅度達11.8%,為2004年後新高,同步帶動相關業者營收大幅增長。不過,疫情管制措施逐步解除後,2022年產業規模成長率回落至1.79%,重回產業規模長期下滑的保衛戰。

實體零售業網路銷售成長16.9%,傢俱家庭用品、服飾專賣、綜合商品零售業位居網路銷售額增幅TOP 3

2020年及2021年實體零售業網路銷售額年增率高達54.21%及26.23%,遠高於同期電商產業16.09%及18.33%的增長幅度。2022年雖然面臨消費重新回歸線下的挑戰,實體零售業網路銷售額仍年增16.9%至1,589億元,持續高於同期電商產業8.74%的成長表現。2022年實體零售業網路銷售額約為電商產業網路銷售額的56.4%,此項指標於疫情前的2019年僅達38.0%,快速縮小的差距意味著實體零售業者已成為網路銷售市場中成長最強勁的挑戰者,對既有電商業者形成不容忽視的競爭態勢。

① 傢俱家庭用品專賣零售業: 2022年傢俱家庭用品專賣零售業網路銷售額增長32.38%至101.4億元,為2022年各項實體零售業中,網路銷售額成長幅度最高的業別。 代表性業者如台隆手創館線上銷售額於疫情期間成長逾10倍,佔整體營收比例已突破20%等。自業者動向可以看出,過往高度專注於實體場域體驗的傢俱家庭用品專賣通路,近年均已積極跨足電子商務,線上銷售做為營收第二支柱的重要性日益顯著。

智慧傢俱
圖/ 極客公園

② 服飾專賣零售業: 2022年服飾專賣零售業網路銷售額年增22.22%至207.2億,規模超越3C&家電專賣零售業,首度成為台灣各項實體專賣零售業別中的網路銷售額冠軍。 代表性業者如UNIQLO線上商城至2022年已累積超過500萬會員,並推出直播電商、2小時門店快速取貨等創新服務,帶動網路銷售額持續成長。

③ 綜合商品零售業: 2022年綜合商品零售業網路銷售成長幅度雖自2021年的48.51%回落至18.36%,但成長幅度在各項實體零售業別中仍位居第3高。代表性業者如全聯線上購物網站PXGo! 2021年營業額已達17.1億,會員總數突破200萬人。若加計線上購物網站與外送服務,2022年家樂福與全聯網路銷售總額已分別超過新台幣40與50億元,顯示零售業OMO經營模式已非短期疫情對策,正醞釀成為零售業下一波強勁的長期成長動能。

本文授權轉載自:未來流通研究所

責任編輯:傅珮晴、錢玉紘

關鍵字: #零售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