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明明雙手萬能,為何機器人都是「獨臂俠」?從剝香蕉機器人看未來發展
【觀點】明明雙手萬能,為何機器人都是「獨臂俠」?從剝香蕉機器人看未來發展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日本對於機器人的熱情,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其中當然不會錯過飲食方面的應用。從國民美食壽司的製作,到台灣人也很愛的章魚燒都在行,順便來杯咖啡也行,簡直是今晚我想來點甚麼,機器人就做給你!到了去年,居然還推出一款會剝香蕉的機器人,連猴子的需求都照顧到,看來外送業要小心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相對於人類廚師是用雙手料理餐飲,這些「餐飲達人」大多是由單臂工業機器人改裝而來,既然想一手搞定向來由雙手完成的事,能處理的食材也就較為局限,像前面提到的剝香蕉,就讓它傷透腦筋。

生活中其實也不乏類似的例子,像是開個罐頭、切片牛排等等,雙手還是比較好用的,歸根結柢,這個世界大多數的事物本來就是根據人的形體進行設計,雙臂機器人應該是個較佳的選擇,「雙手萬能」不是嗎?

但事實並非如此,現今單臂機器人仍然是市場的主流,以銷售量來看,雙臂機器人遠遠落後,看來業界的認知與一般大眾存在著明顯的落差,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Agility Robotics 雙足機器人 Digit
明明雙手更像人類的動作,但雙臂機器人在產業中卻不是主流。
圖/ Agility Robotics

為什麼機器人單臂是主流?

話說從頭,誕生於上個世紀1960年代的工業機器人,當初的設計理念就是由模仿人的單手而來,即使擁有人手的外型,它其實並不依循人類的方式運作,之所以如此,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它的主戰場一直是在工廠,面對的是形形色色的工業應用,以一隻手再搭配上精心設計的自動化製程也就足以應付。

有句話說:「不要輕易改動勝利方程式」,既然這模式一直以來成效良好,在業界最在意的成本考量上,單臂又遠比雙臂低廉,更何況如果真的需要用到兩隻手、甚至三隻手,也可以組合運用,多徵召幾個伙伴就是,硬是不讓雙臂機器人有插手的餘地。

robotics-and-automation-photo-sm
工廠中自動化的單臂機器人。
圖/ FedEx

但這一切在即將邁入人與機器人共存時代的今天似乎有所轉變,正如前面提到的餐飲業,機器人正逐漸進入到我們的社會,既然這個世界是繞著人類打轉,以雙臂的方式來承接人類的工作肯定是較為直接,相關技巧、流程的移轉也會更加順暢;值得一提的是,未來機器人很有可能三不五時就出現在我們的身邊,擁有與人類較為相似的外型也會讓它更容易被接納。

此外,相較於以單臂機器人組合成雙臂的運作模式,這回可換成雙臂機器人得以展現它那一體成型、無縫接軌的優勢,想像一下,如果是兩個不同單位各派出一個成員組成團隊,彼此之間要如何能達到充分的合作與協調呢?

延伸閱讀:我的同事不是人! 台電MIT機器人「瓩力」登場,踏出智慧巡檢第一步

從剝香蕉看雙臂機器人的發展

擁有雙手讓機器人擁有較佳的立足點,但離真正能成為生活中的好幫手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再回到剝香蕉這例子,也許大家的心中會有這樣的OS,「不是已經有兩隻手了,剝根香蕉還會很難嗎?」有些我們覺得稀鬆平常的事對於機器人來說就是個大挑戰,如何能順利剝開香蕉那層外皮、又不傷到它柔嫩的心呢?再加上每根香蕉也不會長得一模一樣,這些都需仰賴良好的視覺與靈巧的手感,從找到合適的下手處到恰到好處的力道,在在是考驗!

剝香蕉機器人
東京大學研發出可以精細剝開香蕉皮的機械手臂,目前成功率為57%。
圖/ 東京大學發布影片

話雖如此,根據外電報導,日本東京大學下世代AI研究中心的團隊已經開發出能夠自動剝香蕉的雙臂機器人系統,除了上述視覺與力覺能力的建立之外,它的關鍵技術就在於如何能成功地學習到人類剝香蕉的技巧,包括過程中所涉及的動作與順序,也因此他們搜集了大量人類剝香蕉的範本,特別運用了「模仿式深度學習」來推衍出接近人類方式的策略。

在種種努力之下,大約可以在3分鐘內撿起一根香蕉、並完成剝皮動作,整體成功率約略是50%,並不算太差,但這也意味著有一半的香蕉會受傷,看來團隊仍需好好努力,不然每天可是會有吃不完的香蕉。

延伸閱讀:曾是AI領頭羊,為何Google在聊天機器人這仗輸給微軟?董事長揭真正原因

無論是單臂或雙臂,只要能順利完成任務就是個好機器人,一路走來,單臂機器人在工業界確實是肩負重任,預期未來也將持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此同時,隨著人類社會走向人與機器人共存之際,雙臂機器人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而我們可不要小看能夠剝香蕉的機器人,因為這意味著它已具備應對人類生活中種種細緻、靈巧工作的潛力,距離全面服務人類的日子也就更近了!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隋昱嬋、林美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