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孵」7年的MR眼鏡終於來了!為何沒準備好,庫克還要趕著亮相?
蘋果「孵」7年的MR眼鏡終於來了!為何沒準備好,庫克還要趕著亮相?
2023.03.16 | 3C生活

它是會成為只賣出10萬台的電腦Apple Lisa ,還是會成為iPhone,成為AirPods,沒人能預判。

這是蘋果歷史上很少出現的情節。

根據金融時報報導,蘋果MR設備將在6月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亮相。不同尋常的是,蘋果的設計團隊和營運團隊對發佈時間產生了分歧,但這一次,庫克站在了營運團隊這邊。

MR的工程設計團隊希望能讓設備更輕便後再發布,再花上幾年也在所不惜;而以COO Jeff Williams為首的團隊則認為,發佈時機已經成熟,而庫克也不願意再延遲。蘋果從不會在設計團隊認為不成熟時匆忙發布產品,何況是代表下一代平台的重磅新品,但即將發布的MR頭戴裝置將打破這個傳統。

在過去,蘋果產品設計團隊擁有絕對的話語權。但世事變遷,在全球經濟萎靡、iPhone都無法打動用戶時,市場考量佔了上風。股價也證明了投資者的態度。消息一出,蘋果股價應聲上漲3%。

精雕細琢的年代過去了,在科技創新停滯的當下,一款具有先鋒意味的產品,即便不夠成熟也足以給行業注入新鮮血液,甚至引導方向。

蘋果需要MR, MR市場也等待蘋果太久了。

命途多舛的MR頭戴裝置

從蘋果的定價和出貨預期看,這不會是像iPhone這樣普通人觸手可得的產品。

根據外媒報導,這款產品定價將達到3000美元,第一年出貨預期在100萬台。與此對比,iPhone初代發布3個月賣掉了100萬台。

蘋果的MR價格放在行業中可以說極其高昂,是Meta高端產品Meta Quest Pro頭盔價格的三倍。

無論如何,發布本身是最重要的,蘋果要以此證明自己的領導地位。

從庫克做出的決定,也可以看出蘋果這次有些賭博的意味,在此之前,市場一直在猜測蘋果究竟是做MR還是AR,這一問題似乎有了答案。

蘋果設計團隊曾給出了一個方案,先發布一款VR設備爭取時間,再加緊研發,直到能將重量降下來。但庫克沒有接受這個提議,而是要一步到位,直接發布MR設備。

根據外媒報導,蘋果的設備包括一條腰帶狀電池,外形會接近於滑雪眼鏡,同時會有一塊顯示用戶表情的螢幕,這樣使用者能和外界互動。

蘋果MR設備洩露圖。
圖/ 36kr

蘋果營運團隊對這款產品定位是「第一代」(version one),功能相當有限。用戶可以看沉浸式3D影像,互動式健身或者更真實的視訊聊天。

從2016年開始研發至今,蘋果一次次推遲發布。業內也看到太多的失敗案例,最大的標杆Meta 「all in」到VR後,股價一年跌去近一半。 Meta的元宇宙部門不斷虧損,裁員,出貨量卻沒有什麼起色。在中國,號稱要做VR的大廠業績各自停滯不前。更多創業公司早已悄無聲息地陣亡在這條道路上。

蘋果和它們相比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有絕對穩定的底。iPhone、MacBook、iPad和軟體服務會持續不斷提供現金流,蘋果的實力比依靠網路廣告業務的Meta雄厚太多。如果說誰能毫不畏懼地在黑暗中行走,直到摸索出路徑,只有蘋果。

匆忙上馬

作為一個有前瞻性的領導人,庫克比誰都清楚,蘋果必須找到下一個平台。而手機市場的疲軟加速了他的緊迫性,2022年全球智能機的出貨量創九年來新低,即便是蘋果也很難尋找出太多亮點。

3月7日,iPhone 14新的黃色配色上市,剛發售就在黃牛市場破發。過去一機難求的盛況再難復刻。

蘋果MR設備的開發並不順利,且耗費了大量金錢和人力,蘋果從2013年就開始收購相關公司,此後幾乎每年都會有筆收購案。最近的一次,是2020年蘋果收購VR體育內容公司NextVR與VR動畫公司Space。然而,MR頭戴裝置上市時間一再推遲。到2019年時,開發團隊的主管Avi Bar-Zeev離職,一度傳出蘋果暫停AR/VR開發的信息。

就在今年2月,長期跟踪蘋果的分析師郭明錤還發布報告,稱蘋果因為軟體開發受阻將推遲MR設備發布,並且2023年出貨量不會超過50萬部。

其實,2019年傳出蘋果AR團隊解散時,就有無法做到輕量化的問題。這也是整個行業未能突破的關鍵瓶頸。顯然,三年過去了,蘋果還是沒有很好地解決困擾。在過去,設計師團隊在蘋果內部有極高的話語權。不顧設計團隊的顧慮提前發布產品,曾經是件難以想像的事。但從2019年蘋果首席設計官John Ive離職後,設計團隊地位已然下降,匯報的上級也成了COO Jeff Williams。

蘋果內部正經歷人事動盪 。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蘋果十幾個高階主管出走,且很多已經做到VP級別,其中包括首席產品設計師Evans Hankey,而很多基層工業設計師也離職去了Ive的新公司。

延伸閱讀:蘋果半年內走了11位高層老將,還只是剛開始?離職潮背後有3大原因

內部高階主管離職潮之外,整體消費環境也並不樂觀。根據蘋果2023年第一財季報告, iPhone銷售額同比下滑8%,公司淨利潤同比下滑達13%。

在長達7年的研發後,蘋果公司對新一代平台的開發耐心到了一個臨界點。根據蘋果前工程師的說法,研發團隊承擔著巨大的「出貨壓力」(huge pressure to ship)。

這顯然不會是一款完備的產品。然而,蘋果等不起了。哪怕是一款昂貴到沒什麼人能買單的試驗產品,它們也要證明自己沒有在XR上缺位。

庫克掌舵12年後,iPhone市場份額暴漲,也出現了AirPods這樣風靡全球的產品。 MR頭戴裝置在設計團隊看來還談不上成熟,它是會成為只賣出10萬台的電腦Apple Lisa ,還是會成為iPhone,成為AirPods,沒人能預判。

本文授權轉載自:36氪

責任編輯:傅珮晴、錢玉紘

關鍵字: #Apple蘋果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行銷不能只是操作聲量!電通娛樂如何幫助品牌破圈成長、走入人心?
行銷不能只是操作聲量!電通娛樂如何幫助品牌破圈成長、走入人心?

隨著消費者注意力分散、內容氾濫,單一曝光已難再換取真正關注,品牌勢必重新思考與消費者連結的方式。電通觀察到,體育賽事與娛樂內容正快速成為當代最具穿透力的文化載體;透過科技驅動、數據洞察與創意策劃,品牌不只是參與者,更能成為文化的共創者,從汲汲營營的流量競技場,轉身搶佔消費者的心佔率長跑。

電通行銷傳播集團 (dentsu Taiwan )於上月正式在台灣成立「電通娛樂」(dentsu sports and entertainment)營運據點,也正式宣告將以台灣作為大北亞區域娛樂創新孵化的戰略基地。在內容為王、圈層經營成為顯學的時代,電通娛樂如何幫助品牌破圈、搶攻心佔率?

電通娛樂以數據洞察人心、科技賦能體驗

電通娛樂從日本母集團出發,電通整合體育與娛樂資源,串連全球娛樂網絡,在文化多元、數位技術領先的大北亞市場,更進一步選擇台灣作為創新策略的前哨基地,佈局新一波品牌娛樂體驗。

電通娛樂大北亞區負責人白玉瑩表示:「科技是帶動娛樂深化參與的關鍵力量,讓品牌與消費者的關係從單向溝通轉為共創連結。」不過她也強調,能與人共鳴的好創意絕不只是靠科技堆疊就能完成,關鍵仍在於於對消費者的洞察、對內容脈絡的理解與圈層語言的掌握。簡言之,品牌要說對語言、進入對的場景,才有機會形成真正有感的情感連結。

電通集團
電通娛樂大北亞區負責人白玉瑩指出,科技正加速體育與娛樂的文化體驗,品牌必須從參與內容、共創價值開始,才能走進人心。
圖/ 電通集團

為強化品牌跨圈層經營力,電通以「one dentsu」策略整合集團資源,從品牌娛樂與體育行銷策略、創意策劃、體驗與內容製作、數據分析到技術開發,打造具文化穿透力與執行韌性的團隊,協助品牌打造可持續的內容資產。

在執行上,電通娛樂同時服務內容方與品牌客戶。對IP創作者而言,從企劃期就參與商品化、推廣與導入;對品牌而言,則以洞察為起點協助選題與切角。透過雙向共創,電通不只加速 IP 發展,也讓品牌跳脫傳統贊助角色,轉變為文化體驗的共創者,實現雙贏。

包容度、反應力、與參與力,推動台灣成為創新孵化基地

事實上,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往往奠基於感性與直覺,而非純然的理性判斷。為協助品牌找出能真正引發情感共鳴的「文化切角」,電通娛樂在大北亞區發展出一套完整的方法論,從品牌任務出發,透過策略設定與在地洞察,找出「粉絲會有共鳴的梗」,並以本土語彙轉化為有感的內容體驗。

娛樂的力量不容小覷。電通娛樂台灣區總監何華軒指出,根據《電通創意 2024 CMO首席行銷長報告》,逾八成品牌認為應建立自有娛樂化資產,88% 的行銷長更重視「文化佔有率」高於曝光量。再加上 Gen Z 與 Alpha 世代強大的文化消費力,娛樂內容的商業價值更顯而易見。

而台灣之所以是品牌娛樂的絕佳孵化場,何華軒說明,是因為台灣市場具備高度包容性、快速反應力與高參與度,無論是棒球賽事、動漫展還是社群討論,皆展現出快速破圈的潛力與真實的情緒回饋,「一個原本鎖定特定圈層的 IP 內容,只要成功搭上社群,很快就能擴散至主流圈層!」

電通集團
電通娛樂台灣區總監何華軒表示,台灣市場的包容性與快速反應力,成就品牌娛樂策略與文化破圈的理想基地。
圖/ 電通集團

因此,電通娛樂也聚焦台灣扮演關鍵角色,作為品牌與內容方之間的橋樑,協助媒合 IP、形塑娛樂內容溝通場景。

近期電通娛樂重磅宣布攜手韓國 The SMC 集團將話題綜藝《鑑定師》搬到台灣製作全球版,由舒華擔任主持。節目延續韓版「珍藏物品鑑定+價值交流」的核心,並融入在地文化視角。首季邀請 9m88、ENERGY、LuLu、黃偉晉等人氣嘉賓,透過分享私人物品與故事,將娛樂與情感連結,成功為品牌注入溫度與討論度。

過去也有不少精彩案例,如:2023 年夏季,電通協助披薩品牌與《進擊的巨人》展開全球獨家聯名合作,推出「必勝の巨人」套餐。從產品設計、視覺包裝到社群操作,完整呈現動畫角色的視覺語彙與世界觀,讓粉絲吃進角色,也讓品牌成功打入動漫圈層,引發社群分享,帶動話題與銷售雙成長。

又如 2024 年中職明星賽期間,電通娛樂看準球場熱潮與暑期行銷節奏,為炸雞品牌打造「雞情應援團」企劃,攜手「全球先生」戴凱文與巴西模特男團,將品牌精神轉化為現場應援秀與社群梗,結合啦啦隊演出與大巨蛋互動,吸引年輕受眾目光,創造出具娛樂性、參與感與話題擴散力的品牌體驗。

今年,則有汽車品牌以「出品發行人」身份參與影視內容創作,在電通娛樂的策劃與整合下,推出改編自鄧惠文醫師著作《婚內失戀》的微電影《慶祝》;故事聚焦失婚女性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生,品牌則透過內容敘事傳遞情感價值觀,並結合 VIP 車主專屬觀影體驗,跳脫產品導向,展現內容深度與品牌溫度。

電通集團
電通娛樂攜手韓國 The SMC 集團製作全球版《鑑定師》,由舒華擔綱主持,結合在地文化與明星真情故事,打造兼具娛樂性與情感溫度的綜藝體驗。
圖/ 電通集團

破圈新解方, 打造品牌文化資產的長線策略

品牌要破圈,深耕娛樂內容是不得迴避的挑戰。而品牌在踏入體育與娛樂領域,也往往四個問題:該選擇什麼內容與 IP 切入?合作怎麼談?執行怎麼落地?圈層關係又該如何維繫?電通娛樂指出,這些問題挑戰背後很多時候是基於對產業語境的不熟悉,以及缺乏整合性策略。

對此,電通以方法論為核心,從品牌目標出發,透過數據分析與圈層洞察,媒合合適內容與平台,並串聯策略、製作到傳播的一站式服務,協助發展品牌娛樂。目前提供六大整合方案,涵蓋品牌娛樂內容、沉浸式文化體驗、IP 生態系、IP 科技力、名人管理、娛樂商務等,並搭配 AI 等科技工具,讓品牌娛樂傳播有憑有據,也有感。

白玉瑩表示,在台灣市場,品牌行銷打法靈活且具彈性,建議先釐清並發展娛樂行銷策略,從小圈層測試著手,累積內容經驗與用戶回饋,再逐步擴大規模與投入,讓娛樂內容與體驗長期累積,最終沉澱為品牌的文化資產與情感記憶。

「若品牌能發展自有 IP,更能在內容經營上掌握主導權。」她補充,肯德基「桑德斯上校」就是很好的例子,一旦品牌成功創建角色,透過敘事延伸到跨媒體操作,長期下來累積的不只是辨識度,也建立了穩固的品牌形象。

「當品牌希望打造獨特的品牌體驗,並尋求下一波成長動能時,體育與娛樂就是最有力的加速器。」最後,白玉瑩強調,電通在台灣深耕已久,亦是本地市佔率最高的行銷傳播集團。現在,帶著文化傳播的使命感,電通娛樂將讓科技驅動內容並走進市場,幫助每一次的品牌內容能走進人心。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