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i's推AI模特兒,胖瘦老醜都可打造!更貼近真實還是想省錢?Levi's緊急滅火
Levi's推AI模特兒,胖瘦老醜都可打造!更貼近真實還是想省錢?Levi's緊急滅火

AI會取代真人模特兒嗎?美國牛仔褲品牌Levi’s宣布和AI模特兒公司Lalaland.ai合作,推出由AI生成的數位模特兒來展示服裝,希望能讓顧客在購買商品的過程中,依照自己的身形、膚色等,有更多不同的參考樣本,並聲稱這將提升線上購物的「多樣性」。

成功解決買家秀v.s賣家秀的區別?Levi’s:AI模特兒為購物增加多樣性

我們應該都曾在網路購物的過程中,遇到「買家秀v.s賣家秀」的區別:有些衣服明明穿在模特兒身上顯得穠纖合度,但買回家一穿上身,看起來卻哪裡都不對勁;而Levi’s和Lalaland.ai的新合作,似乎可以解決顧客在線上購物時遇到的困擾。

Lalaland.ai是一家來自荷蘭的數位時尚工作室,創立於2019年,主要業務是透過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使各種服裝品牌或零售商能夠創建出不同身形、年齡、膚色和樣貌的AI模特兒,以達成替顧客創造「更具包容性、個性化及可持續性」購物體驗的目標。

levis.jpeg
Levi’s宣布和AI模特兒公司Lalaland.ai合作,推出由AI生成的數位模特兒來展示服裝。
圖/ levi's 官網

目前在Levi’s App或網站上的商品,有絕大多數都展示在單一模特兒身上,或者乾脆只放上商品的圖片,也就是說,如果顧客的身形或膚色和圖上的模特兒有很大差異,那麼示意圖的參考價值也不會很高,這也許會提高顧客購買到不適合產品的機率,退換貨的過程中也可能產生時間及物流成本。

然而,若AI模特兒「正式入職」,顧客除了能直接看到衣服的上身效果外,還能瀏覽並比較這項產品穿在不同身形、年齡和膚色的模特兒身上所帶來的差異,也就是Levi’s在官網聲明中所提到的,AI模特兒將為購物體驗「增加多樣性」。

Levi’s高層表示, 雖然AI模特兒不會全面取代人類員工,但他們仍對未來能夠提供給顧客更便利的消費體驗而感到興奮

Levi's x Lalaland.ai
Lalaland.ai替Levi's打造的生成式AI模特兒

AI模特兒是為了壓低人類模特兒的價格?Levi’s緊急出面滅火

然而,這項聲明才剛發布就遭到外界的強烈抨擊,使得Levi’s不得不在一周後,重新撰寫了一篇澄清,以平息大眾的怒火。

批評者認為,利用AI技術生成數位模特兒,只不過是Levi’s達成「多樣性」目標的一種懶惰手段,掀開這層遮羞布的背後,Levi’s最主要目的其實是為了降低聘僱專業模特兒的費用。近年來,Levi’s致力於削減營運成本,於2020和2022年分別裁員了700和800名員工,預計在每年精簡7,500萬至1億美元的開銷,若AI模特兒正式推行,也許將節省一大筆的人事支出。

丹尼爾斯(Shereen Daniels)是作家兼英國反種族主義人力資源公司HR Rewired的執行長,她痛斥Levi’s的行為是為了透過投機取巧的方式來獲得商業利益,AI模特兒看似提升了品牌整體的多樣性和包容性,但實際上卻剝奪了人類員工的就業機會,也沒有替他們創造公平的就業環境。

丹尼爾斯強烈批評Levi's所推出的AI模特兒

此外,Levi’s不僅沒有宣布AI模特兒的使用平台,也沒有告知它們是否能由顧客自行調整細節,對於聲明中提到的「可持續性」概念定義也十分模糊。

外界炮火連天,使得Levi’s緊急於3月28日澄清,補充在官網原先的聲明文上,除了強調AI模特兒不是促進多樣性購物體驗的「唯一」解決方案外,也保證他們不會縮減對真人模特兒的使用;另外也表示公司和Lalaland.ai的合作關係最主要還是為了提升作業效率,同時幫助顧客更清楚的了解產品的外觀和配戴效果。

人類模特兒是否真的將被AI取代?

越發進步的人工智慧技術就像一把雙面刃,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性之餘,也埋下人類員工是否會在未來遭到取代的恐慌。雖然Levi’s再三聲明AI模特兒的創建,是為了彌補人類模特兒的不足而非全面取代,但實際應用狀況恐怕得等到此功能正式上線才能定奪。

資料來源:TheVergeSAMMASCMPLifestyleTheDrumLevi's

責任編輯:陳建鈞、林美欣

關鍵字: #人工智慧 #AI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浪潮下的眼睛革命:信驊科技如何用一顆晶片,看見產業未來
AI浪潮下的眼睛革命:信驊科技如何用一顆晶片,看見產業未來

當前智慧製造與AI應用正加速深入產業現場,影像監控的功能已從單純的錄影與回放,進階為結合AI技術的即時感知與判斷系統,為產業升級提供核心助力。以伺服器管理晶片(BMC)站穩腳步的信驊科技,這回瞄準更具應用想像力的產品:全景影像處理晶片,並透過結合AI與邊緣運算的技術升級,推進為「沈浸式影像AI視覺晶片」。

「我們希望從『看到』進化到『理解』。」信驊營運長謝承儒說。回首三年半前,他帶著在半導體產業的深厚經歷加入信驊,接下當時仍在探索商業模式與初始階段的Cupola360全景影像晶片(以下簡稱Cupola360)。面對信驊在既有伺服器管理晶片領域的成就,想在這個明星產品之外開拓新天地,無疑是技術與營運思維的雙重挑戰。而這場轉型,不僅是產品的升級,更象徵IC設計公司在AI時代中角色的重新定義。

從「賣晶片」到「賣方案」,破格思維為產品找到新出路

過去的監控系統畫面多以分割格呈現,資訊破碎且不直覺,常讓管理者疲於辨識。信驊推出的Cupola360,試圖以更貼近人眼的視覺邏輯,重構監控系統的觀看方式。不同於傳統攝影機拼圖式的影像拼接,這顆晶片能即時整合來自多個方向的畫面,以最符合人體的視角,提供使用者一體成形、無縫切換的全景視覺體驗。

「Cupola360就是扮演眼睛的關鍵角色。」謝承儒說,晶片若是單獨販售,對於終端使用者來說不僅延長了產品落地時間,也無法將Cupola360的優勢有最大程度地發揮。「你不能用過去那套賣IC的方法賣Cupola360。」想打破框架,謝承儒不僅掌握產品特性,也從自身經驗洞察產業現場在視覺巡檢上的關鍵痛點,進而找到最佳切入點。

他進一步指出,在高科技製造業、傳統工廠乃至大型設施管理中,人工巡檢普遍存在低效、不易標準化的問題。人員巡檢耗時費工,且常因操作不一致、記錄不完整而產生誤差,嚴重影響管理者對產能、設備稼動率甚至異常狀況的判斷。謝承儒舉了一個例子,倘若工程師未確實記錄與機台互動的時間,管理者可能錯估產線使用率,進而做出錯誤的投資與調度決策,這無形中都將造成企業營運的巨大成本。

意識到這些痛點,謝承儒為Cupola360找到了市場的定位與價值,成為管理者的現場分身,同時亦可解決巡檢不便、人為記錄失真、跨廠區監管成本高昂的問題。為降低市場導入門檻,信驊團隊自己打造攝影機硬體與軟體平台,將360度視野、即時影像拼接與AI模組整合成一站式解決方案,讓潛在客戶能一眼看懂產品的功用,並快速理解如何落地應用。

AI加持下的現場分身,不是監控更是判斷與決策工具

Cupola360 整合 AI 模組,從影像即時判斷到工業應用。
Cupola360 整合 AI 模組,從影像即時判斷到工業應用。
圖/ 數位時代

如今,Cupola360不只能為娛樂活動現場帶來全景的體驗,更成功打進製造產業工廠端,如鴻佰科技AI伺服器燈塔工廠、臺鍍科技熱浸鍍鋅廠等,協助第一線人員提升管理效率。「但我們想讓Cupola360從看清楚邁向懂得判斷。」謝承儒說。正是這樣的推進,讓團隊必須整合AI技術,同步拉高產品開發所需的成本資源。因此信驊選擇申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下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希望藉由計畫補助加速升級,並串連更多場域端的合作資源。

「我們是個資源相對有限的團隊,晶創IC補助計畫幫助我們打通開發節點,鏈結更多場域與合作夥伴,讓產品不只存在於實驗室,而能快速落地。」謝承儒說,即便是上市公司,面對新產品線的龐大研發投入與市場開拓,政府計畫的協助仍至關重要,尤其在建立產業生態系、提供資源整合方面,扮演了加速器的角色。

信驊在導入AI技術後推出的「沈浸式影像AI視覺晶片」,除維持即時全景拼接與低功耗優勢外,進一步整合AI推論能力與客製化模型載入平台。這意味著客戶可以針對不同場域,如車流偵測、人流分析、機台運作識別等,快速導入符合需求的演算法,並大幅減少對雲端資源的依賴。

謝承儒表示,信驊不是在做監控,而是在幫助產業看得更清楚並做出更精準的判斷決策。這些應用遠不止於人流統計或安全監控,更深入到營運管理的核心。例如,工廠產線上不同操作人員的互動時間、無效待機狀態,甚至是否專心工作,都能透過Cupola360搭配演算法清楚掌握。而在公共空間的場域中,它能精確計算人流密度、移動熱區;在智慧城市的街口,則可協助辨識違停車輛、交通瓶頸與車流動線,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這套解決方案具備極高的彈性與擴充性,對於強調資安保密的客戶,信驊只提供晶片與模組,讓系統整合商或客戶自行決定部署邏輯;對沒有開發能力的客戶,則能直接採用信驊設計的完整方案。謝承儒更透露,Cupola360未來將積極與混合實境(MR)技術結合,在全景影像上疊加即時數據,提供超越肉眼的感知與資訊視覺化,讓管理者能從遠端「親臨現場」,並快速掌握一切所需的資訊。

走入百工百業現場,加速產業轉型腳步

謝承儒期望,讓AI晶片成為各行各業的「第二雙眼」。
謝承儒期望,讓AI晶片成為各行各業的「第二雙眼」。
圖/ 數位時代

「我們讓邊緣運算最需要的算力留在最該發揮的地方。」謝承儒自信地說,只要有了沈浸式影像AI視覺晶片,設備就能擁有一雙能處理各種外界訊息的眼睛。這項產品不只為信驊開啟第二成長曲線,也向業界展示來自晶片設計起家的台灣公司,也能走向平台思維與系統整合的道路,成為真正能解決痛點、創造場景價值的科技夥伴。

從晶片到平台,從靜態監看到即時判斷,從單一市場到百工百業,Cupola360不只是信驊的一次勇敢挑戰,更是AI時代下一場「重新定義看見」的產業實驗。隨著這雙「AI之眼」在各行各業加速落地,也讓人們對於一個更智慧、更高效的未來擁有更加清晰的想像。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信驊科技
- 創辦人:林鴻明
- 核心技術:伺服器遠端管理系統單晶片、電腦與視訊延伸系統單晶片、360度影像專用處理晶片
- 資本額:新台幣3億7800萬元
- 員工數:135人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