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咖啡師的腦洞深深震撼了。
一則「咖啡越做越離譜」的熱搜,讓同業也有些傻眼:咖啡+章魚,咖啡+皮蛋,咖啡+臭豆腐,這聽起來就很「黑暗」的搭配,到底什麼味道?
吸引眼球的同時,這些「奇葩特調」,對咖啡館是一件好事嗎?
咖啡師放大絕:章魚拿鐵、牛肉湯拿鐵⋯什麼味道?
最近,廈門一款新產品衝入大眾的視野。
社交平台上,有網友發文驚呼「在廈門!章魚拿鐵」,配圖是一杯冰拿鐵,離奇之處在於,從咖啡杯裡撈出一隻章魚,畫面相當震撼。
點開這篇文,發現這是一家甜品店的官方平台,「章魚拿鐵」是店裡4月1日愚人節惡搞的「海鮮套餐」,連老闆也沒有料到,照片一下子就暴紅,並表示這樣的「黑暗料理」還將繼續。
不得不說,咖啡師的腦洞也「捲」起來了。
前幾天,第七屆陸家嘴金融城國際咖啡文化節上,有不少極具地域風味的「強行特調」,讓一部分網友面露難色。
比如,有人喝到了「豆汁美式」(一種北京風味小吃,用生產澱粉或冬粉過程中產生的綠豆下腳料製成),獵奇之餘,那股酸中帶「餿」的味道讓很多北京以外的顧客難以接受,一位喝過的網友評價說:「喝完口腔中殘留著一股怪異的味道」。
再比如,「牛肉湯拿鐵」,喝過的人說,黑胡椒+咖哩味,有種「在印度吃蘭州拉麵」的感覺。
此外,還有銅鍋涮肉拿鐵,香菇蟹黃特調、泰式冬陰功湯特調、海水美式⋯⋯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咖啡師不敢做的。
這幾年,神奇的創意咖啡層出不窮。每隔一段時間,咖啡創新就能給人來次「驚喜」。
有讓雲貴川以外「聞風喪膽」的「折耳根咖啡」,也有山西老陳醋美式、皮蛋咖啡、臭豆腐咖啡、牛肉丸咖啡、酸菜咖啡、腐乳卡布奇諾、生蠔冰美式、大蒜咖啡、紅燒肉咖啡、老乾媽咖啡⋯⋯
咖啡的「離譜CP」越來越多,各種創新特調吸引來關注也越來越多,爭議的聲音也越來越大。有的網友甚至調侃:「跪求別創新了。」
為什麼咖啡店要推創意特調?
去年以來,咖啡圈新老品牌、各類玩家不斷湧入,咖啡這條賽道越來越擁擠。
想要突圍,激發消費者好奇心,就必須做點不一樣的。
奇葩特調之所以能紅,必定是抓住了年輕人的「眼」
如今,一杯平平無奇的拉花拿鐵已經滿足不了年輕人了,在社交網路上更是難以激起水花。
但是一杯加了新鮮柳橙、蜂蜜和迷迭香的「橘子海」,贏面就大了許多。
不斷上市的咖啡新品,都是在滿足年輕人求新求變的心理,用新奇的組合迎合好奇心旺盛的年輕消費者。
而那些讓人「為之一振」的奇葩特調,主打的就是反差,越是與咖啡八竿子打不著的元素,硬組合到一起,越是能讓消費者感到有趣——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味道?
在注意力經濟時代,好吃好看,或許都比不過「好玩」。
市場競爭中,尋找新奇、小眾原料是一種必然
如今,咖啡這條賽道,品牌想要屹立不倒,就得在原料、工藝和技術上保持獨特性,持續創新,不斷滿足用戶的新需求。
是不是讓人想起了隔壁新茶飲?
在產品創意方面,新茶飲已經爭奇鬥艷了好幾年,水果從草莓、芒果,一路捲到了油柑、芭樂,連葡萄的品種,都從夏黑、巨峰到了「陽光玫瑰」,更不要說千變萬化的乳品、茶底。
在高度競爭的格局中,尋找新奇、小眾原料,也是一種必然。
可以感受到,咖啡也在努力成為飲品屆創意之花盛開得最旺盛的土壤。
但有些咖啡,似乎在往一種很奇怪的方向前進?
消費者天生喜新厭舊,商家迎合消費者也是理所當然。
咖啡店推出一款新產品,要不就是為了直接提高銷量,要不就是增加話題性,間接提高銷量。
但觀察下來,一部分咖啡創意,似乎在「炒話題」的程度上,遠比「炒產品」走得更遠。
熱鬧過後,對咖啡館來說,這是一件好事嗎?
咖啡店獵奇是一條捷徑,但要當心被貼上「炒熱度」標籤
不可否認,「驚世駭俗」的創意產品,很容易會在社交平台上成為熱度密碼,為店舖或品牌注入流量。可與此同時,這類產品也可能具備風險。
一方面是食安風險,比如加入「肉類」的特調咖啡,食材新鮮度、安全度需要格外當心。
特別是落地到門店,咖啡師畢竟不是廚師,很多食材的處理、儲存,也需要一定的專業度,需要從業者謹慎上新。
另一方面則是口碑聲譽。
「奇葩特調」的推廣,可能會被部分消費者貼上「沒有好好做產品,一心只想炒熱度」的標籤,與此同時,可能會讓顧客覺得「這款產品這麼奇葩,其他的產品大概也好喝不到哪去」的聯想。
「浮誇」能吸引大眾目光的關注,但這關注也容易稍縱即逝。
創意或許沒有是非對錯之分,但風味更和諧的搭配,更有機會拓寬咖啡風味的維度,留在菜單上,成為真正的爆款。
比如,楊梅美式、青提拿鐵,不僅好看,讓咖啡產生明顯的風味層次,味道上的清爽也讓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關注與接受咖啡。
又如去年9月,昆明的咖啡活動上,出現了一款「豬拱菌dirty」,以濃縮咖啡加冰博克打底,上面撒了一層菌子粉,也就是黑松露,味道濃郁,加在咖啡裡風味辨識度很高,收穫了很多好評。
總之,咖啡的熱度永遠沒有空窗期。但更多時候,咖啡還是一杯需要用舌頭來品嚐的飲料,「好喝」是一切的根本。
怎麼樣做出成功的咖啡?
腦洞大開的咖啡創意,不能被一棍子打死。
只是,這個行業始終要向「有驚喜但不驚嚇」的大方向去創新。
在選對道路的前提下,再去思考該用什麼創意,把咖啡這條路走到別人忘不掉。
本文授權轉載自:36氪
責任編輯:傅珮晴、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