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魚拿鐵、生蠔冰美式、腐乳卡布奇諾⋯「奇葩特調」為何席捲咖啡店?
章魚拿鐵、生蠔冰美式、腐乳卡布奇諾⋯「奇葩特調」為何席捲咖啡店?
2023.04.10 | 商業經營

最近,被咖啡師的腦洞深深震撼了。

一則「咖啡越做越離譜」的熱搜,讓同業也有些傻眼:咖啡+章魚,咖啡+皮蛋,咖啡+臭豆腐,這聽起來就很「黑暗」的搭配,到底什麼味道?

吸引眼球的同時,這些「奇葩特調」,對咖啡館是一件好事嗎?

特調式咖啡
圖/ 36kr

咖啡師放大絕:章魚拿鐵、牛肉湯拿鐵⋯什麼味道?

最近,廈門一款新產品衝入大眾的視野。

社交平台上,有網友發文驚呼「在廈門!章魚拿鐵」,配圖是一杯冰拿鐵,離奇之處在於,從咖啡杯裡撈出一隻章魚,畫面相當震撼。

點開這篇文,發現這是一家甜品店的官方平台,「章魚拿鐵」是店裡4月1日愚人節惡搞的「海鮮套餐」,連老闆也沒有料到,照片一下子就暴紅,並表示這樣的「黑暗料理」還將繼續。

章魚拿鐵
某甜品店在小紅書曬出「海鮮套餐」。
圖/ 36kr

不得不說,咖啡師的腦洞也「捲」起來了。

前幾天,第七屆陸家嘴金融城國際咖啡文化節上,有不少極具地域風味的「強行特調」,讓一部分網友面露難色。

比如,有人喝到了「豆汁美式」(一種北京風味小吃,用生產澱粉或冬粉過程中產生的綠豆下腳料製成),獵奇之餘,那股酸中帶「餿」的味道讓很多北京以外的顧客難以接受,一位喝過的網友評價說:「喝完口腔中殘留著一股怪異的味道」。

再比如,「牛肉湯拿鐵」,喝過的人說,黑胡椒+咖哩味,有種「在印度吃蘭州拉麵」的感覺。

此外,還有銅鍋涮肉拿鐵,香菇蟹黃特調、泰式冬陰功湯特調、海水美式⋯⋯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咖啡師不敢做的。

這幾年,神奇的創意咖啡層出不窮。每隔一段時間,咖啡創新就能給人來次「驚喜」。

有讓雲貴川以外「聞風喪膽」的「折耳根咖啡」,也有山西老陳醋美式、皮蛋咖啡、臭豆腐咖啡、牛肉丸咖啡、酸菜咖啡、腐乳卡布奇諾、生蠔冰美式、大蒜咖啡、紅燒肉咖啡、老乾媽咖啡⋯⋯

酸菜拿鐵
去年愚人節,太二酸菜魚策劃「冰博克酸菜拿鐵」 。
圖/ 36kr

咖啡的「離譜CP」越來越多,各種創新特調吸引來關注也越來越多,爭議的聲音也越來越大。有的網友甚至調侃:「跪求別創新了。」

為什麼咖啡店要推創意特調?

去年以來,咖啡圈新老品牌、各類玩家不斷湧入,咖啡這條賽道越來越擁擠。

想要突圍,激發消費者好奇心,就必須做點不一樣的。

奇葩特調之所以能紅,必定是抓住了年輕人的「眼」

如今,一杯平平無奇的拉花拿鐵已經滿足不了年輕人了,在社交網路上更是難以激起水花。

但是一杯加了新鮮柳橙、蜂蜜和迷迭香的「橘子海」,贏面就大了許多。

不斷上市的咖啡新品,都是在滿足年輕人求新求變的心理,用新奇的組合迎合好奇心旺盛的年輕消費者。

而那些讓人「為之一振」的奇葩特調,主打的就是反差,越是與咖啡八竿子打不著的元素,硬組合到一起,越是能讓消費者感到有趣——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味道?

在注意力經濟時代,好吃好看,或許都比不過「好玩」。

市場競爭中,尋找新奇、小眾原料是一種必然

如今,咖啡這條賽道,品牌想要屹立不倒,就得在原料、工藝和技術上保持獨特性,持續創新,不斷滿足用戶的新需求。

是不是讓人想起了隔壁新茶飲?

在產品創意方面,新茶飲已經爭奇鬥艷了好幾年,水果從草莓、芒果,一路捲到了油柑、芭樂,連葡萄的品種,都從夏黑、巨峰到了「陽光玫瑰」,更不要說千變萬化的乳品、茶底。

永心鳳茶貓下去_夏季巡迴2020|情色小說上的污漬,與金芒果.jpg
圖/ 圖片來源 / 貓下去

在高度競爭的格局中,尋找新奇、小眾原料,也是一種必然。

可以感受到,咖啡也在努力成為飲品屆創意之花盛開得最旺盛的土壤。

但有些咖啡,似乎在往一種很奇怪的方向前進?

消費者天生喜新厭舊,商家迎合消費者也是理所當然。

咖啡店推出一款新產品,要不就是為了直接提高銷量,要不就是增加話題性,間接提高銷量。

但觀察下來,一部分咖啡創意,似乎在「炒話題」的程度上,遠比「炒產品」走得更遠。

熱鬧過後,對咖啡館來說,這是一件好事嗎?

咖啡店獵奇是一條捷徑,但要當心被貼上「炒熱度」標籤

不可否認,「驚世駭俗」的創意產品,很容易會在社交平台上成為熱度密碼,為店舖或品牌注入流量。可與此同時,這類產品也可能具備風險。

一方面是食安風險,比如加入「肉類」的特調咖啡,食材新鮮度、安全度需要格外當心。

特別是落地到門店,咖啡師畢竟不是廚師,很多食材的處理、儲存,也需要一定的專業度,需要從業者謹慎上新。

另一方面則是口碑聲譽。

「奇葩特調」的推廣,可能會被部分消費者貼上「沒有好好做產品,一心只想炒熱度」的標籤,與此同時,可能會讓顧客覺得「這款產品這麼奇葩,其他的產品大概也好喝不到哪去」的聯想。

「浮誇」能吸引大眾目光的關注,但這關注也容易稍縱即逝。

創意或許沒有是非對錯之分,但風味更和諧的搭配,更有機會拓寬咖啡風味的維度,留在菜單上,成為真正的爆款。

比如,楊梅美式、青提拿鐵,不僅好看,讓咖啡產生明顯的風味層次,味道上的清爽也讓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關注與接受咖啡。

又如去年9月,昆明的咖啡活動上,出現了一款「豬拱菌dirty」,以濃縮咖啡加冰博克打底,上面撒了一層菌子粉,也就是黑松露,味道濃郁,加在咖啡裡風味辨識度很高,收穫了很多好評。

猪拱菌dirty咖啡
豬拱菌dirty。
圖/ 36kr

總之,咖啡的熱度永遠沒有空窗期。但更多時候,咖啡還是一杯需要用舌頭來品嚐的飲料,「好喝」是一切的根本。

怎麼樣做出成功的咖啡?

腦洞大開的咖啡創意,不能被一棍子打死。

只是,這個行業始終要向「有驚喜但不驚嚇」的大方向去創新。

在選對道路的前提下,再去思考該用什麼創意,把咖啡這條路走到別人忘不掉。

本文授權轉載自:36氪

責任編輯:傅珮晴、林美欣

關鍵字: #咖啡 #咖啡產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國泰重新定義保險科技
AI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國泰重新定義保險科技

國泰未來保險體驗日(Cathay InsurX Day)是國泰金控攜手國泰人壽、國泰產險,所舉辦的台灣金融業首場以保險科技為主軸的產業盛會,打造產壽險對話平台,從台灣保險產業特性出發,以技術 + 場景 + 人性三大視角,重新定義台灣的保險科技。

國泰金控資深副總經理孫至德在開場致詞中,特別提到根據國泰多年的觀察,發現客戶需要的是數位結合實體的保險體驗,因此我們希望結合數位平台與業務員能力找到新的經營模式,同時運用科技讓體驗變得更方便、透明。國泰金控副總經理林佳穎也分享,國泰持續透過場景金融、數位體驗、AI賦能三大關鍵做法,期待能成為「以金融為核心的科技公司」。她強調,保險業不是單打獨鬥,需要更多跨域協作,面對充滿挑戰的未來,「我們更要Run Faster,Better Together」,才能在挑戰中找到新機會。

3.jpg
圖/ 國泰金控

過去,保險業的數位轉型多聚焦在「流程更快速」與「服務更便捷」等領域,但在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與代理式人工智慧(Agentic AI)技術崛起後,國泰金控旗下國泰人壽與國泰產險勇於嘗試、將AI全面滲透核心業務流程,讓 AI 不再只是單點輔助,而是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的關鍵。

以 AI 重塑保險全流程:國壽以 Agentic AI 提升體驗與效率

「我們的目標是以 AI 重塑保險全流程應用。」國泰人壽數據暨人工智慧發展部協理莊淑儀以理賠流程為例解釋,國泰人壽早在許多年前就透過數位與 AI 等技術協助理賠同仁加快服務與受理、登打、派件與審理的速度,例如,以 OCR(光學字元辨識)醫療文件擷取與 ICD(國際疾病分類)/手術選碼優化登打效率、以 CRSS(理賠風險識別系統)風險分級識別理賠浮濫與詐欺等高風險案件並將之派送給可以審理的同事,以及透過智能工作台與 AI 骨折判讀加快與優化審理流程等。然而,保險陪伴客戶的時間是很長的,隨著保戶年齡逐漸提高,再加上超高齡社會來臨,理賠案件數量持續攀升,需要更多 AI 與自動化強化效率與正確性。

國泰人壽的做法是在既有的 AI 基礎上,加入GenAI 與Agentic AI等技術,以 AI全面升級理賠流程。首先是以「DocAI Agent」突破傳統 OCR 覆蓋率低與高維運成本的限制,僅需一個月調校,即能快速適配不同醫院表單,維持原本的正確率並將覆蓋率由50%提升至近100%,大幅縮短登打時間。其次是透過「Abnormal Agent」打造圖形資料庫(Graph DB)建立理賠關係網,快速標示高風險關係案件提供判斷依據及建議後續的應對方式,加速理賠人員的決策。最後是藉由「Review Assistant Agent」協助整理病歷、醫療單據、診斷證明…等複雜且可能甚至上百頁的文件,並快速歸納出重點,幫助理賠人員快速找到關鍵資訊進行交叉查證,大幅節省審理時間。

莊淑儀指出,光是理賠流程,國泰人壽已打造30個以上的AI Agents,目標是協助理賠人員化繁為簡、更快完成相關工作。在善用科技提升流程體驗的思維下,國泰人壽沒有特別打造額外的AI平台,而是將AI Agent整合至現有理賠流程各個環節,讓同仁們可以在一個介面完成所有工作,兼顧便捷、好上手與效率提升。

除了理賠,國泰人壽也將 AI 應用延伸至商品知識管理,打造業務員的行動智慧助手,從保障缺口判斷、個人化商品推薦到業務員智能對練等流程,都有AI Agent協助提高同仁效率,讓客戶的保險體驗更便利且完善。舉例來說,隨著保險商品高度複雜化,國泰人壽推出「商品知識助理」,協助業務人員快速查詢 3,000 多檔的商品保單條款及規範、醫療行為理賠項目,幫助業務員更快速採取行動,也能將時間與心力投入在更有價值的保戶互動與服務。

「我們不會為了 AI 而 AI,而是建置AI Agent 生態圈,高度整合與重塑理賠、商品服務等核心流程,藉此提升用戶體驗與營運效率。」莊淑儀進一步解釋,國泰人壽不會單純以投資報酬率(ROI)評估AI成效,將以風險控管、流程優化、員工效率與客戶體驗四個構面衡量 AI 對公司影響的廣度、深度和商業價值,並勇於在新的商業模式上進行嘗試,確保每一次的 AI 投入都能為國泰帶來有意義、有實質效益的進步。

圖4.jpg
圖/ 國泰金控

從數據到智能,國泰產險以AI強化核心競爭力

國泰產險同樣積極透過數據與AI極大化競爭優勢。國泰產險督導吳香妮指出,面對火災、地震、颱風等難以預測的風險,需要數據與AI驅動的產險保護傘填補損害,把衝擊降到最低,讓生活、經濟與社會能持續穩定運轉。在具體實務上,國泰產險是從「Enrich加值服務」、「Enhance AI輔助風險決策」,以及「Empower生成式AI賦能」這三個面向切入。

台灣交通事故逐年攀升、平均1天發生1,100件交通事故,其中,大車事故發生率是小車的2.2倍,致死率比起小車高達6倍等現況後,國泰產險開始思考,除了提供大車事故後的理賠支援,還可以從事前提供哪些服務?也因此催生了業界首創的「CarTech智能車險加值服務」,透過跟運輸業者與學校等單位的合作,針對車險承保前、中、後提供相應的風險辨識、預警與防治等加值服務。國泰產險與陽明交通大學合作建立全台首個「運輸業者健檢」流程,透過駕駛行為及行車環境等多元數據建置AI模型,即時洞悉駕駛行為及風險分析,並提供運輸業者客製化的風險改善建議,實踐以數據及AI優化損害防阻。吳香妮強調,我們的目標是不僅提供理賠,更要守護客戶,提供超越價格的價值服務。

產險的核心業務之一是再保險,國泰產險的作法是運用AI及數據,化被動為主動,以AI輔助風險決策。過去再保險業務仰賴經驗法則、手動整理資料與透過國際再保險公司提供既有方案,現在則透過數據與AI驅動,主動精準拆解業務目標,以28項風險因子預測風險發生機率與損失金額,自動輸出並比較多種方案,從中探索最適合的再保險規劃。

國泰產險也將AI導入內部流程,解決長期困擾員工的報告製作痛點,包含資料查找費時、人工編寫品質不一、專業術語翻譯困難等。透過一鍵生成報告服務的三個GenAI模組,為員工省下6到7成的手動作業時間,將時間與精力聚焦在更具策略價值的工作,以新世代人機智慧協作模式提升效率與創造嶄新競爭力。

圖5.jpg
圖/ 國泰金控

從國泰人壽與國泰產險的實作,可以清楚看到:對國泰而言,AI不僅是新技術導入,更是保險價值鏈全面進化的核心動能,將以數據與AI驅動服務實踐用戶體驗的優化,持續引領台灣保險科技體驗走向新世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