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蘋果(Apple)臨時收手,推遲推出高收益存款帳戶,當時整個金融業籠罩在利率攀升的高通膨低氣壓下。而今,當高利率接連觸發銀行經營危機、大筆存戶提出資金在中大型銀行間流動之際,蘋果迅速推出高收益存款服務。
當銀行業的信譽近來傷損,蘋果品牌的金融服務可以贏得消費者信任?
蘋果端出高利率帳戶、先買後付守住果粉
去年十月,儘管蘋果官方的新聞稿都已經發出,在最後一刻,蘋果踩了急煞車,將高收益儲蓄服務移出iOS 16.0.1版,並未隨新版iOS作業系統問世。
但蘋果朝著消費金融服務跨出的腳步並沒有停緩。今年2月,蘋果讓部分iPhone用戶測試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服務,進而正式問世,讓消費者購買蘋果產品的付款方式選項更多元。
新推出的高利率(年利率4.15%)存款帳戶服務,置身iPhone手機「錢包」(Wallet)應用程式中,與付款類的金融卡與信用卡、交通票卷的交通卡、美國某些州的ID身分證、以及Apple Cash蘋果現金並列。用戶如在購買蘋果產品與服務後有餘款或返還現金存在Apple Cash中,只要按鈕、確認基本資料,即可即時開戶轉移存入。
與其他矽谷科技巨頭相較,蘋果邁向消費者金融服務的腳步相對務實而穩健。蘋果的消費金融服務緊扣用戶對蘋果產品與服務的消費付款需求。如今加入行列的存款服務讓蘋果的消費金融服務更完整,由花錢、找零、進而跨入存錢,滿足消費者的金錢以及身分驗證需要。
蘋果固然握有科技巨頭的優勢地位,但它終究是金融業的初級新生。蘋果選擇知名的華爾街金融機構高盛(Goldman Sachs)結為夥伴,分擔風險,進軍消金業務。同時,儘管蘋果是全球是全球市值最大公司之一,手握上千億美元現金,比起大多數銀行還要多金,它依然極其實際地自限要跨入的金融版圖,不過度擴充。
2019年,蘋果推出蘋果信用卡,它就與高盛結盟。蘋果開發的「錢包」直接載入全球iPhone手機,成為所有金融服務的載具。蘋果負責開發應用程式,以及資訊安全等重要功能。而蘋果的夥伴高盛,則是蘋果信用卡的發卡銀行,不僅審核信用卡的申請、發卡,也處理所有帳務與客戶服務事務。
根據報導,約75%的iPhone用戶在手機上啟動了Apple Pay支付功能。2023年,單在美國,Apple Pay就有四千八百多萬用戶。而推出約四年的蘋果信用卡,目前僅在美國發卡,據報導,2022年上半有超過六百七十萬持卡用戶。
有前車之鑑,蘋果金融之路「穩紮穩打」
從數字看,蘋果的金融業務成績亮眼。但在美國從事金融服務的成本極高。根據高盛對監管機構定期提出的報告,高盛營運蘋果信用卡,在推出前兩年就賠掉十億美金,營運越久,賠錢越多。
積極如蘋果,不會讓發展戰略性新能力的機遇溜走。雖然不涉及金融層面的實際營運,蘋果在內部也組建團隊,長期、持續發展與借款處理、信用審核、金融詐欺預防等消金服務有關的後端科技能力。
與其他矽谷科技巨型公司對比,蘋果步子跨得謹慎。
Meta臉書曾經非常積極地進軍往金融服務。它建構Facebook Pay臉書付款(現稱Meta Pay)服務,更要自行發行虛擬貨幣,直入貨幣金融核心。為了這個大計畫,PayPal的創辦人加入臉書,領銜掌控。Meta臉書不僅推出自己的皮夾應用程式,還在瑞士成立非營利組織,推動在全球發行Libra貨幣。消息一出,它的發幣行為直接衝擊各國金融監管機構、中央銀行、政府等的敏感神經,防堵、質疑不斷。雖然Meta不斷調整計畫目標與內容,最終,在2021年尾,整個計畫取消,相關技術資產賣掉,Meta不再談發幣初心。
Fintech金融科技是矽谷科技創新業者最看好、也最積極的領域之一。但科技與金融業間那堵高牆極難推倒。蘋果的特殊身分與條件,讓它走出極特別的科技、金融跨界之路。至今看來,蘋果不開銀行,但在消費者心中,它越來越有類似銀行的身影。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