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2,500年前,蘇格拉底開創了我們現今稱之為「批判性推理」(critical reasoning)的藝術與科學。透過所謂「蘇格拉底式方法」的探究,蘇格拉底使用一連串追根究底的詰問來獲取答案及批判這些答案。他以這種方式顯露複雜問題背後的重要爭論點,揭開被普遍抱持的思想的優缺點,揭露往往隱藏於貌似合理、實則空洞的言論背後的矛盾想法。蘇格拉底指出,我們未必能相信那些位高權重人士的「合理」判斷,他們也容易以雜亂無章、心血來潮,或不理性的方式去思考。蘇格拉底的觀察心得,其實蠻詼諧的。
批判性推理也被稱為 「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 ,可廣義地定義為:「我們評估資訊的過程」。通常,我們蒐集資訊是為了判斷問題或是評估可能性,在評估這些資訊的過程中得出的結論。會批判性思考的人能夠辨識問題或評估可能性,收集相關資訊,以「適當」方式分析資訊,自行得出可靠結論,無需倚賴他人。
縱使我們有能力閱讀,也沒有任何一種技巧會比推理能力更為重要,但奇怪的是,在正規學校課程或任何在職訓練方案,卻沒有專門為推理技巧而開設的必修課。本書萃取最實用的學術性及實務性推理概念與技巧,以彌補這缺失。我們的學校教育制度──小學、國中及高中──向來側重教導我們「思考什麼」(what to think),而非「如何思考」(how to think),全面性的教育必須兼具課程內容的傳授,和新的、更好的理解與解釋教材的方式。
什麼是選擇性知覺?和批判性思考差在哪?
選擇性知覺(selective perception) 指的是人們傾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看待世界,而忽略其真實面貌。 明智的思考者沉吟深思,不受到刻板印象、偏見、個別經驗或成見的影響。
想像你失明30年後,重見光明。心理學家卡爾.孟辛格(Karl F. Muenzinger)記錄了一個有此不凡經驗者的話:
重見光明時,周遭物體似乎都向我撲過來。正常人向來習慣忽視,他們不理會不要緊的東西或令人困惑的東西,但我已經忘了這個習慣,重見光明時,我想要一次看清楚所有東西,結果是幾乎什麼都看不見。
這個有趣但極端的例子,幾乎與我們多數人的思考經驗相反。積極的思考者致力於拓寬視野、從不同觀點思考以及獲取更確鑿的資訊,我們幾乎不會去擔心看得太多,反而擔心看得太少。 學會批判性思考最大的益處是,能全盤思考某個議題或主題的正反兩面。
不同的年齡、文化、性別、教育、工作與生活經驗,都導致沒有任何兩個人,會以完全相同方式看待世界。看待世界的最基本方式或許可分為正面或負面兩種角度來:這杯子是半滿或是半空?我們是固執的悲觀主義者,或是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
來看看有關於牛仔雷穆斯.雷德(Remus Reid)這個人的簡短生平素描。民間傳說,雷穆斯.雷德之死,有兩則不同的報紙報導,一則來自警長辦公室,另一則來自居住於雷穆斯家鄉的一個近親。
來自警長辦公室:
偷馬賊雷穆斯.雷德在1885年入獄,1887年逃獄,搶劫地方火車六次,被地方探員逮捕,於1889年判處絞刑。
來自雷穆斯的近親:
雷穆斯.雷德是有名的牛仔,其事業王國壯大到收購高價馬場,以及和地區鐵路局密切交易。自1883年起,他從事政府公職幾年,後來離開,重啟鐵路交易。1887年,他是一樁重要的司法偵緝案件的要角。1889年,在一場向雷穆斯致敬的盛大市民集會中,他站立的台子崩塌,雷穆斯不幸去世。
我們總是會選擇性地詮釋事件,若我們想要事情「這樣」或「那樣」,我們必定有意的選擇、堆砌或安排證據以支持這個觀點。
選擇性知覺讓我們看到想看的東西,我們想看的東西很可能跟自身的目的、興趣、期望、以往經驗,或目前的情況需要有關。 有句俗話說:「一把鎚子在手,所有東西看起來都像釘子」這句話凸顯了選擇性知覺現象,若我們想使用一把鎚子,那麼,我們的周遭世界可能開始看起來都會像是充滿釘子!
本文授權轉載自《練好邏輯的第一堂課:教你看穿誰有偏見、誰在鬼扯,建立獨立思考力》,Brandon Royal著,商周出版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