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航空在5月31日舉行股東常會,董事長謝世謙指出,過去以「貨運為主、客運為輔」策略挺過疫情,而隨著邊境鬆綁、市場回穩,今年採取「穩健布局、精準布點」策略,全面搶攻全球客運復甦商機。
攤開華航在今年Q1的營收表現,整體營收約新台幣426.92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約14.52%,創下20年以來新高。此外,本季的合併稅後淨利是新台幣13.96億元,單看每年的Q1(航空淡季)成績,2023年寫下七年以來最佳表現。每股盈餘約0.22元,載客數達184.5萬人次。
就現階段而言,這家公司的客、貨運航線規劃為何?他們會有哪些具體行動?通過拆解《致股東報告書》得到解答。
華航6大「客運」航線布局,力拚回復疫情前規模
首先是「客運航線布局」,華航表示,今年隨著亞太各主要旅遊國、大陸重啟邊境,將積極回復航班數,同時配合A321neo新機加入,拓展潛力航點,藉以優化航網布局。有關6大客運航線的細部規劃如下:
1. 東北亞航線:因應國人對日、韓兩國的旅運需求,華航今年在東京(羽田)、東京(成田)、大阪、首爾(仁川)等主要航點都已經回復至少每日2班,名古屋、福岡及札幌等航點也維持至少每日1班。至於部分二線城市,將視各機場地勤代理、海關/移⺠當局、或機場檢疫單位等相關量能情況,再逐步規劃回復。
2. 東南亞航線:各航線均從去年Q4穩定增班,藉此爭取台灣往返東南亞各國客源。此外,華航也拓展了幾處新航點,比如去年12月開航宿霧,今年1月開航峴港、復航清邁。
3. 兩岸航線:隨著中國在今年鬆綁防疫政策,華航會持續依市場需求增班,並且依照陸委會在3月份公布的「恢復兩岸空運客運航點之規劃」,開放大陸10個定期航班航點及13個包機航點。華航表示,目前已經優先復飛廣州及深圳,後續將視政策與需求逐步擴增班次及運能。此外,香港航班也將逐步增班,以擴大市佔。
4. 越洋航線:包含洛杉磯/安大略、舊金山、溫哥華、紐約等客運航線,計畫全面回復至疫前航班數營運,藉此因應復甦的旅客需求。
5. 歐洲航線:法蘭克福、阿姆斯特丹、倫敦等航線載客都已經回復疫情前航班數。另外,預計從3月底起回復營運羅馬航線每週3班、維也納航線也持續增班至疫情前規模。
6. 紐澳航線:維持雪梨、墨爾本、布里斯本、奧克蘭的客運航班營運,並且積極爭取紐澳至歐洲、北美以及東北亞雙向航網接轉市場。
華航3大「貨運」航線布局,預期今年市場將逐步回溫
《致股東報告書》裡談到,新冠狀病毒(COVID-19)雖然已經趨緩,但華航不會因此放棄「貨運」營收。有關3大貨運航線的細部規劃如下:
1. 越洋航線:現有班表規畫每周39班。華航將依照運送需求,彈性調整777F新機、現有744F貨機使用,藉此穩健經營北美與中南美市場。同時,因應日本汽車產業出口強勁需求,華航也安排大阪——芝加哥、名古屋——芝加哥定期往返貨機航班,深耕日本出口北美市場。
2. 歐洲航線:現有班表規畫每周8班。在既有盧森堡貨機每周5班的基礎上,增加阿姆斯特丹、法蘭克福貨機航班,發揮歐洲線延遠航權效益。
同時,利用中停印度(新德里、孟買)或杜拜(阿勒馬克圖姆)等機場,增加兩段式收益,以及充分利用倫敦希斯洛機場、維也納國際機場的客機腹艙載貨,擴大歐洲市場份額。
3. 區域航線:區域線現有班表規畫每周49班。包含:復飛馬尼拉與雅加達貨機航班、深耕日本市場(持續強化進出口機台、汽車以及⺠生消費物資的進出口需求),以及因應東協零關稅優惠協定提升區間經濟貿易需求,加密東南亞航班,提升轉運效率。
力抗外在風險,華航提出4大策略
根據標普全球(S&P Global)預測,全球經濟從去年Q4到今年上半年都處於低點,今年下半年有望緩步回升。對此,華航在《致股東報告書》中提到4點策略:
策略一:優化機隊營運規模
客機方面,持續引進空中巴士A321neo新世代;貨機方面,按照規劃至明年前完成10架波音777F交付。
策略二:穩健聯航合作,持續增加公司航點
華航目前已經與23家航空公司共用班號合作。除了自有航線外,華航透過聯航合作拓展服務航點,將觸角延伸至東北亞、東南亞、歐洲、美加及紐澳等⼀、二線城市,以銜接華航主要航線,強化整體航網架構,並挹注客運營收。
策略三:持續深化與快遞業者、聯航夥伴區間合作
持續與UPS物流、DHL物流、聯邦快遞(FedEx)等國際快遞業者合作,加大雙方合作航段與區域,強化與歐、亞、美、日等外籍航空公司合作夥伴關係,深化聯航業務拓展營運規模。
策略四:持續推廣冷鏈貨物
華航指出,2022年共承運1,900多個溫控櫃,相較2021年的1,200多個,成⻑幅度達61%。
除了協助業者順利使用附有e-tech即時監控設備的溫控櫃,也在疫情期間承載許多防疫物資,於歐洲、美洲、亞洲、大洋洲往來,負責運送口罩、快篩試劑與超過1.2億劑的新冠疫苗。
展望2023年,航空業者依然需要面臨許多外在風險,例如全球景氣走緩、油價攀高等。華航表示,將在逆境中將維繫營運韌性,積極應對各項風險並採取相對應方案,持續健全全公司治理,推動各項ESG作為,展現落實永續發展的決心。
責任編輯: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