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狂襲,只有金融業靜悄悄!金管會調查:只有2家「規劃」導入中
AI狂襲,只有金融業靜悄悄!金管會調查:只有2家「規劃」導入中

為瞭解我國金融機構應用 ChatGPT 或其他生成式 AI 之情形,金管會已於今 (2023) 年 4 月以問卷形式對整體金融業完成相關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尚無金融機構導入生成式 AI 應用於金融業務或內部作業。但有 2 家金融機構「規劃」導入應用,並有 80 家金融機構及周邊單位評估中,可以看出金融業大多仍處於觀望態度。

至於規劃導入應用的 2 家金融機構,所評估的應用領域多為智能客服、內部行政作業及風險管理等。

金管會綜合規劃處副處長林羲聖表示,針對金融機構導入新興科技已訂有相關規範,以利金融各業遵循。為進一步降低金融業運用生成式 AI 或其他新興科技相關風險,金管會亦責成各金融業公會要求金融業者自律,並採行相應措施,以強化金融機構資安、內控及公平待客。

例如於今年 3 月 30 日發函銀行公會,請其評估生成式 AI 對銀行產業可能衍生的風險,並研議納入「金融機構運用新興科技作業規範」或其他自律規範之可行性。

另外,金融資安資訊分享與分析中心 (F-ISAC) 也針對 ChatGPT 等生成式 AI 進行資安威脅分析,評估可能的風險,並已於今年 3 月 30 日發布資安防護建議,包含:「落實漏洞管理機制、向使用者宣導及定期實施教育訓練、落實系統安全修補及防毒軟體更新、禁止輸入個人或企業機敏資訊,以及使用此類工具產出之資料或程式碼時,應驗證內容正確性」等。

金融業使用 ChatGPT 或 AI 可信任度,未來是否會有指引?林羲聖表示,經蒐集國外監理機關對金融機構運用 AI 立場與規定等資訊,目前國際組織及主要國家金融監理機關對金融機構使用 AI 多是以訂定原則或指引方式辦理,經參考國外監理機關作法,正研議訂定金融業運用 AI 指引或指導原則,並列於預定今年發布之「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 2.0」推動措施,以期金融機構重視治理、透明、公平、包容等基本原則。

林羲聖強調,未來於進行金融檢查時,亦將注意金融機構就客戶資料保護的相關控管機制,並將與時俱進運用監理科技優化檢查作業,以健全金融機構業務經營及保障消費者權益。

本文授權轉載自:鉅亨網

責任編輯:蘇祐萱

關鍵字: #AI #金管會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