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屆金曲獎落幕,最熱切的討論是頒錯獎的烏龍事件。白輻射影像作為本屆金曲獎的視覺統籌,創辦人洪鈺堂有另外一種角度的看法。
從第25屆金曲獎開始,「設計」默默融入觀影體驗,又花了近10年的時間跟著觀眾一起成長,「一張卡片可以有這麽大的風波,代表觀眾對於典禮的期待,不完美的地方可以在下一次變得更好。」洪鈺堂說。
今年金曲獎由白輻射影像與典禮統籌源活娛樂、電視台台視,以及其他設計公司、創作者、音樂團隊合作打造。如果把「典禮」看成一個產品,它是融合電視轉播、設計與演唱會體驗,是一次多方共創的結果。
「這一次,我們想要追求的是整體的觀看體驗。」洪鈺堂說,當所有人開始意識到三金設計的重要性,「要的就是穩定跟細節的突破。」
在本次金曲獎中,也有3個觀眾可能不會意識到,卻充滿設計意義之處。
看點一:只有4秒的音樂,也有「暗示」功能
在每一次頒獎開始的開場、結束音樂、串場音樂,也是設計團隊必須要注意之處,「要釐清什麼樣的音樂有開始、有結束的感覺,或是觀眾聽到這些音樂可以做些什麼。就算只有4秒,也是一種傳遞訊息的載體。」洪鈺堂說。
舉例來說,線上轉播並沒有像電視台有這麽多的廣告,必須有背景音樂串場,就要思考到不能太突兀、帶一點點舒眠感,因為觀眾可能要連續聽3~5分鐘的時間,過於激昂可能會感到煩躁。
而在入圍影片的設計中,「誰來唱名」也成為重點,要能兼顧揭露得獎的榮耀,並正確表達對創作人心血與母語名字的尊重。最終邀請了排灣族歌手阿爆唱名原住民音樂獎項、客語歌手米莎主責所有客語獎項以及《大嘻哈時代2》饒舌歌手阿跨面來唱名台語男女歌手及台語專輯獎項。
看點二:字體也是沉浸式體驗的一環
另外,在入圍影片的字型上,選用Alen Yang開發多年的「淚體」,也是為了呼應金曲34的「液態」的主題。並在淚體的動態設計上,以流動、漂浮、映射、暈染等手法,呈現樂曲從創作者手中誕生,逐漸滲透到聽眾心中的過程。
看點三:反射光影的AR效果
本屆金曲獎也是首度在大小開場的形象環節,嘗試Live AR(擴增實境)技術,由AR團隊「星球科技」操刀,運用曾拿下艾美獎的擬真即時運算系統「Reality」呈現。
「我們想嘗試的,是讓AR能有現場光影感。」洪鈺堂說。簡單一句「要有現場光影感」,背後的準備工作就多了好幾倍。金曲獎現場的AR設計,並不是「先做好、壓上畫面」這麽簡單,AR影像要能夠針對現場燈光、轉播運鏡進行即時運算,因此燈光怎麼設計、轉播單位的鏡頭怎麼走、技術團隊該怎麼配合電視台轉播,甚至是備案都要先準備好。觀眾不一定對此會有感,卻是提升典禮質感的一次嘗試。
做完就好很簡單,但設計不該這麼簡單
不論是音樂、字體或是AR效果,都不是大鳴大放的聲光效果,「做這些『小』,反而是為了做『大』。」洪鈺堂說,當設計已經是金曲獎的標配,下一步要追求的就是細節跟穩定。
洪鈺堂提到,最大的挑戰在於所有團隊的整合與互相理解。以設計團隊為例,必須要知道電視轉播系統的限制,或者是在長達4小時的典禮過程中,大大小小的舞台調度的策劃邏輯與情緒起伏,就算只是短短幾秒的畫面,都牽涉到不同的團隊,所以他不斷強調「打群架」的重要性。
特別是金曲獎既是一年一度音樂圈的盛會、也承載觀眾對於表演的期待,甚至是音樂人一生的榮耀時刻,所有參與設計、轉播、活動流程要能無縫搭配,才能傳遞一致性的沉浸體驗。
對於設計來說,就要花更多的時間在溝通上,洪鈺堂認為,「要畫一個字卡、加一個LOGO並不難,難的是提升格局成為共創的人,一起去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設計從來都不應該是美工而已。」
這個概念也在Airbnb的執行長布萊恩・切斯基(Brian Chesky)日前與設計公司Figma創辦人迪倫.菲爾德(Dylan Field)的對談中出現。帶領Airbnb走出疫情泥沼的切斯基認為:「設計師應該要問自己,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而不只是在網頁、軟體工程師之後才接手進行設計,設計師應該一開始就跟工程師與產品經理一起工作。設計不是旁襯,應該也是主體。
為了貫徹這個理念,儘管白輻射影像客戶很多,包含半導體大廠、知名手機品牌,甚至是市值破億的網路公司,但他們不找代理商,確保參與得夠深,並跟品牌有足夠且直接的溝通。
回到本屆金曲獎,洪鈺堂最滿意的地方是什麼?
「其實只要觀眾覺得典禮很完整,那就夠了。對我們來說,金曲獎是設計、轉播跟典禮流程方的共同創造,就像是一張年度專輯,我們在做的事情不是比拚誰最會寫詞、誰最會編曲,而是真正在整體內容裡,讓觀眾沉浸在典禮中。」連最後的舉例都還離不開金曲獎,他也是還要沉浸在裡頭好一陣子。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