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刺2奈米,南北同步量產?台積電證實已成立任務團隊
衝刺2奈米,南北同步量產?台積電證實已成立任務團隊

台積電發言體系日前證實,高雄楠梓廠區將導入2奈米製程。據媒體報導,台積電成立2奈米任務團隊One Team,調動800人南北同步衝刺量產,對此,台積電昨(17)日回覆中央社時表示,已有專業團隊負責2奈米研發作業,不過未透露人員的細節編制。

台積電曾一度計劃於高雄設立28奈米晶圓廠,卻碰上半導體景氣循環週期,高雄廠的設立以及導入製程因此調整。在第一季的法說會上,台積電表示不排除導入更先進製程,如今發言體系證實,將在楠梓導入2奈米製程。

台積電於7月20日召開法說會,董事長劉德音拋出重磅消息,表示自2021年4月開始興建的美國亞利桑那州廠,建設進度正遇到挑戰,預期美國廠4奈米製程技術量產時間,將從原先的2024年推遲到2025年。至於全年營收,也將預期從1%到6%的衰退修正至10%。總裁魏哲家指出,當前雖然有AI需求,但還不足以抵銷庫存和不景氣所帶來的需求疲軟。消息一出,今日(21日)台積電開盤股價重挫19元,以560元開出,股價最低來到557元。

除此之外,台積電也針對下半年預期和對AI(人工智慧)的看法等,給出說明。以下為台積電法說會3大重點:

重點1:美國廠量產延期至2025年

劉德音久違的參與台積電法說會,指出在美國能熟練安裝設備的人員數量不足,已從台灣調派經驗豐富者,以便培養當地相關技術的員工。台積電表示,主要是在海外能夠熟練且快速裝機的人員較少,才需要做出這樣的決定。

台積電在美國導入的是4奈米,設備皆相當先進,在裝設機台時需要供應商技術人員協助,但在美國的相關人才較少。台積電表示,這批外派者主要是供應商,待任務結束後就會返國。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
圖/ 邱品蓉攝影

台積電也表示,海外建廠的成本比預想中還要高,控制方式包含對供應鏈的管理、政府補貼以及靠著台灣的大量製造,吸收海外設廠的成本。雖然工程延期會導致成本上升,但台積電認為還在可管控範圍,認為透過上述方式,能實現長期毛利率53%的目標。

至於其他的廠區擴張,台積電表示日本廠的進度不變,將按照進度於2024年末進入量產;至於劉德音曾在股東會上提到的德國特殊製程廠區則還在評估當中;中國南京的擴廠也持續照計畫進行。

不過,對於媒體先前曾披露的高雄廠2奈米,台積電則今日表示不願評論。

重點2:二度下修全年預期

對於下半年,台積電並未給出樂觀訊息,全年營收預期從1%到6%的衰退修正至10%。總裁魏哲家指出,當前雖然有AI需求,但還不足以抵銷庫存和不景氣所帶來的需求疲軟。

財務長黃仁昭則指出,庫存消化速度比預想中慢,雖已看到部分客戶的生意復甦,但在通膨、高利率的狀況下,拉貨趨於保守,下半年季節性需求成長比以往都還低。整體而言,供應鏈仍傾向使用當前的庫存來供貨,庫存水位低於正常狀況。

重點3:AI五年內將攀升50%,CoWoS產能會再翻倍

對於各界都很關心的AI,劉德音表示目前都還是短期需求,還無法衡量長期狀況,但肯定生成式AI需要更多運算對台積電帶來的正面影響,「長期而言生成式AI的需求,將增加台積電的資本支出。」

台積電龍台先進封裝廠區衛星圖
受惠於AI大客戶,台積電先進封裝產能目前供不應求,正積極擴充產能當中
圖/ Google Maps

魏哲家指出,台積電將AI需求定義伺服器中的CPU、GPU和AI加速器,會需要大量的晶片,目前約佔台積電公司營收的6%,預期在未來五年,將以近 50%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攀升,營收占比也會來到約10%以上,落在低段區間。

由AI晶片客戶所帶動的先進封裝CoWoS需求,魏哲家表示目前正積極擴產中,將增加兩倍產能,預估2024年底可以舒緩當前供應鏈的緊張狀態。黃仁昭則指出,今年資本支出約七至八成用於先進製程,一到兩成用在成熟及特殊製程,其餘才用於先進封裝和光罩生產。

延伸閱讀:台積超車三星的祕密!Nanosheet對決GAA、先進封裝+晶圓堆疊一次懂

責任編輯:蘇祐萱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