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刺2奈米,南北同步量產?台積電證實已成立任務團隊
衝刺2奈米,南北同步量產?台積電證實已成立任務團隊

台積電發言體系日前證實,高雄楠梓廠區將導入2奈米製程。據媒體報導,台積電成立2奈米任務團隊One Team,調動800人南北同步衝刺量產,對此,台積電昨(17)日回覆中央社時表示,已有專業團隊負責2奈米研發作業,不過未透露人員的細節編制。

台積電曾一度計劃於高雄設立28奈米晶圓廠,卻碰上半導體景氣循環週期,高雄廠的設立以及導入製程因此調整。在第一季的法說會上,台積電表示不排除導入更先進製程,如今發言體系證實,將在楠梓導入2奈米製程。

台積電於7月20日召開法說會,董事長劉德音拋出重磅消息,表示自2021年4月開始興建的美國亞利桑那州廠,建設進度正遇到挑戰,預期美國廠4奈米製程技術量產時間,將從原先的2024年推遲到2025年。至於全年營收,也將預期從1%到6%的衰退修正至10%。總裁魏哲家指出,當前雖然有AI需求,但還不足以抵銷庫存和不景氣所帶來的需求疲軟。消息一出,今日(21日)台積電開盤股價重挫19元,以560元開出,股價最低來到557元。

除此之外,台積電也針對下半年預期和對AI(人工智慧)的看法等,給出說明。以下為台積電法說會3大重點:

重點1:美國廠量產延期至2025年

劉德音久違的參與台積電法說會,指出在美國能熟練安裝設備的人員數量不足,已從台灣調派經驗豐富者,以便培養當地相關技術的員工。台積電表示,主要是在海外能夠熟練且快速裝機的人員較少,才需要做出這樣的決定。

台積電在美國導入的是4奈米,設備皆相當先進,在裝設機台時需要供應商技術人員協助,但在美國的相關人才較少。台積電表示,這批外派者主要是供應商,待任務結束後就會返國。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
圖/ 邱品蓉攝影

台積電也表示,海外建廠的成本比預想中還要高,控制方式包含對供應鏈的管理、政府補貼以及靠著台灣的大量製造,吸收海外設廠的成本。雖然工程延期會導致成本上升,但台積電認為還在可管控範圍,認為透過上述方式,能實現長期毛利率53%的目標。

至於其他的廠區擴張,台積電表示日本廠的進度不變,將按照進度於2024年末進入量產;至於劉德音曾在股東會上提到的德國特殊製程廠區則還在評估當中;中國南京的擴廠也持續照計畫進行。

不過,對於媒體先前曾披露的高雄廠2奈米,台積電則今日表示不願評論。

重點2:二度下修全年預期

對於下半年,台積電並未給出樂觀訊息,全年營收預期從1%到6%的衰退修正至10%。總裁魏哲家指出,當前雖然有AI需求,但還不足以抵銷庫存和不景氣所帶來的需求疲軟。

財務長黃仁昭則指出,庫存消化速度比預想中慢,雖已看到部分客戶的生意復甦,但在通膨、高利率的狀況下,拉貨趨於保守,下半年季節性需求成長比以往都還低。整體而言,供應鏈仍傾向使用當前的庫存來供貨,庫存水位低於正常狀況。

重點3:AI五年內將攀升50%,CoWoS產能會再翻倍

對於各界都很關心的AI,劉德音表示目前都還是短期需求,還無法衡量長期狀況,但肯定生成式AI需要更多運算對台積電帶來的正面影響,「長期而言生成式AI的需求,將增加台積電的資本支出。」

台積電龍台先進封裝廠區衛星圖
受惠於AI大客戶,台積電先進封裝產能目前供不應求,正積極擴充產能當中
圖/ Google Maps

魏哲家指出,台積電將AI需求定義伺服器中的CPU、GPU和AI加速器,會需要大量的晶片,目前約佔台積電公司營收的6%,預期在未來五年,將以近 50%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攀升,營收占比也會來到約10%以上,落在低段區間。

由AI晶片客戶所帶動的先進封裝CoWoS需求,魏哲家表示目前正積極擴產中,將增加兩倍產能,預估2024年底可以舒緩當前供應鏈的緊張狀態。黃仁昭則指出,今年資本支出約七至八成用於先進製程,一到兩成用在成熟及特殊製程,其餘才用於先進封裝和光罩生產。

延伸閱讀:台積超車三星的祕密!Nanosheet對決GAA、先進封裝+晶圓堆疊一次懂

責任編輯:蘇祐萱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