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早餐從哪裡來?
每一天你做的決定沒有幾百個,也有數十個,有些看來很小:我要買貝果當午餐,還是在家做沙拉?我要搭公車還是開車?有些可能大一點:我要不要應徵新工作?我要存錢買房子,還是再買一份酪梨早餐?
我們每天都會結合偏好與各種限制,決定要把金錢、時間和精力花費在什麼上面。而你做決定的準則是什麼?在各種限制下,你要從中獲得最大利益,也就是過最好的生活。經濟學家傾向假設消費者決定的基礎,在於每個人都試著從擁有資源中獲得最大的利益。
效用最大化與機會成本,影響做決定的思維模式
這個想法可以概括為一個有點抽象的概念:「效用」(Utility)。效用有時被定義為從行為或消費得到的愉悅、滿足或利益,也可以是你重視的任何東西:從讓你看起來和感覺都很好的衣服,到吃完漢堡就不餓的感覺。根據經濟學,效用是你想要最大化的事,準確來說,是你在取捨各種Pic’n’Mix糖果選擇時試圖做的事: 從不同糖果組合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愉悅,因此它們對你的價值也不同。
「效用最大化」這個想法,可能會讓人感覺有點超然。工作的效用不只是你能賺多少錢,雖然這可能是其中一部分,但它是一種享受、一種刺激、一種有價值的感覺。所以當你看到有人接受比其他地方更低薪資的工作,這不是基本經濟學模型的失敗,只是意味著他們能從新工作中得到更多效用─更多好處,他們考量更廣泛的因素。最終,這個基本的經濟模型建立在每個人都希望透過一連串的取捨,將效用最大化的基礎上。
實際上,這代表要考慮事物的成本。這些成本可能有多種形式,購買東西最明顯的是貨幣成本─它的價格,價格通常和效用緊密相關。你從某件事物中獲得的效用越多,越願意為它付費,因此你同意的價格可被視為效用增加的訊號。
但這不是唯一一種成本,經濟學家考慮成本的方式略有不同,不只是你付出的金錢,還經常討論到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在這個框架中,某件事物的成本不只是金錢,而是你因為做出某個選擇而放棄或失去的事。舉例來說,讓理髮師剪髮比自己剪髮更花錢,但是你因此必須放棄的時間呢?你花費的時間可能是熟練理髮師的兩倍,而你可以把這個時間拿來做其他事。自己剪髮是以你在那段時間能做的其他事為代價,如果你用不專業的技術為自己剪髮,不管多英勇,這代表你在求職面試上不會被認真對待,你不會得到那份工作,結果和你找時髦、專業的理髮師可能會不一樣?現在自己剪髮的機會成本似乎很大,而且真的不值得。
記者暨作家提姆.哈福德(Tim Harford)提供一個有用的描述,說明從機會成本的角度,思考如何改善生活中做出的幾乎所有決定─尤其是往往很難拒絕他人的人。 他建議翻轉你所做的選擇:當你同意某件事時,不要考慮說「是」的機會成本,而要考慮說「不」的成本。 同意加班工作,代表你拒絕為女兒讀睡前故事;同意在暢飲時光多喝一杯,代表拒絕早起的晨跑,還有隔天清醒的腦袋。
這些機會成本在經濟學裡是普遍存在的特徵,人們經常談論購買廉價商品的「虛假經濟」(False Economy),或是昂貴產品在提供的機會中能夠「回本」,這是日常機會成本。在本書的各種情況下,會反覆提及這個概念;從上不上大學的機會成本,到專注於自己擅長或不擅長工作的機會成本。
需求法則:需求決定你的取捨
這些選擇和取捨的結果,是你最終決定每樣東西想要多少:你對它的需求有多大。每次你決定買什麼早餐,或者是否不吃早餐時,都在決定你的需求。需求是經濟學的基石,想要理解經濟學中的需求,要從所謂的「需求法則」(Law of Demand)開始。
需求法則幾乎是經濟學世界裡的普遍法則,指出當某樣東西變得越貴時,我們就越不想要;當它變得越便宜時,我們就越想要。這就是公司想要賣出庫存時,會舉辦特賣折扣的原因。它在經濟學中並不常見─直觀看來是正確的,但也有大量資料和理論研究支持。
以你當地酒吧的暢飲時光為例,暢飲時光的折扣都在傍晚,在人們真正想要大喝特喝之前,但酒吧有超過六成的酒類業績都來自暢飲時段。為什麼?飲料一模一樣,酒客的喜好也沒變,改變的是價格。暢飲時光讓飲料更便宜,依據需求法則,這讓我們更想要了。同理,亞馬遜(Amazon)Prime Day會員日大打折扣銷售Echo Dot智慧音箱,銷售額也明顯高於其他時候,儘管提供的產品一樣。
經濟學家傾向將這種現象分解為兩個不同的元素:第一,較低的價格代表你可以買更多產品,與高價時相比,你相對更富有─你的十英鎊可以買三杯啤酒,而不是兩杯,這稱為所得效果(Income Effect);第二,你現在買的東西比其他東西便宜,所以它變得更有吸引力,因此你用它代替其他東西。在暢飲時光的例子裡,人們可能不再選擇不包含在暢飲時光中的飲料,像是紅酒,轉而選擇調酒,或者更令人擔憂的是,把以後買飲料的錢拿來現在買更多飲料。我們都曾在暢飲時光最後兩分鐘跑進酒吧─那些人就是用未來相對昂貴的飲料換取現在相對便宜的飲料,這種某物變得相對便宜時發生的轉換,稱為 替代效果(Substitution Effect) 。
雖然需求法則通常正確,但依據買賣的內容還是可能產生很大的變化。對某些東西來說,價格的微小變動可能導致需求的巨大波動;對其他東西而言,劇烈變化的價格對你決定購買的數量影響不大或是毫無影響。你想買多少對於價格變化的敏感性,稱為「價格需求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以塑膠購物袋為例,2010年威爾斯地方政府宣布塑膠袋收費,在此之前,塑膠袋大多免費。後來北愛爾蘭、蘇格蘭政府跟著開始收費,最終英格蘭也是如此。收費的目的在鼓勵人們不要使用塑膠袋,減少一次性塑膠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但是價格漲幅相對很小,至少在絕對數字上很小─從零到五便士。各個政府預期對塑膠袋的需求會對價格特別敏感,它們是對的;即使是微小的漲價,也讓一次性塑膠袋用量減少90%以上,包括樂觀命名為「可回收塑膠購物袋」在內的所有袋子,都減少超過20%。
另一方面,想像有一隻寄生蟲威脅要爬進你的腦袋,可能會害你失明癱瘓,甚至可能讓你喪命,所幸有種藥物能安全殺死寄生蟲並保護你,你願意為這種藥物花多少錢?可能很多。至少圖靈製藥(Turing Pharmaceuticals)前執行長馬丁.施克雷利(Martin Shkreli)這麼認為。施克雷利被稱為「製藥兄弟」(Pharma Bro),他將達拉匹林(Daraprim)的價格從十三美元提高到七百五十美元,這種藥物可保護免疫系統脆弱的人不受弓蟲感染。他認為人們的這種需求對價格不太敏感,即使價格大幅上漲,仍會想要相似數量的藥物。結果,施克雷利誤判市場:民眾的強烈反彈和便宜替代藥物的開發,代表幾年內圖靈製藥的業績會不斷下降,利潤也是。然而,有些無彈性需求(Inelastic Demand)的較不極端例子可以看到,在價格上漲時,需求也不會明顯下降。油價要上漲多少,你才會決定少開車上班,並少用汽油?
這種無彈性需求也可能是由某種具上癮性的事物構成,香菸就是典型範例。任何曾感受早期尼古丁戒斷症狀的人會告訴你,在那一刻為了確保能再抽一口菸,你不太會為了多50便士而爭執。2013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香菸價格每上漲1%,需求就會減少0.33%。這代表英國平均一包二十支香菸的價格上漲10%,大約每包會多一英鎊,需求就會減少3%,或是一包少一根菸。
這個運作過程很迷人: 供給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最終意味著每個人都能得到最需要的東西 ,至少理論上是這樣。在這種情況下,價格是一種訊號,告訴生產者該生產更多或更少。價格上漲代表需求相對於供給增加,所以企業應該生產更多;價格下降則是供給相對於需求增加的訊號,所以企業應該生產更少。這些訊號的影響可能非比尋常,從我們每天做的無數決定之中,釋放出世界歷史上最強大的力量──市場力量。
本文授權轉載自《為什麼不能一直印鈔票?英國央行經濟學家用10個日常問題,解答你對經濟現況的疑惑》,The Bank of England, Rupal Patel, Jack Meaning著,商周出版
責任編輯:蘇柔瑋